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中國最廣袤的兩片平原之間最顯著的界標

萬有引力匠心社 發佈 2020-05-22T19:46:38+00:00

在中國版圖上,燕山處在真正意義上的咽喉要道,是中國最廣袤的兩片平原之間最顯著的界標。龍尾甩在山海關,張開的龍嘴正好包住延慶—懷來盆地的南北兩翼——上頜向西延伸至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白河堡水庫,下頜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關溝,與西山分野。


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

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

—— ——

蘇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


燕山橫亘在中國版圖的「咽喉」部位

在人類翻越它的過程中

左右了歷史進程

在驚心動魄的自然變遷中

她更向我們展示了了

環太平洋地史中的一個斷面


1燕山在哪裡

在中國版圖上,燕山處在真正意義上的咽喉要道,是中國最廣袤的兩片平原之間最顯著的界標。

燕山的地理範圍和文化內涵也在不停地擴展,以至於「何處是燕山」成為了一個值得首先梳理的問題。

廣義的燕山山脈可以用「以貌取山」,通過地貌特徵,用排除法來確定。 它是中國大地貌第三階梯上的一個顯著凸起,以此為據:

將屬於第二階梯的壩上高原、陰山、太行山脈排除在外;然後排除第三階梯上的兩片大平原——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處於這些淘汰者包圍之下的一系列山地、丘陵,都可以歸入廣義的燕山範疇。

而狹義的燕山,是以「北京以北、承德以南、近東西走向」的山脈。可以將燕山想像為一條橫臥京北的巨龍:

龍尾甩在山海關,張開的龍嘴正好包住延慶—懷來盆地的南北兩翼——上頜向西延伸至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白河堡水庫,下頜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關溝,與西山分野。

站在關溝的南口(也即所謂「北京灣」的拐點),伸出雙臂作環抱北京之狀,沿左臂向前延伸的山脈(風水學中所謂「左青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燕山(「右白虎」則是太行山脈)。

沿山脊線蜿蜒的內外兩列明長城,成為燕山走向的最佳標誌物。

2燕山運動

真正令燕山聲名鵲起的還是上世紀20年代被發現的「燕山運動」和「熱河動物群」。這是中國第一批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們早期的研究成果。

1926年,翁文灝出席日本東京第三屆泛太平洋科學會議時提出以「燕山運動」來定義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6500萬年)中國東部廣泛發生的造山運動。

延慶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位置曾是距今約18.5億至8億年之間的濱海和淺海,在那個時間內,這裡沉積了厚達數千米的以碳酸鹽岩為主的海相沉積岩層。這些巨厚的岩層在燕山運動時期被掀起、發生斷裂、變形和扭轉(如圖中遠處陡立起來的沉積岩層) 攝影/楊孝

由於當時國際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中生代為一個構造活動平靜期,所以此言一出,當即引起轟動;經過會上和會後的討論、研究,他的觀點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並在環太平洋地帶的許多其他地區得到了印證.

「燕山運動」由此成為中國地質學家在國際舞台上遞出的第一張名片。

燕山地區多礦藏。就在牛河梁遺址不遠處的低山丘陵區,遼寧省建平縣早已開始了對地層中稀土資源的開採和利用。攝影/李光


而古燕山北麓的一系列盆地(如北京延慶、承德灤平、赤峰寧城、朝陽北票)中保存至今的化石,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

民國時的熱河省轄有現今的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基本處在「大燕山」的範圍之內;這裡大量出土了距今1億多年的原始鳥類(孔子鳥)、哺乳類(熱河獸)動物和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化石,填補了生物進化鏈條上的一系列空白,震驚了世界。

今天的燕山境內,遍布著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大專院校地學、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密度之大,全國罕有。燕山運動的重要性,更在於它對中國東部現代地質基礎和地貌格局的深遠影響。

3農牧交錯帶

儘管相比許多著名的山脈,燕山的長度、寬度、高度都不算特別,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東西延伸的特點,卻決定了它自古以來就被賦予突出的軍事和政治意義。

切穿山脈的眾多峽谷,特別是潮河、白河及灤河谷地,是溝通南北的必經要道;幾千年來,圍繞這裡的山川、溝谷、關隘所發生了無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故事。

中國的季風氣候,決定了降水量大致自東南而西北的遞減趨勢;當年降水量減少到400毫米,適宜開展農耕的氣候條件臨界點到來,自此向北,便只能從事牧業。

在6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燕山曾經是一個溫暖潮濕的所在,史前農業文明一度在這裡十分興旺;但隨著3500年前暖期的結束,氣候轉冷,冬季風勢力增強,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南退至燕山境內,這裡便成為中國北方一條著名的帶狀區域——農牧交錯帶的組成部分。


「時農時牧、半農半牧」的特徵,雄踞華北平原北方的屏障意義,令燕山成為歷史時期內地農業社會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反覆爭奪的焦點。只要看到那遍布燕山境內各地、時間跨度長達2000年的歷代長城遺址,就不難想像燕山對雙方而言意味著什麼。

不同時期長城的位置變動,指示了南北勢力的此消彼長。今天我們在燕山境內能看到的最為顯著的一條分界線,是在五百多年前形成的,這就是明長城。


隨著小冰期到來,農牧界線向南退縮,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加劇,中原王朝被迫放棄了包括承德在內的燕山大部地區,沿南部山脊走向築城,重點扼守燕山眾多谷地的南部出口,形成一系列以「口」命名的要塞,如南口、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防線的收縮並不能給防守一方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條條峽谷使入侵者們可以從容地選擇攻擊路線。

1629年冬,皇太極繞過袁崇煥苦心經營的關(山海關)錦(錦州)防線,急行軍渡過灤河、柳河,沿著人跡罕至的狹道穿越燕山,破關直入京畿,是為導致袁崇煥被殺的「己巳之變」,成為明亡清興的重要轉折點。

承德小布達拉宮。在皇都的不遠處,就可以體驗狩獵的樂趣、體驗到高原清邁的感受 攝影/衣志堅

清朝建立後,1681—1820年的一百多年間,清朝康熙、乾隆、嘉慶三代皇帝,為「撫綏蒙古」起見,他們上百次地離開京城,取道古北口或喜峰口以北的谷地前往承德,接見使節、處理政事、舉行聯歡(即「木蘭秋獮」典禮)。

今天,當我們來到燕山,站在某個「口」上,凝視腳下的流水和山頭的雄關,遠方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回想當年修建關城時民夫的沉重喘息、皇帝北巡時車駕的輕快鑾鈴、女真騎兵捲地而來的滾滾馬蹄、29軍大刀隊夜襲日寇的慷慨喊殺……

恍惚之間,穿越了千年塵煙。


本文節選、改編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9期

撰文/蕭凌波 攝影/楊孝 等

責任編輯/劉晶 圖片編輯/吳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