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個中國男孩,在這個問題下討論如何娶到外國老婆

東亞評論 發佈 2020-05-24T15:49:12+00:00

五一假期時,有個女孩認識了一個巴基斯坦男孩,兩人非常合得來,很快就確認了戀愛關係。很多人罵她是easy girl、國際公交、免費妓女、洋人慰安婦,坐等她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之前我刷微博時,看到了一條非常奇怪的內容。

五一假期時,有個女孩認識了一個巴基斯坦男孩,兩人非常合得來,很快就確認了戀愛關係。

女孩覺得很開心,就發微博分享了自己的心情。

因為她是個只有200多粉絲的小透明,按說這件事應該沒什麼人關注,但這條微博卻被評論了381次。

一些人出於關心,提醒她不要被戀愛沖昏頭腦,當心被騙。但大多數評論都是冷嘲熱諷和羞辱,而且用詞非常過分。

很多人罵她是easy girl、國際公交、免費妓女、洋人慰安婦,坐等她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這些評論讓我非常迷惑:

這個女孩只是交了個巴基斯坦男友,又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怎麼就被一眾網友噴個狗血淋頭呢?

按理說,跨國戀這幾年越來越普遍,民間對這件事的態度應該是趨向開放的,但現實卻截然相反。

為什麼跨國婚戀會變成敏感話題,一碰就炸?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當我們談論跨國戀時,究竟在討論什麼

婚戀大局?

說到跨國戀愛,人們習慣於把目光轉向中國女性,今天我們就反其道而行,先從中國男性入手。

恰好前不久,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中國男生為什麼很少能追到外國女孩?

很多男生在這個問題下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圍觀了一圈底下的回答後,小編髮現,這些答案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抨擊種族歧視派。

點開這個問題,第一條答案就是講種族歧視的。

這位大兄弟從刻板印象,談到文化影響力,從大陸移民談到中國經濟發展,和華人家庭的經濟實力。

恍惚間,我以為自己點進了一個國際時政專欄,看得一臉問號,不是在談跨國婚戀嗎,咋說得跟跨國貿易一樣?

可是這個回答卻獲得了四千多贊,成為點讚最多的幾個答案之一。

第二類,撒狗糧派。

問題下面,有不少人曬出與外國女孩戀愛的經歷,這類回答大多成為了高贊答案。

從這些回答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與外國女性戀愛的男性,真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少,而且網友對這些狗糧喜聞樂見。

當然也有看不過去的——

一位仁兄,義憤填膺捶胸頓足發文:高票答案居然全是中國小伙俘獲大洋馬的個例答案,咱們中國老爺們兒是自卑到什麼程度,應該好好反省!

緊接著又開始大談中國的國力,男性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文化輸出的問題。

這個答案也獲得了1634個贊。

第三類,學術分析派。

這類回答,雖然不少,但顯然沒有前兩種受歡迎。

有個哥們兒,正兒八經地結合實例談到了語言障礙,配合社科研究結果圖,分析了西方社會對壓抑的偏見,根據朋友的經驗,講了外貌審美差異,還結合名人明星的跨國戀情,談了文化差異的磨合。

滿滿的乾貨,結果只得到慘澹的6個點讚。

而同為分析派,一條多圖安利東歐美女,鼓勵想娶外國老婆的男士們,前往烏克蘭、白俄羅斯碰運氣的回答,就討喜得多。

我相信,很多人點開這個問題時,想要了解的其實是:

彼此之間的文化和審美差異在哪兒,在行為和思維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雙方是如何相處磨合變得越來越合拍;

談婚論嫁時需要辦理哪些官方的手續,會遇到哪些現實的困難;

這種跨文化的婚戀模式給彼此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但刷完這些答案,小編髮現:

在跨國婚戀這個問題面前,無論聊什麼,話題總會走偏成討論「國際大局」的宏大敘事,最應該被討論的兩個主角,卻在無意中被忽略了。

媒體環境和社會輿論的雙標

對人種歧視和民族自信的敏感,並不是跨國婚戀一碰就炸的唯一原因。

最惹爭議的,其實是大眾對男性和女性的雙標。關於中國男性與外籍女性結合,社會輿論的反饋總是正向的。

有則「中國保安小伙娶了美國洋妞」的新聞,小編頭一次見是十多年前。

來自河南駐馬店的小蔡,早年在中英文校園當保安時,認識了到中國任教的美國女大學生迪芬妮,喜結良緣。

前兩年,我還看到過一條追蹤報導,說如今他們有了娃,生活非常幸福恩愛。

很多人都誇讚小蔡「為中國爺們爭光」。

性別互換一下,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文章開頭那個女孩的遭遇並非個例,2018年媒體曾報導過一則新聞,「中國女子在美遭家暴後被殘忍殺害,退伍白人男友被判終身監禁」。

在這個條新聞底下,竟有不少人幸災樂禍,陰陽怪氣地暗示說這名女子活該。

別說普通女孩,就連女明星與外籍男孩合照,都被說成是黑料。

這種雙標不僅存在於網絡媒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我有個相識十多年朋友叫笑笑,她前男友是個美國人,之前兩人交往時,打計程車有時就會被拒載。

有的計程車司機,車都開近路邊了,一看是個中國女孩和外國人在一起,就又把車開走了。

很多女孩和外國人走在一起,哪怕只是朋友之間寒暄幾句,就會立刻被周圍的一些人當成不自尊不自愛、崇洋媚外,被扣上easy girl的帽子。

但我卻沒看到,有人把在知乎上撒狗糧的男生稱為easy boy。

為什么女孩與外籍人士交往會被人辱罵,而男孩們卻被點讚?

