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版無間道:軍事不足,間諜來湊,且看南宋將領如何用間

老陳談趣史 發佈 2020-05-24T15:36:46+00:00

其中劉崎、韓世忠、岳飛等優秀將領,在軍事行動通過間諜活動的開展和多種間術並用,多次取得勝利,對扭轉戰場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導讀:

女真鐵騎下建立的南宋王朝,在宋高宗趙構的帶領下逃往江南,從此偏安一隅,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狹小的中原正統王朝。

外部的尖銳矛盾並沒有使內部一致對敵,游寇的搶掠、民眾的起義、士兵的叛亂……直到後來蒙古鐵騎的出現並將其滅亡才終止這一切。南宋長期面臨著比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要嚴重的「外亂內亂」的局面,他們為維護自己權力的需要,採用了各種明的暗的手段。

這些都為間諜這一以搜集情報為主的特殊角色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台

南宋初期,政府為了加強對戰前情報搜集和維護政治統治,開始對間諜問題更為關注。從中央間諜機構皇城司、樞密院機速房的設置和改革,到不斷完善的情報傳遞體系,間諜與情報的管理逐漸專業化和有序化,這也是當時各種內外壓力逼迫南宋政府不得不做出的改良。

在間諜的選募和職責上,呈現豐富多樣化,使這一特殊群體的功能能夠發揮的更加出色。當然,在加強自身管理的同時,對敵方間諜活動的開展南宋政府也加強了防範,在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輿論控制為主,加強海上防禦、實行保甲法及正確對待歸正人等多方面為輔的一套較為完善的情報防禦體系。這也是南宋得以維持長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具體戰爭實踐中,尤其是在對付不同角色的敵人過程中,南宋的一些優秀的領兵將領多能在戰前做好情報搜集工作,同時根據戰爭的需要靈活運用各種用間術以保障戰爭的勝利。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二月,宋金在「海上之盟」的誓書中提出:

「兩界側近人戶不得交侵,盜賊逃人彼此無令禁止,亦不得密約間諜,誘擾邊人」

但是隨著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建立,盟約已成廢紙。

南宋初期,金朝騎兵大舉南下「搜山檢海捉趙構」,矛盾一度激化,雙方開始了持久、間斷性的戰爭。在與金的不斷作戰中湧現出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通過他們的努力和士心、民心的可用,使宋金雙方在實力懸殊較大的情況下形勢逐漸發生逆轉。其中劉崎、韓世忠、岳飛等優秀將領,在軍事行動通過間諜活動的開展和多種間術並用,多次取得勝利,對扭轉戰場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劉錡順昌大捷中高超的用間術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宋金和議後,劉錡奉命赴任東京副留守,接管東京開封。當他抵達距順昌(今安徽阜陽)尚有三百里的穎上時,金人敗盟南下,形勢頓時緊張。當時的順昌是淮北平原的一座小城,很容易為金騎兵攻掠,而劉錡所率士兵卻不到兩萬,且能作戰的不足一半。

根據當時的形勢,劉錡認為順昌地理位置對整個防線至關重要,否定了多數將領提出的撤出順昌的計劃。積極動員全城百姓,開展各項防禦措施的部署。通過鄉間、設伏抓俘虜審訊等方式,多方面獲取信息並做戰略調整。

「明斥喉,及募土人做鄉導間探」,並「於城下設伏,敵游騎至,擒其千戶阿赫殺等二人,話之」.

