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大漢奸,帶頭剃髮易服,後被憤怒的老百姓用縫衣針縫死

送歷史個救生圈 發佈 2020-01-30T17:01:26+00:00

不久,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倒台,皇帝下令毀掉由魏忠賢一黨編纂的《三朝要典》,孫之獬得知此事後,還抱著這本書前往太廟痛哭,此舉為同僚所不齒。

  說起漢奸,向來都是人人喊打的對象,即便死後,也是遺臭萬年,遭到後世的唾罵。在今天淄博博山新區大莊村孫氏墓園的一座古墓,就受到了盜墓賊的惦記,裡面埋的正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大漢奸——孫之獬。



  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在他剛進入官場時,正是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的時候。由於貪圖榮華富貴,孫之獬便投靠了魏忠賢一黨,也過了一段時間的好日子。不久,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倒台,皇帝下令毀掉由魏忠賢一黨編纂的《三朝要典》,孫之獬得知此事後,還抱著這本書前往太廟痛哭,此舉為同僚所不齒。不久,他就被朝廷貶官回了老家。

  順治元年5月,滿清打入北京,攝政王多爾袞下達了剃髮和易冠令,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眼瞧著大明敗局已定,被召入京的孫之獬便帶頭留著辮子,穿著滿族官吏的衣服前去上朝。滿漢朝臣都不願承認孫之獬是自己這一班的人,徘徊在兩班之間的孫之獬狼狽極了。

  


  孫之獬在朝堂上受到了如此屈辱,哪裡能忍得下這口氣?於是,他一怒之下,便向朝廷上奏,請求儘快剃髮易服。多爾袞採納了這一建議,再次下達了剃髮令:「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哪怕是頭髮,也是絕對不能損傷的。千百年來,重視孝道的漢人們都遵守著這一規矩。驟然聽聞剃髮令,怎麼會輕易屈服?於是,各地爆發了反抗剃髮令的熱潮,無數的漢人倒在了滿人的屠刀下。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記》中記載:「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這個出賣祖宗的惡棍在風光幾年後,終於迎來了報應。順治三年秋天,山東爆發了農民起義,孫之獬正巧「衣錦還鄉」。憤怒的農民軍活捉了孫之獬,將其五花大綁遊街示眾。為了泄憤,人們在孫之獬身上遍刺針孔,再插上毛髮,幾天後,待到孫之獬的血液將近流干時,起義軍這才將其肢解。孫之獬的家人也沒能倖免,都一併被起義軍殺死。孫之獬已死的消息傳回京城,順治帝也沒有給他任何撫恤,也許這就是他應得的下場吧。

  參考書目:《研堂見聞雜記》《明史》《清史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