我國7大古今「地理樞紐」,軍事地理在戰爭中有什麼作用?

跟着地圖看世界 發佈 2020-05-07T02:27:34+00:00

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地形同軍事行動本身有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係,它不論是對戰鬥過程本身,還是對戰鬥的準備與運用,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軍事上有「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說法。但是,有一些地區不僅不能放棄,還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奪。這類地區,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兵家必爭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的跳板。戰場上雙方爭奪某兵家必爭之地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進退有據的主導權。與歷史相比,士兵們必須爭奪的土地的得失對政權的興衰有著重要的影響。

現在來看看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士兵必須爭奪的地方。

地理條件影響軍事與戰爭

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地形同軍事行動本身有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係,它不論是對戰鬥過程本身,還是對戰鬥的準備與運用,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山陵遷易,地籍沿革,林原更替,地理亦變多矣。在中國歷史上,地理條件影響軍事與戰爭的例證不勝枚舉。

從大處著眼,比如中原王朝為什麼要在邊境上修築長城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長城為什麼要沿陰山、燕山等山脈而築?在周邊民族大規模入侵中原時,雙方為什麼常常會守秦嶺、淮河為界?明以前歷代實現統一都是自北往南用兵,為什麼明朝取代元朝卻是自南而北?為什麼山西高原、關中地區、四川盆地、江南一帶、福建區域、嶺南地區經常出現軍事割據?

再從小處看,為什麼山海關、嘉峪關、蒲津渡、采石磯、劍閣道等得失,總是關係到戰爭的大局?為什麼南京、徐州、洛陽、西安、壽縣、太原、合肥、襄樊、南陽、成都等地區發生的戰爭特別多?

諸如此類的「為什麼」,我們還可以羅列出成百上千。而這些問題,又無不和地理條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比如,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合淮東淮西為一而淮河之險失,合漢南漢北為一而漢水之險失,合嶺南嶺北為一而南嶺之險失,合山西河北為一而太行之險失,漢中歸秦歸州為楚而巴蜀之險失。

孫子所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了解我國歷史軍事地理,將有助於強化全民的國防意識,有益於指導現今的國防與戰爭,十分必要。

天時不如地利:軍事地理在戰爭中有什麼作用?

廣義的軍事地理還包括氣候、水文、植被、經濟地理、人口地理、交通等,闡述地理因素是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到今就有天時不如地利之說。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給將軍們的訓詞》中強調:

「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步兵,數學公式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

從先秦到清末,我國古代戰爭的時空分布,大大小小6192次戰爭攤到各省是多少?結論是河南省第一,河北省第二,分到820次和712次,當然,這對現代戰爭借鑑價值並不大。

長城在古代戰爭乃至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長城本就是古代巨型軍事防禦工程,它由綿亘的城牆、關隘、敵台、城堡、烽火台等組合而成,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2000多年中代有其作,唐朝詩人王昌齡寫過一組《出塞》詩,其中一首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龍城飛將指的是西漢威名遠揚的名將李廣,陰山在今內蒙古,陰山與黃河乃阻止匈奴南下的兩道天然屏障,再加上堅固的長城,布防自然嚴密。漢朝與匈奴相爭,主要以長城為界,匈奴失敗了,就退到陰山以北,而若退到陰山以北,則陰山便封住了其南下的道路,並且使中原王朝對漠北有居高臨下的優勢。

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說:」秦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著名學者陳正祥甚至說:」

明長城所給予漢民族的心理安全感超過了實際的防禦價值。但明長城向東南後縮了數百公里,放棄了陰山一線的防衛,使得黃河河套以外的陰山,賀蘭山及黃河天塹等地險拱手相讓,因而其發揮的作用比秦漢時期的長城作用要差很多。總的來說,長城在軍事上是有利的防禦工事,但其也是歷史上不能解決的民族矛盾的標誌,其限制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交融,長城的廢棄,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沒有長城的廢棄,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我國各省市的山川險要與軍事重鎮,在我國古代軍事地理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例如,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曹操敗北,留曹仁,徐晁守荊州,與吳帥周瑜相持一年多之後,棄城北退。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趁關羽在樊城與曹操交戰之機,派陸遜襲攻荊州,關羽聞訊大驚,夜走麥城,被吳軍擒殺,三年以後,魏軍力攻荊州,圍城半年之久,始終未能攻克。孫吳末年,孫皓放鬆荊州戒守,結果被晉將杜預所奪,致使沅,湘以南相繼告失。

為什麼說荊州是軍事要地?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也。」

魯肅對孫權說:

「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甘寧亦強調,荊州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蓋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此有識者所必爭也!」

中國歷史上七大「兵家必爭之地

01「畿內首險、百二秦關」之函谷關、潼關

函谷關和隨後的潼關是關中最重要的門戶。函谷關(潼關)在手邊,關中和泰山一樣穩定。函谷關(潼關)的失守威脅著關中,長須而入,一馬平原無可抵擋。戰國時期,六個東方國家多次聯合進攻秦朝。

然而,由於函谷關的存在,不可能進入關中並徹底摧毀秦國。秦末,劉邦攻打關中,雖然函谷關沒有多少守軍,劉邦不敢強攻,而是繞道進入關中。東漢末年,潼關取代函谷關成為關中的新門戶,其地位保持不變。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之前,局勢是可控的。潼關失守後,不僅長安城淪陷,形勢也立即惡化。

