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配件市場二十年沉浮錄:洗牌與重生

emba 發佈 2020-01-19T15:14:22+00:00

二十年間,這個行業從無到有,經歷了兩大周期變革,再過二十年,中國手機配件市場的天下又不知會是怎樣的格局。


來源:Wise財經(ID:onecaijing)

作者:夏雨萌

廖輝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前半生能一直和手機配件打交道。

十二年前,他還在深圳一家不知名的小電子廠做雜工,上班時間沒有任何規律,日夜顛倒對於廖輝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

但正是一次契機,改變了他的從業路徑。「有次春節回家幾個老鄉一起聊天,他們說現在做手機生意特別火,我一問比我現在掙的可多了。」

那時手機的老大哥諾基亞如日中天,緊隨其後的是摩托羅拉、索愛、天語等品牌,蘋果、小米、OV還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內。

正是一次偶然間的對話,讓廖輝對手機產業產生了足夠的興趣,他決定隨老鄉一同來北京打拚。

初來乍到,廖輝便犯了難,他不知道該從手機的哪個品類開始做起,到底是跟著老鄉一起做買賣手機的生意還是做手機周邊的生意。

「後來我用了幾天時間轉變了北京所有市場,包括公主墳、中關村、木樨園,最後選擇做配件生意。」廖輝對《Wise財經》說,之所以選擇配件來做,一部分是因為它的成本相對較低,不用像手機一樣需要用大筆資金來壓貨。

廖輝沒有選擇留在深圳,他和老鄉同樣覺得,深圳本身已經在電子產品批發之列中形成了規模,而北京在當時在手機行業中僅初具規模。

從老家出來時,身上只帶了10萬元,這是他兩年的工資和從家中借來的一些積蓄。「當時這些錢不算少了,我一直告訴自己出來干只能成功。」

「撈金者」的天下

對於剛剛處於萌芽階段的北京手機市場,想來撈金的「北漂」者並非廖輝一人。「我是06年來的北京,那時候手機市場很多水貨和假貨,比現在要亂得多。」陳丹對我們回憶起當年的境況。

他與廖輝在北京城內相隔南北,陳丹沒有選擇在方仕通科技廣場,而是選擇在中關村鼎好電子城租下一間店鋪,這也是當時北京電子市場頗具影響力的地區之一。

相較於木樨園或中關村,我們或許已經忘記了西直門電訊街的存在。

90年代初,北京市電話局西直門營業部開始對外銷售傳呼機(BP機),隨著這一通訊產品的迅速普及,許多經營傳呼業務的公司在西直門南小街設立經營網點。從此時起,西直門電話局周邊開始聚集大量從事通訊生意的商戶。

隨著2000年前後手機進入中國開始,這裡的商戶又被重新洗牌,原有的尋呼機銷售點不在,取而代之的則是手機。彼時,這裡賣的手機基本是以水貨諾基亞為主,外加一些簡單的配件產品。

縱觀這些配件,當時的產品只有飛毛腿電池、山寨萬能充、數據線,相較於現在品類較為單一,品牌化的配件也少之又少。

早在1998年,沈軍便是西直門手機一條街中的一員。「那太早了,21年過得真快,那時候我剛23歲。」雖然沈軍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但提起當年的場景依舊曆歷在目。

沈軍對我們講,那時的手機配件大多都是深圳或東莞地區的電子廠做出來的,而主要的賣點也只有電池、萬能充和數據線,電池的售價基本在三五十,萬能充則相對便宜,一般在10-20元之間。

「其實有好的有次的,但有的人想貪便宜那你就賣他次的唄。」對於一些在價格上斤斤計較的顧客,沈軍對待的辦法一般只有這一個。他對我們說,做生意本身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就像三十塊錢的電池和五六十電池相比就有一定區別。

最初,電池行業的老大哥只有飛毛腿一家,但在假貨盛行的年代,仿品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此時,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仿製品,包括諾基亞電池、摩托羅拉電池、索愛電池等在內的大牌手機廠商。

