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課七問,看看什麼樣的課才能稱為好課

杯無蓋 發佈 2020-05-09T13:01:54+00:00

許多教師上完一節課後心中無數,不知自己的課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員和老教師點評後才心中有數。

什麼樣的課是好課?這是一個見仁見智、歷久彌新的話題。江蘇省鎮江市新區實驗小學教師吳民益關於好課的七個追問,相信會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

許多教師上完一節課後心中無數,不知自己的課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員和老教師點評後才心中有數。

其實,課後只要按照以下7個問題自問自評就可以了。

1問

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否正確、明確?

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如果你的目標錯了,你出力越大,則離目標越遠。語文學習目標要有語文味,要拋棄那些好看的非語文因素,要緊扣課標中的總目標、階段目標、單元目標,要體現文體特點。

拿《學會合作》來說,這是一篇說明文,教參上寫的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三是理解「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自我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是:理解「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自我犧牲的精神。很明顯,這樣的教學目標語文味不足,且第三條難以操作,難以檢測。

我覺得要使教學目標有語文味、體現文體特點,可以這樣修改:一是指導學生注意讀准「幢」、「鑰匙」、「卡住」、「情不自禁」等字音;

二是指導學生理解「顧名思義」、「卓有成效」、「典範」、「和諧」等詞語,教給學生理解成語的一些方法;三是指導學生運用「顧名思義」、「和諧」等詞語造句;

四是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的表達方法(總—分—總)仿寫一段話,並運用上「總之」;五是學習課文運用兩個不同的事例來說明道理的方法;六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練習演講。以上這些目標可分解在兩課時的教學中。

我們可以看出,改過的教學目標語文味十足,可操作、可檢測,體現了文體特點,這些都是語文的事。

2問

教學內容是教師講還是先讓學生獨立學?

新授課,教師不要急於先講,先讓學生自學,邊讀邊想,邊讀邊批註圈點,然後完成學案上的題目,學生寫的過程是思維清晰的過程,讓學生寫出答案,保證每個學生都思考,都學習,且能看到學生是否學習,學得怎樣。

過去都是「先教後學」,這種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這節課是新授課,學生對於這些知識一無所知,教師要從頭講起。難道學生對這些問題真的一無所知嗎?事實上,只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條件,加以科學引導,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學課本。

尤其是語文學科,語文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的藝術反應,最易於自學,更何況高年級的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與學習能力。新課程提倡「先學後教」,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給學生完整的充足的自學時間。

3問

學生不會的問題是否通過合作討論協助解決?

學生在自學中不會的問題不要急於解答,可先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對於難度較小的問題,可結對交流,互相補充、修正;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小組討論。

教師要關注小組討論的效果,看要求是否明確,組織是否得力,討論是否有序,思想是否集中。此外,還要看討論的結果,看學生髮言是否有深度、是否完整、是否表達清晰;看朗讀是否有感情;看書寫是否通順、完整、具體、生動。

4問

教師的點撥是否精當並能退到最後一步?

首先看教師點撥的時機。從理論上講,全班有一個學生能解答,教師也不要急於講,教師要退到最後一步,充分發揮學生自學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當學生思維錯誤時,你引導他想正確;當學生思維膚淺時,你引導他想深刻;當學生思維狹窄時,你引導他想寬闊。當學生表達不清時,你引導他有條理地說;當學生說不具體時,你引導他說具體;當學生說得囉唆時,你引導他簡潔說;當學生說不生動時,你引導他生動說等等。

同時,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常中升奇」、「舊中生新」、「對中生疑」。總之,要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有發展、有進步,只有當學生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時候,才去點撥,這時學生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再次看教師點撥的方法,看方法是否巧妙,能否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可舉個例子、可講個故事、可畫個圖畫、可打個比方、可示範朗讀、可做到算數等等。這也能看出教師的素養是否深厚,語言是否通俗生動,教學是否有功底。

5問

教師是否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的規律和學習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課本知識的規律和學習知識的方法,要用課本教,而不是教課本。

如蘇教版第11冊第5課《最後的姿勢》中,地震環境描寫的作用是反應地震越來越厲害,渲染一種沉重的氣氛,更能突出教師譚千秋無私精神的偉大。

第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寫高原一株柳,為什麼要寫高原的環境呢,原來是為了突出高原一株柳的頑強的生命力,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它能活下來並長得這麼高大茂盛真是不簡單。

一冊書教下來,我們應引導學生梳理歸納一下環境描寫的作用,使學生對環境描寫有系統的認識,並鼓勵學生在今後作文中靈活運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高水平的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規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師只能按照課本,亦步亦趨教給學生零散的知識。

6問

一節課的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恰當,活而不亂?

一節課的教學環節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師在備課時都會精心設計,試圖取得最佳效果。但一節課結束後要認真反思,是否每個環節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學環節單就本身來講,可能是創新,但在整節課中可能就多餘。

比如有學校規定每堂課教師都要「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就要挖空心思創設情境。其實有些課不需要創設情境,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有的教師不管什麼問題都要讓學生討論,好像不討論合作就不是新課程的要求。

其實有時學生自己學會了就沒必要討論,小組能夠解決的大組就不要討論,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老師就不要講了。

一切根據實際情況,在備課時有些要預設,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變通,不要機械地照搬教案。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要做到環環相扣,目的明確,不能太隨意、太零碎。教師的隨意性太大,學生往往會無所適從,沒有完整的獨立自學時間。

7問

一節課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否每個學生都能掌握?

不管運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目的是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如果教學目標適度合理,在下課前大部分學生就應達標。當然衡量一節課是否達標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口試,教師對照教學目標,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檢測學生是否達標。

口試的對象主要是中下等學生。口試應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問,不可一下子把問題全提出讓學生答,這樣學生會搞混的。

可以筆試,教師對照教學目標,設計一張檢測紙,讓全體學生當堂做,教師巡視,了解情況,然後批改。這樣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課後輔導和下節課的教學。

可以教師測學生。教師出題,學生解答,這是常用的方式。可學生測學生。一些簡單的問題,如背書、默寫等可同座互測,還可以小組間對測,A小組出題測B小組,B小組出題測A小組,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40名世界級教師的教學建議,超實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