同時在對比中獲取了更多、更準確的敵方情報,使其在制定軍事部署中也有了更多的參照。此時金軍雖有雄軍駐紮城外,但虛驕使他們沒有很好的去了解順昌城內的具體情況和劉鑄個人能力而作充分準備。劉錡雖擁兵較少,勢力較弱,但通過戰前情報的搜集,基本能做到「知己知彼」。

之後,劉錡還針對金朝的狂妄自大、不解實情,實行死間計來迷惑金朝將領。

「錡募得曹成等二人,諭之曰:「遣汝作間,事捷重賞,策如我言,敵必不殺汝。今置汝綽路騎中,汝遇敵則佯墜馬,為敵所得。敵帥問我何如人,則曰:太平邊帥子,喜聲伎,朝廷以兩國講好,使守東京圖逸樂耳」。已而二人果遇敵被執,兀朮問之,對如前。兀朮喜曰:「此城易破耳。」即置鵝車炮具不用。」

當時攻打順昌城的主將是參加過滅北宋、追趙構等戰役的完顏兀朮,多次的勝利使他認為宋將不堪一擊,聽曹成一說,其言「劉錡何敢與我戰,以吾力破爾城,直用靴尖趨倒耳」。驕兵必敗,由於兀朮對順昌城的失察,導致其在具體作戰過程中「置鵝車炮具不用」,使用其親軍「拐子馬』,、「鐵浮圖」強攻,企圖一舉拿下順昌。

但是,當時正處於夏季,來自北方女真族人懼熱,又身披重甲對陣。之前劉錡清楚金軍的虛實,採取擾敵政策,數次乘夜劫營,「由是金兵日夜不寧」。不斷騷擾敵人而又不與之決戰,待其疲勞之際再大舉進攻,劉錡此招甚妙。最終在正式作戰中,由於宋軍以逸待勞,使金軍「棄屍斃馬,血肉枕藉,車旗器甲,積如山阜」,女真精銳騎兵損失慘重,這也是兀朮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狂妄自大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順昌之戰的勝利,是劉錡在當時敵強己弱的特殊情勢下多種間術並用,在獲取各方面信息後,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而取得的重大勝利。其中包括用土人為鄉間、借敵俘獲取情報、以曹成為死間等,這些間術的綜合使用,使自己知己知彼、敵人驕傲輕敵,進而保證了戰爭的最終勝利。該戰役為劉錡贏得了眾多的讚譽,同時此戰也成為中國古代史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間取勝的經典戰役之一。

「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低上之軍,無以過焉」。


二、韓世忠大儀鎮之戰與用間

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收復襄陽等郡後,偽齊劉豫向金援,金太宗完顏展派元帥左監軍完顏宗弼率軍五萬,與偽齊聯合南下攻宋。宋軍不斷敗退,士氣低落,宋高宗急忙派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與金議和。與此同時,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軍奉命前往揚州防止金軍渡江南下。韓世忠為了提升士氣,以魏良臣為死間,在大儀鎮設伏,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這場戰爭在後來被譽為「中興第一」,成為韓世忠一生的輝煌代表,而其勝利的關鍵則在於韓世忠高明的用間術。

韓世忠雖主張抗戰,但當時金軍與偽齊聯軍氣勢洶洶,宋軍士氣低落,因此急需一場勝仗來提升士氣。恰好此時魏良臣、王繪等來到韓世忠營,並說出其此次出行的目的。韓世忠雖然生氣,但隨機心生一計。鑒於對魏良臣數次向金泄露情報的了解,韓世忠布置一番後,就有了這樣一番問答:

「使良臣等至揚州東門外,遇先鋒軍自城中還,問之,雲:『相公令往江頭把隘』。入城,見世忠坐憔門上,頃之,流星庚牌沓至。世忠出示良臣等,乃得旨,令移屯守江」。即向魏良臣說此時他受旨要「移軍守江」。果然後來魏良臣到金營時,有問必答。」

