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時候的味道嗎?

標杆學習倡導者 發佈 2021-09-19T22:11:19+00:00

在疫情反覆中度過的第二年,我們雖已習慣與無常共處。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福建新一輪爆發的疫情,打斷了不少打工人回家過節的計劃。

作者 | 鄭喬尹


明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在疫情反覆中度過的第二年,我們雖已習慣與無常共處。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福建新一輪爆發的疫情,打斷了不少打工人回家過節的計劃。在這其中,有許多人已經是兩年沒回家了。


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回家的你,打算怎樣過節呢?


《天水圍的日與夜》片段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的結尾中,同住一棟樓的阿婆梁歡和鄰居貴姐母子,一起逛菜市場買干香菇、月餅,圍坐在小小的餐桌上分享柚子。如果不能回家,也許可以和朋友鄰居一起抱團取暖,和家人打個視頻電話。但最讓我們懷念的,還是與家人在線下團圓的時刻。


畢竟,所謂團團圓圓,意思就是「一個也不能少」。



01

記憶中的中秋

習慣於空調與暖氣,都市人往往是不太敏感於季節變化的。但中秋正是在提醒你,「秋天來了」的標誌。


秋分這個節氣一般與中秋相距最近,偶然也有碰上中秋的。秋分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這一天晝夜均分,過了這天,日漸短夜變長。處於季節轉折點的中秋,把炎熱帶走,留下涼爽。


中秋絕對是一個最能調動感官的節日。被混雜著草木、瓜果和桂花香的凜冽空氣包圍,節日的氛圍感便油然而生。儘管儀式感已經在快節奏的當下逐漸消失,但在慶祝中秋這件事上,各地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濃縮簡化成「吃」這一件事。


中秋,螃蟹肥美,正是吃蟹好時節


中秋的餐桌依舊是重頭戲。正逢貼秋膘的季節,夏天丟掉的胃口,隨著秋風一起復活。精緻的南方家庭餐桌上會擺上芋頭、柚子、田螺、菱角、茶、酒。近來受江浙滬地區影響,螃蟹也逐漸成為全國人民中秋餐桌的常客。豐子愷就曾記錄下父親吃蟹賞月的情景,認為吃蟹是賞月之樂的中心。「先折蟹腳,後開蟹斗,腳上的拳頭(即關節)里的肉怎樣可以吃乾淨,臍里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


而北方的餐桌則顯得豪放許多,甭管啥節,一盆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就能大快朵頤。


《東宮》片段。拆蟹,往往就是吃蟹的人最饞的時候


那麼餐桌的主角,自然是月餅。「月圓之夜,中國人的祖先把食物做得色形美好,裝點每個生命的悲喜和祈願。」這是紀錄片《風味人間》裡的一段旁白。月餅,作為團圓的美好象徵之食,是中秋必不可缺的一環。


歷史上著名的吃貨蘇東坡就用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盛讚月餅。「月餅節」也成為大眾對於中秋節的愛稱:誰說月餅吃的只是情懷?只是因為它真的很好吃。


《歲月神偷》中媽媽買來送禮的雙黃白蓮蓉月餅就讓小弟進二和大哥進一爭得不可開交。那份甜蜜,是不少人一年一度翹首以待的美味。


《歲月神偷》劇照


但除了經典的雙黃白蓮蓉外,來自天南海北的我們,童年留戀的那口月餅,口味往往各不相同。各派月餅之爭是老生常談,每到中秋前夕就會上演:廣式、蘇式、京式三派是主流。不同的餡料,或甜或咸,或葷或素,被包裹在餅皮中,但同樣被壓在餅模中印上吉祥的圖案。


各種被印上不同吉祥圖案的月餅


「中國太大,大到了在食物上千差萬別,異彩紛呈,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生活樣本。月餅從口味到口感南轅北轍,但無論差異多大,人們約定在中秋這一天享用。相比美味,這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導演陳曉卿對月餅的認知跨越了地理的界限,而上升至「和」的概念。


沒錯,差異都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同樣的月,同樣的團圓。



02

時光流轉,團圓不變

然而不少人覺得,現在的中秋節,沒有內味了。送月餅也成為了一種形式主義的事——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收到的月餅經過了多少手的流轉。我們不禁開始疑惑,最美好的中秋,為什麼都是童年時期的中秋?


