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畔的小城璦琿,書寫過屈辱的歷史,記錄過一代人的青春

文藝蜀黍看世界 發佈 2020-05-09T10:59:03+00:00

我帶著十位年紀比我虛長几歲的姐姐們,長途跋涉,自駕來到黑龍江畔的小城璦琿。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對「璦琿」並不陌生,因為它與中國近代一個不平等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密不可分。同時這裡也書寫過一代人的青蔥歲月,那就是知青上山下鄉的記憶。璦琿的故事就從這處江畔講起吧!

我們那天按照導航指引,剛一到達璦琿小城,就直奔黑龍江畔,在那裡除了遙望對岸俄羅斯以外,一眼就在江岸見到了這處歷史的遺址和遺存,古時它原本是璦琿海關,後來被用作人民公社,現如今作為璦琿海關博物館,為後人講述著璦琿的故事。璦琿古城自古就不一般,當年璦琿籍的將軍有12位,都統3位,大臣9位,絕對是人才輩出之地。

據記載璦琿城是1684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建設的,古城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黑龍江流域軍事、政治、文化中心。當時素有「人口四萬,商賈三千之說」。從海關遺址及如今的璦琿糧庫等配套碼頭設施依稀可以感受到它的歷史地位。

其實璦琿的古遺址和遺存極少,這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所造成的。我們之所以還要慕名而來的原因則是,如今的璦琿擁有一座璦琿歷史陳列館和璦琿知青博物館,它們訴說著兩段不能忘記的歷史,我們也是為此而來。

璦琿歷史陳列館坐落在黑龍江畔,地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璦琿新城遺址內,陳列館所在地是清代第一任黑龍江將軍衙門駐地和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的簽訂地。陳列館不僅僅記錄了一段屈辱的歷史,也記錄了璦琿及黑龍江人民生生不息的發展歷史,內容詳實、展品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璦琿歷史陳列館邊上一座並不起眼的古建築,它就是魁星閣。璦琿城於1900年遭遇了滅頂之災,那就是歷史上的「庚子俄難」,那一年沙俄侵入璦琿城,璦琿軍民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沙俄將這座當時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古城付之一炬,一片焦土之下只剩下這座魁星閣。這也是前文所言,璦琿歷史遺蹟和遺存極少的原因。

璦琿歷史陳列館右側五面風牆上懸掛著1858個大小不一的風鈴,時而在風中叮噹作響,警示著人們歷史雖已遠去,教訓不能忘懷,落後就會被欺凌。參觀到這裡的時候,我們都不禁感慨如今國家之強盛、人民之富足,正所謂「風鈴聲聲示後人,奮勇拼搏創輝煌」。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璦琿知青博物館。一進大門這座「知識青年奔赴邊疆」的雕塑就映入眼帘,廣場中還有蒸汽火車、拖拉機等農機具,都極具時代感,瞬間就將我們拉入到那段歲月。展館內以豐富的史實資料,講述了知青歲月,特別是關於璦琿所在地「北大荒」可歌可泣知青的故事,尤為令人感動。

我們了解到當年上海知青千里迢迢來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為改變黑龍江的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絕不僅僅是奉獻出了一代人的青春,有很多人從此就留在了這片黑土地,還有很多人甚至獻出了生命。儘管那是一段特殊的歷史,但卻是那代人難忘的青春記憶。

當年的「北大荒」已經變為如今的「北大倉」,這與當年幾十萬知識青年來到這片熱土,紮根生產建設兵團的艱苦奮鬥密不可分。我們有幸遇到一些當年的知青來這裡故地重遊,從他們的言談及激動的神情就可以感受到那段歲月是刻在他們心裡的記憶,永不磨滅。

我非常喜歡聆聽老知青講述北大荒的故事,那些發生在三江平原荒蕪地區以及大興安嶺林場的知青故事至今仍被津津樂道。當年北大荒"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譽在一代知青的參與和奮鬥中變成了現實。故事講到這裡,可以定義璦琿的自駕之旅是一場圓滿和深刻的旅行,難以忘懷。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