魏良臣不顧自己身份,將宋朝軍隊虛實也透露給金朝,可謂典型的「恐金病患者」。不過這樣正中韓志忠的計謀,無形中成為了韓世忠的「死間」。

「晚宿大儀鎮,翌旦,行數里,遇敵騎百十控弦而來。良臣命其徒下馬,大呼曰:「勿射,此來講和!」敵乃引騎還天長,問:「皇帝何在?」良臣對曰:「在杭州。」又問:「韓家何在,有士馬幾何?」繪曰:「在揚州,來時已還鎮江矣。」又曰:「得無用計,復還掩我否?」繪曰:「此兵家事,使人安得知?』』去城六、七里,遇金將聶兒學笙,同入城,問講和事……又問:「韓家何在?」良臣曰:「來時親見人馬出東門,望瓜洲去矣。」繪曰:「侍郎未可為此言,用兵、講和,自是二事,雖得旨抽回,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還與未還,使人不可得而知。」又雲:「元帥已到高郵,三太子已到灑州,是行皆劉齊間謀所致。劉總管謂韓家有幾萬,岳家有幾萬,俱在淮南,自入境來,何嘗見一人一騎。」

韓世忠通過魏良臣將假情報傳遞到敵方,使敵將中其計謀。通過充分的準備,預先設下埋伏,從而取得大儀鎮之戰的勝利。此次戰役雖沒有後來所宣傳的那樣戰果輝煌,但其在鼓舞當時宋軍士氣和對金軍的精神打擊方面都是巨大的。不能過分去追究其殺敵多少,而忽略此戰對整個局勢的深層影響。


三、抗金名將與用間

除以上兩處以用間術取得的典型勝利外,南宋很多優秀的將領在與金對抗中善於用間。尤其是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使他們更傾向於使用計謀取勝。岳飛四次北伐中就曾多次用間,特別是在第四次北伐時,利用離間計加速了劉豫政權的被廢。

」岳飛知劉豫結粘罕(宗翰),而兀朮(宗弼)惡劉豫,可以間而動。會軍中得兀朮謀者,飛陽責之曰:「汝非吾軍中人張斌那?吾向遣汝至齊,約誘至四太子(指兀朮),汝往不復來。吾繼遣人問,齊已許我,今冬以會合寇江為名,致四太子於清河。汝所持書竟不至,何背我那?」謀冀緩死,即詭服。乃作蠟書,言與劉豫同謀誅兀朮事,因謂謀曰:「吾今貨汝。」復遣至齊,問舉兵期,卦股納書,戒勿泄。謀歸,以書示兀朮,兀朮大驚,馳白其主,遂廢豫。「

雖然劉豫政權被廢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岳飛通過離間計加速了這個過程,從而為南宋政權出了口惡氣,實為大快人心之事。川陝戰場的吳價、吳磷兄弟就對金兵和自己的優劣分析的很到位。如吳價曾著有兵法二篇,即談到:

」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漢所長,兼收而並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則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克近,以強制弱。布陣之法,則以步軍為陣心、左右翼,以馬軍為左右肋,拒馬布兩肋之間;至帖撥增損之不同,則系乎臨機。「

吳氏兄弟通過戰爭中獲取的各方信息並結合自己的見識,對金和自己的實力進行深入分析與對比,使其能夠在戰場上靈活制定戰略戰術。

「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與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蓋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勁力;中國士卒,不及金人之堅耐。吾常以常計洞重甲於數百步外,則其衝突固不能相及。於是選據形便,出銳卒更迭撓之,與之為無窮,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堅忍之勢。至決機於兩陣之間,則磷有不能言者。」

這些都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根據敵我優劣對比而做出的各種備戰方略,也是吳氏兄弟得以長久保衛川蜀的重要保障。

南宋中後期襄樊戰場的守將孟琪也是一位善用間者,史載其「善御眾,得士心,輕財結客,對境虛實,莫不周知」,經常能夠根據派遣間諜獲取的情報進行軍事部署。

「庚寅,諜報大元兵欲大舉臨江,琪策必道施、黔以透湖湘,請粟十萬石以給軍晌,以二千人屯陝州,千人屯歸州」、「會諜知大元兵於襄樊隨、信陽招集軍民布種,積船材於鄧之順陽,乃遣張漢英出隨,任義出信仰,焦進出襄,分路擾其勢」、「諜知京兆府也可那延以騎兵三千經商州取胡嶺關,出房州竹山,遣王令屯江陵,尋進屯鄭州,劉全屯沙市,焦進提千人自江陵、荊門出襄」……