「飛毛腿的占比是最多的,其它是一些雜牌子。」沈軍告訴我們,在2002-2005年這段時間內,諾基亞手機的市場占有率逐年上升,因此帶來的周邊配件效益是最高的。

通常,一塊高仿原裝諾基亞電池可以被賣到80元左右,而進貨成本卻僅有三分之一,另外的雜牌電池成本則更加便宜。「那時手機都是可拆卸電池,不像現在都是內置的,每天都有手機店的老闆來採購,一箱如果按50塊電池計算,一天大概能走掉四五十箱子是沒問題的。」沈軍說。

在蘋果還沒有出現的年代,人們出門基本都是兩塊備用電池+萬能充電寶的標配形式。陳丹告訴我們,他在2006年入行做手機配件開始,直到2010年蘋果發布iPhone 4,他這4年間幾乎賣了上萬塊電池和萬能充電寶。

正是在這幾年,手機配件市場一躍而起,由於該產業產品小而美、復購周期短、利潤空間大、投資門檻低等特點,大量從事手機銷售的人員開始開闢第二塊「掘金地」。

孫宇最早同樣在方仕通經營手機生意,正是得益於蘋果的iPhone系列,讓他撈得了手機配件的第一桶金。

「應該是09、10年那會兒蘋果剛出手機,我認識做配件的同行們就說未來蘋果配件肯定是個趨勢。」經過孫宇的再三考慮,他覺得這些同行的眼光應該不會錯,因為他們是最先能嗅到商機的人。

就這樣,孫宇在方仕通又租下了一間店鋪經營手機配件。也正是從此時,手機配件的種類開始發生變化,可拆卸電池和萬能充電寶逐漸退市,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可移動式電池——充電寶。這對於不能拆卸電池的智慧型手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的神器。

得益於蘋果助攻

2010年iPhone 4發布前夕,該機各式各樣的手機貼膜、手機殼被紛紛運向北京各大手機集中地,一夜間它們的身價暴漲。

「那時候貼張iPhone 4的膜最便宜也要30,基本都在50元左右,一天掙個萬八千不成問題。」廖輝回憶,那一年iPhone 4被視為身份象徵,手裡拿著一部當時最新潮的蘋果手機說明你不會差錢,對於50塊錢的貼膜或者50塊錢的手機殼根本不會在意。

更有甚者直接在蘋果零售店外支起了攤,開始現場貼膜,但在這裡一張貼膜的身價又再次飆升至80-100元。「裡邊買機外邊貼膜,當時這是標配,你想像不到那個時候貼膜都要排隊。」陳丹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在當時,手機貼膜的確需要手藝。在iPhone 4盛行的年代,貼膜的主要材質還是以PET為首的軟質塑料膜,這非常考驗貼膜師傅們的技藝,如何貼出沒有灰塵沒有氣泡的膜成為大家每天練習的目標。

對於貼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功能機時代,但那時人們對於貼膜還未有很大需求,一方面是功能機的螢幕較小不利於貼膜,另一方面當時觸摸屏設備也很少,不需要在螢幕上進行滑動,因此減小了螢幕受傷幾率。

「最早的膜是很薄的PVC膜很不好貼,後來才有PET膜,但最初是很大的一張,你需要按不同手機螢幕尺寸進行裁剪。」沈東告訴我們,他很早就學會了貼膜,但那時基本用不到,直到觸摸式的智能機出現才派上用場。

一塊小小的貼膜雖然成本很低,但卻盤活了眾多附加產業,譬如保護膜行業、模切行業、印刷行業、包裝行業、物流行業。

而能夠盤活這些產業的則是貼膜帶來的商業化進程,越來越多不為人知的小工廠開始向品牌化高端化所邁進。以至於現在的貼膜種類總能讓人眼花繚亂,高透、磨砂、防窺、鏡面、防爆、彩貼等名詞不斷映入眼帘,同時也印在了各種貼膜品牌的包裝盒上。

廖輝告訴我們,從2010年開始就開始有一些正規化貼膜廠商的貨源不斷進入市場,普通貼膜的售價瞬間跌落谷底。「那種不帶包裝的不值錢了,很多人開始進了那些品牌的貼膜。」

