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後期騎兵數量巨減,只是因為被蒙古騎兵打怕了嗎

老筆齋文化 發佈 2020-01-12T11:46:40+00:00

除此之外,「洪武3年4月,明軍再次北伐。於沈欲口大破元軍主力王保保,俘虜文濟王以及國公閻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韓扎兒等官員貴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馬匹。15280,其他騾子,牛,羊無數。王保保僅幾人逃脫。取得了世界.上到那時為止與元朝軍隊作戰最輝煌的陸戰大捷。」

為何明朝後期騎兵數量巨減,只是因為被蒙古騎兵打怕了嗎?

元朝末年的時候,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成為了元朝最大的敵人,眾所周知,朱元璋就是農民起義的一個領導者,他能夠建立明朝,離不開農民起義為他帶來的巨大契機。在朱元璋軍隊與元朝軍隊鬥爭的過程中,朱元璋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元朝的蒙古騎兵,蒙古騎兵驍勇善戰,又有優良血統的蒙古戰馬,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先後滅掉四十多個國家,建立起了空前絕後的雄圖霸業,然而,這輝煌的成就最終卻被朱元璋率領的明朝騎兵打敗,可見朱元璋率領的騎兵戰力有多強大。但是讓人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明朝騎兵在明朝後期數量巨減,這個曾經在元朝末期打敗了來自蒙古鐵騎的隊伍,究竟是為何巨減衰敗的呢?

明朝騎兵與蒙古軍隊的鬥爭

根據《明朝軍隊怎樣滅掉元朝的蒙古騎兵》一文介紹,「洪武2年6月明軍1萬騎兵,8萬步兵追擊元朝末代皇帝俘虜丞相脫火赤以下10000人。3000馬匹,5000牛羊。元朝末帝早已奔逃到北方幾百里外了。」也就是說,當年的明朝騎兵是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取勝,作為天生不善於馬上作戰的漢族軍隊,明朝的軍隊在對付蒙古鐵騎的時候,採用的是人海戰術。我們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人海戰術確實在這次戰爭中發揮到了極強的作用。在收復失地打退蒙古鐵騎之時,朱元璋的騎兵也發揮了很強的作用,利用當時先進的武器和經過許多戰爭培養起來的強有力的戰鬥力徹底地把蒙古軍隊攆出了中原的土地。

除此之外,「洪武3年4月,明軍再次北伐。於沈欲口大破元軍主力王保保,俘虜文濟王以及國公閻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韓扎兒等官員貴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馬匹。15280,其他騾子,牛,羊無數。王保保僅幾人逃脫。取得了世界.上到那時為止與元朝軍隊作戰最輝煌的陸戰大捷。」當然相對於一直在馬上作戰的蒙古鐵騎來說,明朝的騎兵雖然強悍,但卻仍顯不足,明朝軍隊在這次戰爭中獲勝的原因很複雜,並不僅僅只是戰鬥力上的優勢。根據記載蒙古軍隊內部的腐敗情況,以及許多將領逃離的情況是導致這場戰爭發生逆轉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也有明朝騎兵的一部分功勞。在明朝後期明朝騎兵開始數量銳減,與之一起減退的還有明朝騎兵的戰鬥力,明朝那些曾經在初期打敗過蒙古鐵騎的軍隊最終全死在了女真族的馬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明朝後期日益衰敗的經濟以及社會方面的壓力。

明朝的騎兵隊伍

根據《明史》記載,「成祖增京衛為七十二。又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亦謂之五軍。歲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兵番上京師隸之。設提督內臣一,武臣二,掌號頭官二,大營坐營官一,把總二,中營坐營官一,馬步隊把總各一。」明成祖朱棣對於軍隊的設置和朱元璋基本相似,也許是因為在明朝初期與蒙古鐵騎的戰爭太過印象深刻的原因,明朝前期的時候,對於騎兵的設置一直比較重視,不論是在排兵布陣還是在訓練方式的改進以及武器的裝備上面,都要把騎兵排在前面。甚至當時掌管騎兵隊伍的將領也是天縱奇才,但隨著時間的逐漸推進,習慣了安逸富貴的明朝中央集團開始逐漸的淡忘了曾經為他們打下天下的騎兵隊伍。

根據《明史》記載:「繼光嘗著《練兵實紀》以訓士。一曰練伍,首騎,次步,次車,次輜重;先選伍,次較藝,總之以合營。二曰練膽氣,使明作止進退及上下統屬、相友相助之義。三曰練耳目,使明號令。四曰練手足,使熟技藝。五曰練營陣,詳布陣起行、結營及交鋒之正變。終之以練將。後多遵用之。」明朝前期,各種對於軍隊的訓練方式層出不窮,最重要的是當時對於軍隊士兵的招收條件以及訓練方式都非常的嚴苛,基本上能夠保證每一個人都是精兵良將,他們都能夠獨立作戰,且在戰場中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根據《明史》上的這些記載文字,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明朝在初期的時候,最看重的確實是騎兵,騎兵作為整個軍隊的先鋒軍是屬於危險性比較大的一類軍種,同時也是訓練方式最為嚴苛,任務最重的一個軍種。

