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悲哀:父母堵上孩子的嘴,卻抱怨孩子無法溝通

叮噹派 發佈 2020-05-07T07:08:51+00:00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和孩子有著和諧的交流,但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說著說著,卻匪夷所思地變成了「尬聊」,甚至是訓導,還不禁納悶:「為什麼孩子跟我無話可說?

文/叮噹派好習慣

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一天傍晚,叮噹派好習慣小編無意間聽到隔壁趙大哥和10歲的女兒秀艷的大聲對話,哭笑不得。

秀艷先開口(焦慮地):「爸爸,我不喜歡數學,每次做數學作業,我就感到好難啊。」

爸爸(開始怒吼):「數學多簡單啊,爸爸高考150分的卷子考了132呢,你害怕啥?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沒出息了,明白嗎?」

秀艷(委屈地):「我當然明白!我只是覺得數學老師上的網課講得太快了,有時聽不進去。」

爸爸(繼續訓斥):「那你學不好怪老師咯?光在這兒抱怨有什麼用?作業寫了嗎?功課預習了嗎?趕快去看書啊!」

秀艷(不滿地):「我等一下就去寫!我現在想休息一會兒。」

爸爸(苦口婆心地):「別找事情啊!我告訴你,學習就是要爭分奪秒,不然就考不到好成績,考不到好學校,日後也找不到好工作……」

秀艷(大叫起來):「你別說了,我都知道了!行了,我去寫作業了!」

然後隔壁就沒有聲音了。

叮噹派好習慣小編很無奈:「這樣跟娃聊天,你簡直就是『聊天終結者』。」

其實,孩子本想跟大人說點心裡話,但趙大哥一開始就以「訓導式」的口吻來交談,讓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傾訴慾望也被「不好好讀書就會如何如何」的大道理打壓,想說的話也就咽到肚子裡,聊天也就自然聊「死」了。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和孩子有著和諧的交流,但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說著說著,卻匪夷所思地變成了「尬聊」,甚至是訓導,還不禁納悶:「為什麼孩子跟我無話可說?」


據某一項調查,70%以上的父母承認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

叮噹派好習慣小編某一天在小區里散步,看到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4歲左右,一個3歲左右。

稍微小的,不小心碰到滑梯邊上。哇哇大哭,被兩個正在聊天的家長看見了,小的說哥哥推我的。

大的家長,為了面子,怒吼道「你怎麼能推弟弟呢,要讓著弟弟。」

大孩子說,我沒推,他自己弄的。

家長立馬說,「你怎麼學會說謊了,怎麼還不認錯,把這個孩子訓斥了一頓。」

我看到大男孩眼裡含著淚的委屈。

大人其實並沒有看清楚事實,他們在聊天,就因為小男孩哭,就認為孩子犯錯了。

冤枉自己的孩子,面子比孩子重要。

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家長不喜歡聽他說話,他們馬上就感受到了。

孩子會覺得爸媽不想聽我說話,那我就不說了唄。久而久之,越來越封閉內心,和父母成了「敵我關係」。

一個8歲女孩因為作業沒做完怕爸爸批評離家出走,後來被警察叔叔找到。

女孩的爸爸當著警察的面怒罵女兒:

「我每天早出晚歸送外賣,最晚送到早上三點,不就是為了賺錢養活你,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讓你好好讀書!」

這位爸爸還對孩子說:「再跑就別回來了!」

也許,孩子心裡有許多的委屈想對父母傾訴。然而,在視頻中,看不出爸爸的擔心和自責,只有生氣和憤怒。

《慾望山莊》里說:

「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這樣的溝通,無疑會破壞親子關係,並且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如果他能心平氣和的和女兒說話,給女兒一個擁抱,孩子的心裡一定溫暖無比。

說話方式,決定了親子關係。

在溫和、充滿善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才不會出現大問題。

去年有起案件令人惋惜。上海17歲男孩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在開車載他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批評他。

結果,男孩不堪忍受媽媽沒完沒了的指責,竟然開門下車,直接從大橋上跳了下去,當場身亡。

孩子的行為固然極端,心理也過於脆弱。但是如果他的媽媽少說幾句,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也不會逼得他跳橋了。

針這個問題,心理諮詢師楊永全表示: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表現出沒有耐心,甚至不讓孩子把話說完,這樣做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最近大多數地區都還沒開學,父母也就成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父母不聽孩子說話或者不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就只能把想說的話藏在心裡,導致心理的壓抑。

我們總是喜歡站在一個「智者」的角度,去對孩子指點江山。畢竟,家長「吃過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還要多嘛。

可是,孩子沒吃過的鹽是需要他自己一點一點去吃的,你一把全餵進去,只會把他齁死。

傾聽,是對孩子最大的理解和尊重。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通常也不會得到孩子對自己的尊重。

在教育類訪談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個兒子就是因為媽媽不尊重自己,最後親子關係惡劣到兒子對著媽媽拳打腳踢的程度。

這個兒子在節目中表示「你們這麼對我,我以後就這麼對你們」!

想想,他不就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向父母呼喊著「請尊重我」嘛。雖然,這個方式是不恰當的。

如果父母們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那麼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

仔細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回答孩子的問題對加深親子關係大有裨益,這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且不僅僅這會讓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也會養成他願意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

唯有這樣,我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不很理想。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出來。結果,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6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耐心地去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注,被重視的。

如果父母們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不急於打斷孩子的話,那麼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說:「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有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想了一會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聽到孩子這句話會有多麼的失望,但她沒有訓斥兒子,而是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的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說:「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瞬時母親的心裡充滿深深的感動。

如果媽媽沒有接著傾聽孩子的話,是不是就會誤會孩子呢?所以學會傾聽孩子真的很重要。
2019年暑期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里的方圓(黃磊飾),就是公認的中國好爸爸。

在兒子方一凡和媽媽吵架後,耐心的跟兒子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首先表達了對兒子的理解和尊重,再表達了兒子的不當之處,最後,方一凡慢慢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跟媽媽道歉。

如果大多數父母都可以像這樣和孩子溝通,孩子一定會幸福很多。

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是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是良好的親子溝通第一步。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尓斯曾說: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仔細傾聽孩子的話,並回答孩子的問題,能夠促進親子關係的加深。

這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且不僅僅這會讓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也會養成他願意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

叮噹派好習慣認為: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好好地聽完孩子的話吧,有時候就幾分鐘,你少看一會手機都可以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