最先進入市場的是摩米士和億色,它們的售價分別為30-50元不等,同時利潤可觀但不及不帶包裝的單片裸膜。「當時來講是這樣的,但後來摩米士提高了利潤,這樣裸膜反而沒市場了。」

孫宇告訴我們,現在裸膜的利潤非常之小,一片也只在1元左右,甚至幾毛錢,整個市場的商家更加傾向於賣帶有包裝的品牌貼膜。

「裸膜基本是走量了,量大利潤還好,這種品牌的賣得比裸膜好,高透賣得做多,其次是防偷窺的膜。」孫宇說。

在手機日益普及的當下,不僅是智慧型手機行業在發生的革命性的顛覆,手機配件行業亦是如此。

如今,手機貼膜和手機殼與五年前相比,已在創意和質量有了明顯提升,消費者的審美觀需求也與之前發生了改變,大眾不再認為「隨便買個價格便宜的配件能用就行」,而是認為「如果好看,質量好,寧願多花點錢也願意」。

據ZDC於2011年發布的手機配件購買調研報告顯示,手機和手機配件都購買過的人群占比為36.9%,購買配件的原因主要為新添配件和原來的配件損壞,分別占比49.1%和43.4%。

而據《Wise財經》的調查了解,當前人們主要的購買需求依然是新購機和配件損壞,並且出現了配件種類分化的現象。即男性用戶更加傾向於創新性、實用性配件的購買,譬如外置鏡頭、遊戲手柄、攝像雲台等,而女性則更加傾向手機美觀性,即手機殼、掛繩等。

「女性主要是買殼買的多,定製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周曉對《Wise財經》說,在iPhone 4剛剛發布之處,就曾有很多人來購買手機殼以及掛繩、貼紙,這些都集中在女性身上。當時在鼎好電子城的周曉剛剛趕上第一波配件紅利,也順利的撈到了一桶金。

對於主營手機殼的周曉來說,在他的記憶里,這些配件最開始幾乎沒有正規品牌,但在後期正規品牌開始在手機殼上下功夫,銷量隨之而起,除了品牌手機殼開始大量湧入市場之外,DIY定製手機殼也成為了2015年後的潮流趨勢。

李峰現在北京從事手機殼個性定製設備銷售。據他講,光去年的手機殼定製設備銷量比前年同比增長180%,而採購設備的客戶大多均是做手機殼生意的店主,而他們採購的原因基本都傾向於成品手機殼同質化較為嚴重,沒有差異化,在售價上無法賣出高價,因而導致銷量不佳。

「個性化配件的確在現在很有市場,大多購買者依然是女性還有情侶。」周曉稱,在他的店面中,每天都有前來製作個性化手機殼的用戶,他曾粗略的統計過一天至少能賣出三十多個定製殼,每個售價均在50-80元不等,材質上乘工藝複雜收費則高。

手機配件格局生變

據中國三大運營商披露的最新數字顯示,以手機美容、個性定製為代表的手機周邊市場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

在這其中,手機數據線和充電器市場規模及需求量,要比手機貼膜和手機殼更為火爆。

「最早的手機配件是只有品勝、飛毛腿,品勝主要是數據線充電器,飛毛腿是電池,兩者占比還是很大的。」沈東在西直門經營了十年手機店後也搬到了方仕通,他告訴我們,在2005年前後品牌化的手機配件好比現在的品牌化貼膜一樣如雨後春筍一般地進入市場。

雖然在當時飛毛腿電池在整個市場占了絕大多數,但在智能時代飛毛腿的蹤跡卻似乎「藏匿」了起來,聲音逐漸縮小。同樣是在深圳,以品勝為首的品牌化配件商開始在電池、數據線、充電器等配件上發起攻勢。直到2009年摩米士從香港市場進入大陸市場,品勝和摩米士才在電池、數據線、充電器業務上平分秋色。