其實更多的不是中秋變了,而是我們長大了。小時候,中秋到來,意味著放假和玩耍。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更深刻地明白它背後的意味。


《歲月神偷》片段。中秋,小孩最快樂了,在晚上玩柚子燈和花燈


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曾在古代詩人的詩詞中了解「思鄉」這一情結,總以為「思鄉」是一種概念很大的情緒。但其實這種情緒會在任何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出現,也許是在公司格子間發現泡麵涼掉的一瞬間,又或許是在趕不上末班車時的那一刻。


我們無奈地發現,總有太多瑣事阻止了我們回家的腳步。今年中秋假期再次實行調休,從醒來看到周末還要上班的那一刻,社畜們便開始破防。好不容易順利回家,有的不巧碰上再次爆發的疫情,有的搶不到回家的票。但比起這些還能在節日休息喘口氣的人,加班的社畜則顯得更悽慘一些。


《男親女愛》劇照


節日儀式感式微的當下,中秋節依然是排在春節和元宵之後中國人仍舊十分重視的節日,這幾個節日有一個重要的共通點,正是其「團圓」的內涵。


而在中國人的理解中,團圓最直觀的體現,無非是和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的一頓團圓飯。


《飲食男女》劇照。過年就是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吃年夜飯


微電影《老李有勁兒》就講述了這麼一個發生在中秋節的小故事。留守老家的父親曾是掌勺大廚,卻因為受傷,手不能再乾重活。為了能讓很久沒回來的孩子嘗上自己親手做的飯菜,他努力健身鍛鍊,不經意間成了健身房裡最搶眼的大爺。在中秋家宴之時,他重操舊業,為兒孫們親手做了一份手打牛肉丸。聽到兒子誇讚說「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時,老李的臉上寫滿了幸福。



,時長05:32

微電影《老李有勁兒》


「無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在飯桌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引用《舌尖上的中國》一句話,家裡的飯桌,永遠是我們解開鄉愁的密碼。


正如《老李有勁兒》中所說的,山珍與海味,抵不過一道家鄉味。父親掌勺的味道,不只是一道熟悉的美味,更是一縷鄉愁的回歸。


《老李有勁兒》片段



03

團圓,是親情的迴響

中國人為什麼對團圓如此的執著?正是因為「家」是我們永恆的港灣。而親情的維繫,則是守護一個家庭團圓的基本盤。


中國家庭中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報喜不報憂。漂泊在外,父母總是希望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打拼,而我們往往也不願讓父母擔心。《奇葩說》曾有一期關於「報喜不報憂」的討論,席瑞提出的一個觀點:報喜不報憂,就是不想讓父母白擔心。但是中國人的親情,不就是相互牽掛嗎?如果有一天,我們連這種牽掛都沒有了,那還算什麼親情呢?


《奇葩說》劇照


就像《老李有勁兒》中老李擔心兒子工作忙老是吃外賣不健康,兒子提醒老李身體不好要多休息,父子親情的維繫就是在相互的牽掛中,細碎而綿長。老李一句「健康著呢」,回應的不僅是孫子的祝福,更是撫慰兒子一顆牽掛的心。


《老李有勁兒》劇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的酒,更應是溫潤如玉的。這一次中秋,能回家的自然可以陪父母品酒賞月,吃一道久違的家鄉菜。不能回家的,也不必月下獨酌,不妨以酒寄相思,給爸媽和家人加把「勁」兒!

學習一流企業,磨礪全球眼光-博石教育-全球標杆學習領導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