根源顯然不在於國籍,而是在看待跨國婚戀時,一些人不自覺地把女性與「性資源」聯繫在一起:

看見中國女孩與外國人交往,就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反之,看到中國男孩和外國女孩交往,就覺得自己「賺了」。

「外國女友」是門生意

上月底,澎湃新聞報導過一條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微信批量出現「多國女子想嫁到中國」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的國家包括朝鮮、烏克蘭、越南、日本、白俄羅斯等等,甚至出了「單身男有福了,全球女性都想嫁到中國」的標題。

這類雞血營銷文在全網都非常賺流量。

記者以「想嫁到中國」為關鍵詞在某度上搜索,頁面顯示有2850萬條相關信息,諮詢頁面顯示有45.2萬篇相關內容。

顯然,繼「多國渴望回歸中國」和外國網紅們的「我愛中國」之後,「外國老婆」也成了一門生意。

並且,這件事絕非賺流量這麼簡單。

在微信上如法炮製,搜了搜「外國女友」和「洋妞」這兩個關鍵詞,發現除了雞血文,大量健身號也在把這兩個詞作為營銷噱頭,吸引客戶。

在眾多「想嫁到中國」的想像中,最受追捧的就是「烏克蘭美女」。

以此為關鍵詞在微信上搜索,結果會讓人產生一種「中烏兩國之間,存在一個大型人口買賣團伙」的幻覺:

「娶一個烏克蘭女友要花多少錢?」

「這個地方,美女愁嫁,一輛國產車就能娶到一個美女!」

這些消息不禁讓人懷疑,這是在尋找人生伴侶,還是在花錢招妻?

此外,還有大量中國小伙子花幾萬元迎娶烏克蘭美女後,走向人生巔峰的爽文。

這明擺了是在騙中國男性,去烏克蘭相親。

先不說這事兒水有多深,得益的自然是婚介機構,因為不管你能否抱得美人歸,想去就得先交價格不菲的會費。

在此提醒各位為此心動的男生,如果既不會語言也不通文化,還非得問「在哪兒能娶到烏克蘭美女」,答案只能是:在夢裡!

「外國女友」儼然已經從流量生意,轉型為實體經濟。

外國女友、外國老婆生意的背後,不僅是中國3000萬男性的光棍危機,更是一種建構在金錢上,急功近利且畸形的婚戀觀念。

✎✎✎

林林總總講了這麼多,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明明是討論跨國婚戀,可人們總在顧左右而言他

談政治、講經濟、辯種族、算金錢……愛情,似乎成了各種宏大話題的附屬品。

我驚訝於在這個婚戀自由的年代,當人們談論跨國婚戀這個話題時,還是會陷入各種荒唐的爭議。

甚至覺得,與其旁觀那些自嗨爽文和長篇大論,還不如看看一百年前,胡適先生與美國女友韋蓮司的跨國之戀。

1914年,胡適在美國結識了一個叫韋蓮司的女孩,並為她的學識談吐和藝術修養所傾倒。

胡適雖然沒什麼藝術天分,卻與韋蓮司心靈相通,他們在一起熱烈地探討過許多問題,韋蓮司帶領胡適走進了西方文化世界,對他的思想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胡適曾在日記中寫道:「吾自識韋女士以來,生平對於女子之見解為之大變,……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種能自由能獨立之女子。」

可惜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兩個靈魂的契合,沒能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早在出國留學前,母親就已經為胡適訂下了一門親事。

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地將自己撫養長大,胡適實在不忍拒絕母親的安排,在愛情與親情的矛盾中,他最終屈服於後者。

而韋蓮司雖是美國女子,卻出生在一個保守的家庭,受清教傳統影響,終身未嫁,一生都默默地愛著胡適。

胡適夫婦與韋蓮司(右二)

回看這段百年前的戀情,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胡適和韋蓮司的感情足夠純粹,無關種族、利益和國家地位,卻受時代的保守風氣和包辦婚姻的陋俗所困。

而在這個開放的年代,人們卻在將這個問題上升到了國家地位、民族自信和崇洋媚外。

這何嘗不是一種觀念上的後退。

如果胡適與韋蓮司在現代相遇,會是怎樣的結果?或許會像韋蓮司在信中所寫的那樣:

要是我們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們會像兩條溪流,奔赴同一山谷。

跨國婚戀的重點是「婚戀」,而非「跨國」,當我們談論跨國婚戀時,本質還是在探討愛情與婚姻。

願每個人都能把那些虛偽的交易,與宏大的敘事拋在一邊,單純去相愛,與愛人白頭偕老。


在未來的365天,東亞君將與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識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同時也曾給予我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為各位讀者帶去新的衝擊與啟示。期待各位加入東評學社,我們不見不散!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