02「山河表里、河東險要」之太原

山西以東的太行山、以南的呂梁山、黃河、以北的長城,如此得勝,以至於可以稱之為北麓山,在這種情況下,太原是絕對的核心。

戰國時期,由於太原在握,趙國可以依靠太行山來維持對秦國的防禦。太原失守後,趙國的防禦崩潰,只能被秦國逐漸蠶食。十六國後期,北魏進攻並占領了關東的後燕。通過堅持太原,後燕算穩定了局勢。一旦太原失守,局勢立即惡化,後燕政權迅速瓦解。五代時期,李克用父子占領了山西,把太原作為首都。依靠山西在河北的高地位,李克用的父子不僅對抗河北和後梁,而且最終徹底擊敗後梁,完全統一了北方。

0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劍閣

由於漢中是一個獨立的、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城市,大巴山脈已經成為四川的現實屏障。在大巴山脈中有許多的關卡,劍閣是最重要的,首當其衝。它是當之無愧四川的北大門。劍閣在,政權就在,劍閣失守,四川政權只能覆滅。

三國後期,魏國將派鍾離會,鄧艾大軍攻打蜀國。雖然漢中失守,但是,蜀國的姜維只用劍閣自然的屏障就擋住了鍾離會的軍隊,使得無法前進。看到這種情況,鄧艾被迫派出士兵繞過劍閣,從小路直奔成都。成都向鄧艾投降後,劍閣的衛兵才投了降。

北宋初期,王全斌聯合部隊攻打後蜀。起初,宋軍輕鬆占領了後蜀北部的大片土地。然而,宋軍在劍閣被後蜀軍隊封鎖了。鑒於對劍閣的持續攻擊,王全斌被迫繞過劍閣,從背後攻擊劍閣,以擊敗劍閣的守軍。劍閣倒台後,後蜀大勢已去,最終被宋軍打敗。

04「夔門天下雄」之瞿塘峽

如果說劍閣是四川盆地當之無愧的北門,那麼瞿塘峽就是四川盆地當之無愧的東門。此外,瞿塘峽是連接四川和中國東南部的命脈。只要瞿塘峽被封鎖,四川和中國東南部的聯繫就會立即被切斷。

在戰國時期,為了完全依靠四川,秦國並不關心其在四川的不穩定立足點,並不惜一切代價迫使楚國軍隊離開瞿塘峽。三國時期,劉備兵敗夷陵,退守曲塘峽口的白帝城,以穩定自己的地位。西晉後期,蜀人李特在四川發起了一場反對金朝的運動,切斷了四川與東南的聯繫。李特和他的兒子李雄從戰略上攻擊了四川的城市,最終建立了分離四川的漢族政權。

05「七省通衢、南北要衝」之襄陽

因為襄陽位於南北交匯處,交通便利發達,所以被稱為七省通衢。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襄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北方來說,占領襄陽可以從漢江進入長江,然後進攻並摧毀南方沿江的政權。對於南方政權來說,控制襄陽不僅可以保護長江,還可以作為對北方發動進攻的跳板。

三國時期,曹魏占領了襄陽,不僅對孫吳的長江防線構成嚴重威脅,而且迫使孫吳放棄中線威脅許昌的思想。

南宋初,岳飛從傀儡齊國手中收復襄陽,並在襄陽基地向北方派兵。由於襄陽交通便利,岳飛不僅收復了河南省在短時間內丟失的大片土地,還一度威脅河北。南宋後期,蒙古以襄陽為主要進攻方向,襄陽戰敗後,整個南宋長江防線。它倒塌了,很快被蒙古摧毀了。

06「吳越門戶、東南屏蔽」之武昌

由於兩湖區具有在東南地區建立戰略地位的優勢,並且由於武昌守護長江,武昌是僅次於襄陽的兩湖區第二重要的城鎮,因此武昌理應成為兩湖之間博弈的焦點。東南部地區。控制兩個湖區的武昌對東南部地區構成了致命的威脅。如果東南部控制武昌,至少可以封鎖上游,最高可以占領兩個湖,完全占領南部。

三國初期,孫權占領了武昌,然後以武昌為基地,占領了劉備控制下的荊州西部,達到了占領整個長江以南,將整個國家分成三部分的目的。南明朝初,武昌和兩淮地區共同構成了南明朝江淮防清線。

清朝南下後,兩淮地區沒有戰鬥就淪陷了。南京的大門敞開著。儘管形勢不好,武昌首江左良玉放棄了武昌南遷峻青的計劃,導致了明朝江淮防線的崩潰。因此,南京沒有戰鬥就倒下了,南明失去了機會。

正如顧祖禹所言:「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07「江淮樞紐」之壽春

壽春,古地名,隋朝設立,古代的一大軍事重鎮,是通往淮北、淮南的重要門戶。「誰得了壽春,周圍數十城唾手可得。」向南可控江南,向北威逼徐州。加之這裡人煙稠密,交通發達,土地膏腴,富甲天下,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

楚國人在南被秦軍追趕的一路東奔,這裡成了他們的最後的都城,淮水之陰。江南在孫吳時代逐漸強大,而壽春的袁術慘遭覆滅。

壽春不是帝王之都,只能是刀光之地。作為南京的江北橋頭堡,壽春一直面對來自北方統一號角的衝擊,無論這些號角來自長安洛陽還是北京。壽春背後的南京就是所有統一戰爭大戲的終結。

一個地方是否為兵家必爭之地,必須考慮這個地方對戰略全局的影響,不同的戰爭可能會決定它是否就是兵家必爭的要地。然「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險」,成敗不在於地理環境的險要,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