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中的初心與擔當

漯河統戰 發佈 2020-05-09T09:31:20+00:00

就在杜甫被困長安之時,唐軍與安史叛軍血戰於長安西北的陳陶斜,四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的熱血男兒,在胡騎的鐵蹄之下壯烈犧牲,血染沙場,令杜甫悲痛萬分,他寫下了《悲陳陶》,哀嘆「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全文字數:2000 字

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

杜甫被譽為「詩聖」,「聖」字高度概括了杜甫品德高尚、憂國憂民、詩藝精湛的一生。讀杜甫的詩,除了可以體味「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變遷,更可以結合杜甫的一生,來領會其中悲天憫人的仁者風範和期待國家昌盛、百姓安康的理想追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對杜詩思想精華有分析地汲取,可以轉化為我們當今愛國愛民思想的養分。

杜詩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杜甫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漁陽鼙鼓動地來」,大唐由盛轉衰,兩京失守,天子蒙塵,兵連禍結,民不聊生。杜甫把自己對祖國的深愛之情,通過詩歌宣洩,至今讀來,仍令人盪氣迴腸、感慨無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杜甫在前往靈武投奔肅宗李亨的途中被俘,解送至長安,因為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第二年春天,在淪陷的長安目睹昔日繁華的京城變成一片蕭條零落的廢墟,百感交集,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千古名句。

就在杜甫被困長安之時,唐軍與安史叛軍血戰於長安西北的陳陶斜,四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的熱血男兒,在胡騎的鐵蹄之下壯烈犧牲,血染沙場,令杜甫悲痛萬分,他寫下了《悲陳陶》,哀嘆「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陳陶之戰,官軍的傷亡是慘重的,然而叛軍的驕橫,並沒有令人民因恐懼而屈服。長安在震盪,人們在為犧牲的唐軍將士流淚,「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杜甫用詩歌捕捉到了長安人民的愛國之情,並用悲壯的詩句鐫刻下來,使其流傳至今。

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風雨如晦,國運飄搖,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奮起抗爭,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誕生於內憂外患之時,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民族復興作為歷史使命扛在肩上,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如同火山爆發,匯聚成氣勢磅礴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杜詩中對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懷

杜甫同情在戰亂中生活悲慘的人民,表達了仁民愛物的思想,這種對人民的同情與深愛,滲透於杜甫詩歌作品中,滲透於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杜甫所居草堂的西鄰是一位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後來草堂換成杜甫親戚居住,這親戚便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下了這首詩向親戚委婉勸說。全詩樸素如敘家常,卻將對貧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關愛表露無遺。

再如大家熟知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己居住的茅屋為秋風和頑童破壞,杜甫滿心想的卻是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這種從切身體驗推己及人的精神,即使是在今天,仍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紅軍長征經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她們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了一半留給徐解秀。徐解秀後來感動地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生動講述這個「半條被子」的故事,號召全體黨員「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要永遠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杜詩中對廉政擔當的期盼

杜甫一生志存高遠,卻終難施展抱負且窮困潦倒、窘迫萬分。然而,他堅守高潔、淡泊名利,尤其是毫不留情鞭撻貪官污吏,揭露貪腐者的奢侈聚斂,同情飽受盤剝之苦的平民百姓,表達了對實行廉政、奉行儉德的期盼。

「安史之亂」後,杜甫攜家眷流落至成都西郊,暫時安定下來,一家人的生活基本靠親友接濟。此時的杜甫鬱郁不得志,自顧不暇,但對赴任離別的朋友,依然滿腔熱情勸說他們要清廉為官,勤政為國。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一詩中,杜甫叮囑友人:「戰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民生凋敝,府庫空虛,你上任後一定要堅持清白操守,平均徭役,紓解民困。體現了詩人渴望朋友能夠秉持清廉之心、救民於水火的期盼。

「清正廉潔作表率」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具體目標之一。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清正廉潔的典範代不乏人。老英雄張富清60年深藏功與名,清廉自守,書寫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本色。他平凡而光輝的一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動寫照。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生動的教科書。我們學習和總結歷史,就是為了要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和智慧。讀杜甫的詩作,使我對他濟世安民的高情遠志感佩萬分。黨員幹部的初心當與杜詩之中的愛國愛民精神跨越千年交匯,用初心喚醒擔當,用使命引領未來,我們要用心書寫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答卷。

(作者:吳翔宇哥單位: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