更值得稱道的是孟琪派遣間諜獲取的情報往往及時而又準確。

「大元大將大納至江陵,遣楊全伏兵荊門以戰,琪先期諜知,達於樞密,檄兩淮為備,兩淮不知也,後果如所報」。

可見,孟琪用間術之高明,這也是他能在南宋中後期與外族作戰多次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不僅僅如此,還決定於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

戰爭並非簡簡單單地在於血與肉的拼搏和物質條件的較量,正確的戰略方針的制定和謀略的使用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南宋與金之間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在初期對比中尤為明顯,但是最終迫使女真鐵騎沒能滅亡南宋,在於諸位將領的主客觀努力。從這些抗金的名將的切身經歷中,可以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以弱克強,與能夠靈活運用各種間術等謀略,綜合利用情報,在知己知彼情況下制定戰略戰術有著重要關係。這也為後來的軍事行動和軍事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經典案例。


四、特殊的間諜人物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也。」

間諜作為一種隱秘性、危險性極高的職業群體,為了保證任務的完成和間諜的生命安全,往往在事先甚至是事後都不會透露其真實身份。不過有一些間諜因為其所為影響較大而為世人所知。施宜生、劉蘊古、洪浩、宋汝為等就是特殊的典型代表。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這些人都有著複雜的身份而在有意或無意中成為間諜。

1、施宜生

施宜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時人對其也多有非議。他本是宋朝人,以罪北走齊,後來在劉豫政權中做了官,但失意於劉麟。偽齊被廢之後,又在金朝做官,並成了完顏亮的顧問。歷經不同身份的他在得到完顏亮重用後,被任命為宋朝正旦使,但最終因泄露金朝秘密,為完顏亮所殺。

2、劉蘊古

劉蘊古本是金海陵王完顏亮欲南下而事先派遣到南宋來刺探情報的間諜。其南下身份應屬於歸正人,憑藉他的才智,逐漸獲得了當時部分邊臣的信任。

他潛伏在南宋多年,將很多重要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傳送到北方。不幸後來遇到史浩這位精明的大臣,通過對其進行試探,使其陰謀未能得逞,最終遭到懲處。

可見當時南宋內部一些大臣對北方使間的警惕,同時證實金朝也較注重情報搜集工作,尤其是在完顏亮多次通過使者或者如劉蘊古之徒(「諜之入境,不止一人」)在戰前搜集情報,以為其南下做準備。劉蘊古事件是對南宋王朝的一次警醒,使其更加注重在防禦間諜和保密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對待歸正人這一特殊群體也更為關注。


3、「身在金營心在宋」的宋朝士大夫

靖康之變以後,很多士大夫被金朝強迫帶到北方,後來南宋政府派使臣求和時又有一批使臣被扣押,如宋汝為、洪皓等。因此,當時女真政權里有著一批接受過儒家思想薰陶,忠孝觀念較強的漢族士大夫群體。這些人當中,有些雖身在敵營卻時刻想著他們所忠誠的趙宋王朝。

因此,「身在金營心在宋」的強烈意識影響下,這些士大夫不顧個人安危通過各種方式將在金朝了解到的信息通過秘密方式傳遞給南宋朝廷,以供其參考。


結語:

南宋的間諜活動在很多方面都較以往有所變化,朝臣的不斷重視、理論的不斷提升、實踐中的各種進步,這些不僅為後世提供了學習的素材,也是南宋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古代間諜活動高峰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隱形武器的間諜的使用,並不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但往往能夠為各項活動的開展提供諸多有利的條件。有人認為南宋時的各種科技水平、交通運輸等表現不如今日,很多東西不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他們能在已有的限定性條件下將各種間術和防間術發揮的淋漓盡致,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終被歷史所載,成為後世學習提升的資料。當然,對間諜問題的認識也使我們更深入了解南宋王朝政治、軍事等內部運作情況。


全文完,感謝您的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