但就是這樣一個曾經深受重視的軍種隊伍,最終還是沒有逃過逐漸衰弱的趨勢。在明朝末期的時候,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方面的諸多原因,整個明朝的騎兵隊伍在不斷的降低數量,當然它們的質量也開始變得參差不齊,這不僅僅只是奇兵隊伍的問題,甚至是整個明朝軍隊的問題。

明朝末期騎兵銳減衰弱的經濟原因

明朝末年的社會狀況十分令人堪憂,民間百姓的生活和元朝末年的狀況有的一比,仿佛明朝像是在重複元朝末年的慘狀一樣。在明朝末年,冗官的情況比比皆是,而這種情況所導致的就是腐敗的產生以及其日益的加重的惡劣現象,當時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在這些貪官污吏的壓迫下僥倖謀生。同時,更令當時的百姓生活艱難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自然災害十分頻繁,各個地方的災害一直連續不斷的產生,當時因為自然災害而產生的瘟疫等具有極強傳播性的疾病也隨之而來,百姓的生活不堪重負,而這個時候的明朝政治統治階層卻一直在關心自己的財政收入,他們對百姓生活艱難的情況視若罔聞、熟視無睹。

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嚴重的,作為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明朝末年的經濟體系因為這些頻繁的自然災害險些毀於一旦。明朝末年的自然災害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這種普通自然災害,也許是天意如此吧,明朝末期的時候,一些非常罕見的極端天氣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各個地區,那些現代人都無計可施的具有惡劣影響的極端天氣,在那個科技落後的時代里給百姓帶來的無疑是滅頂之災。根據《顧炎武亭林文集》記載:「豐年而賣其妻子者, 唐宋之季所來嘗有也。今來關中,自鄂以西至於岐下,則歲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實其妻...間以故?則有谷而無銀也,所獲非所輸也,所求非所出也」在明朝末期的時候,這樣令人可怕的買賣人口成為了農民繼續生活下去的唯一保障,當時的農業資源最還對於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經濟體系的逐漸崩塌給當時的軍隊費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軍隊的培養是十分耗費錢財的,尤其是對於騎兵來說,騎兵的坐騎戰馬以及這碼的扶搖費用,還有自身訓練所需要的兵器裝備以及場所,還有士兵的工資等等許多雜七雜八的消耗非常嚴重。國家財政收入的失衡導致的是軍隊費用的急劇減少,而軍隊費用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就是軍隊士兵數量的減少。當時他們在這些許多隊伍之中做出的選擇就是犧牲騎兵隊伍,畢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之後,大部分人開始忽視騎兵的作用,曾經最受重視的隊伍成了最先犧牲的對象,騎兵數量的急劇減少就一半的原因是因為經濟情況的衰敗所導致。

明朝末期騎兵銳減衰弱的社會原因

魏斐德《洪業-- -清朝開國史》中寫道:明朝末年日益思化的通貨膨脹可能正是白銀進口長期不足的嚴重後果之一。在長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區,通貨膨脹導致谷價暴漲,給當地城鎮居民帶來了極大災難。經濟問題帶來的影響顯然比想像中的大很多,騎兵數量的驟減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結果。當然,除此之外,農民起義的不斷崛起也是騎兵隊伍不斷銳減的一大原因,明朝的統治階層為了鎮壓這些不斷湧起的農民起義,就需要不斷的擴招步兵以及擴大步兵隊伍來對抗這些在中原地區反抗的百姓。為了鎮壓這些社會矛盾產生的敵對階層,就需要從軍隊中做出取捨,軍隊的訓練以及其他方面的重心開始放在了那些步兵身上,畢竟廣闊的平原地區騎兵的作用無法發揮,騎兵的作用被虛化的最終結果就是數量銳減,可以說農民起義帶來的影響與經濟崩盤的影響旗鼓相當。

總結

曾經打敗蒙古鐵騎的明朝騎兵,在戰爭結束的幾百年後,迎來了自己衰弱的時期,明朝末期經濟的衰敗以及社會矛盾的不斷尖銳化,最終使的這個曾經為明朝創下卓越功勳的騎兵隊伍走向了末路。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出雲貴,殺向北京。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鬥力。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

參考文獻:《明朝軍隊怎樣滅掉元朝的蒙古騎兵》、《明史》、《顧炎武亭林文集》、《洪業-- -清朝開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