「其實當時完全沒聽說過還有品牌的這種配件,因為賣仿品賣習慣了。」廖輝覺得,當時的仿品空間很大,對於一個品牌化的配件來講,起色或許不會很大,有可能會被直接擊垮。

但是,市場的反應出乎他的意料。最早,品勝在營銷策略上採取了現在小米所秉承的低價戰略,用比仿品過硬的品質和仿品一樣的價格開始攻城略地,搶占市場。

直到2010年蘋果iPhone 4的出現,手機配件市場中再次湧入了更多新玩家,其中不乏2011年成立的億色和2012年成立的綠聯。

根據品勝官方提供的數據,2007年旗下的數位相機電池、充電器市場占有率已經達至70%。然而,時過境遷,在2016年品勝的上半年半年度報告里,品勝的營業收入、歸屬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出現了30%左右的下跌。品勝對此的解釋是行業競爭及假貨影響,加之千機網項目帶來的加盟商調整,致使部分產品市場占有率下降。

億色和綠聯屬於後來者居上。二者優勢主要在於擁有蘋果的MFI認證,這一項認證在整個配件產業中至關重要,它是蘋果公司對授權配件廠商生產的外置配件的一種標識使用許可。

蘋果曾對所有授權經銷商有明確且強制性的要求,對於蘋果的功能性配件產品,必須銷售經過認證且授權品牌的配件產品,否則使用不帶授權的配件的產品造成蘋果產品損壞,將不作任何保修。

也就是說,使用帶有MFI認證的配件一旦造成蘋果手機損壞是可以要求蘋果進行保修的,而使用未經認證的配件則無法享受保修服務。

陳丹告訴我們,在他的客戶中,現在購買綠聯的比例相較品勝相差無幾,同時很多用戶也不會關心是否具備MFI認證。「基本都是覺得能用就行了。」

「基本都是品牌配件,仿品也存在但比例很小了,主要是品牌的大家用著也都放心,安全性比以前高了很多。」廖輝說道。

沈東作為他們幾人之中唯一一個經歷了BP機時代的店主,同時他也經歷了中國手機配件的興衰。在他看來,品勝是品牌手機配件的代名詞,但它現在似乎有些「疲憊」,曾經的風光已被綠聯和億色迎頭趕上。除此之外,與其相爭的摩米士品牌也在新品牌的衝擊下失去了些許光芒。

洗牌與重生

「這幾個品牌我都有做過,最初品勝的充電器和數據線賣得最好,後來是摩米士的手機膜和殼賣得最好,現在就基本是億色、綠聯的數據線、充電器。」沈東稱。

當手機配件行業經歷了1.0版本(品牌正規化)、2.0版本後(營銷推廣占有市場),來到了3.0時代(創新研發與協作)。在3.0時代,手機配件拼的卻是在硬體上的整體創新、研發和生態協作,將不再是單純的手機配件加工、生產商(ODM)。

當前,手機配件也在經歷著洗牌與重生,一些手機配件店也被陸續關閉。

「市場關門的也有很多,大多是因為賣得不好搬出了北京,也有的是不再做這個行業了。」沈東說,手機配件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誰也不能保證永遠的盈利。

「不過現在批發的人確實沒以前多了,現在基本一天三五十箱走,以前一天能走個百八十箱吧。」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陳丹來說,他現在依舊每天忙碌於生計之中,因為他很清楚,他不能放棄這份生意。

也有許多人在不斷變化玩法,不斷轉戰戰場。京東、淘寶、拼多多上都有他們的身影。從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下,他們似乎也經歷了電商十年間帶給他們的客源與營收。

現在,沒有人靠單一的產品盈利了,而是依靠全品類。從手機貼膜到手機殼再到手機數據線、充電器、充電寶、遊戲手柄……

「這個生意其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就是累心。」廖輝依然在忙碌於進貨發貨照顧老主顧,只是在他的櫃檯上多了一排電子菸的柜子。他只在吃飯時才有時間與我們聊上幾句。在即將春節的關頭,他把全家接到了北京,準備在此過年。「都已經三年沒團聚了,為了生存誰都不容易。」

生存而不是生活,這似乎已成為所有店主們的感嘆。他們絕大多數都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變遷,同時也融入了這個屬於他們的時代。

二十年間,這個行業從無到有,經歷了兩大周期變革,再過二十年,中國手機配件市場的天下又不知會是怎樣的格局。

註:應被訪者要求,文中廖輝、陳丹、沈東、孫宇、周曉、李峰為化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