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黑科技,盤點無人機、智能AI和大數據在新冠疫情中的運用

兵工科技 發佈 2020-05-13T19:27:56+00:00

在本次抗擊新冠疫情中,各種無人機裝備發揮著從消毒、喊話到疫情宣傳、防控監測等各方面的作用,成為戰疫、抗疫的有力補充。

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自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牽動了全中國人民的心。面對疫情,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為「戰疫」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一些「黑科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抗疫」「戰疫」的新力量。

無人機疫情顯身手

在本次抗擊新冠疫情中,各種無人機裝備發揮著從消毒、喊話到疫情宣傳、防控監測等各方面的作用,成為戰疫、抗疫的有力補充。

例如,多地利用無人機高空喊話,宣傳防疫知識,幫助人們樹立防疫意識。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多地政府部門紛紛利用無人機在空中巡迴喊話,提醒居民在家過年,出門戴好口罩。除了喊話式移動傳播防疫知識,在一些地區的疫情防控中,還配備了兼具紅外線熱成像鏡頭的無人機,可實現遠程測量居民體溫,避免接觸引發的感染,以便更好地開展疫情防控的日常登記和摸排工作。

利用無人機消毒。據悉,在疫情的關鍵時刻,極飛科技為全國極飛用戶義務防疫消殺作業提供援助。從1月31日到2月12日,短短十幾天的時間,極飛科技就有超過2000架極飛農業無人機參與了消殺作業,為全國20多個省份14903個村鎮、社區,累計完成了約6.77億平方米防疫服務面積。

除此之外,在武漢抗疫過程中,無人機還參與了物資運輸等重任。由中電科研製的「疫情區應急作業」無人機,在面對醫護人員缺乏物資時,快速將急需的醫療和防疫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僅僅2月12日一天,無人機共運輸緊急醫療物資近20架次,總載重70千克,有力支援了抗疫。

智能AI戰疫遇毒不染

當前,「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全球,逐步滲透到平時及戰時醫療領域,醫務機器人初露端倪。它的誕生,正顛覆傳統的以醫務人員為主、醫療儀器為輔的救死扶傷診斷治療模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醫務機器人可謂大顯身手,與一線幹部、醫務人員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代替工作人員衝鋒一線完成了疫情防控、測量體溫、殺毒消毒、配送物資、隔離區往返送餐、線上答疑解惑、病毒分析、疫苗開發、藥物研發等任務。

例如,疫情爆發後不久,一些醫院陸續出現了免接觸無人配送機器人,它們可以為隔離區配送藥品、醫療器械、餐食等,進而減少交叉感染。在深圳各重點檢查站,引入了優必選科技5G機器人義警「黃田田」充當高速檢查站義警,可以實現全天24小時提醒過往司機提前掃碼登記,可以節省4名警力,減少人員近距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另一款警用巡視機器人「建國」通過全天候全時段自動化巡邏與現場實施監控,使用優化解決方案與技術,實現了對口罩狀態下人員的有效識別與溯源,分擔民警、輔警等一線工作人員的巡邏任務,有效降低了一線人員被交叉感染的幾率。除此之外,還有用於運送貨物的無人車輛,消毒機器人等。

大數據助力疫情科學研判與精準施策

毋容置疑,面對各種紛繁複雜、浩如煙海的疫情信息,單靠人力去辨別、篩選、傳達難以完成求,而大數據則可派上用場,大有用武之地。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屬中國信息通信院發布的《疫情防控中的數據與智能應用研究報告》指出,大數據及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組織和執行效率,優化了資源配置和人員管控,有助於疫情科學研判與精準施策,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正如上述研究報告所說,大數據可以精確識別語音,迅速有效獲取疫情相關信息,迅速排查可疑的疫情感染情況,尤其是在疫情監測分析、健康體溫排查、跟蹤病毒溯源、防控救治、發展趨勢預測、遠程診斷治療、生活物資調配等一系列疫情防控環節都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例如,在此次武漢抗疫中,中國電科成立了百餘人的大數據團隊,2月8日就上線了「密切接觸者測量儀系統」,在國家層面鋪開了一張密實的「數字防控網」,通過大數據比對分析,為公眾判斷自身是否為「密切接觸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查詢工具。僅3天,該系統全國查詢次數就超過1億,自我發現密切接觸者7萬餘人次,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中國電科還與地方政府緊密聯合,將數字防控網織得更加精準。在上海,防控人員利用這張網迅速生成高風險人員清單,聯合人臉識別和物聯網技術,方便管理和追查;在海南,疫情防控平台能實現近60日武漢到瓊累計人口數量、武漢進島人口網格分布等主題的可視化展示;等。

此外,5G網絡也為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提供高速網絡速度,為研發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小護士」、社區管理「小管家」、站點檢查「監測員」、全國通用「暢行碼」等提供了支撐。

結語

正是依靠科技的力量,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戰勝疫情的決心,有效確保了抗疫、戰疫的勝利。未來,中國還將繼續利用科技力量,完善我國的醫療救護體系,為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兵工科技微信公眾號(微信ID:binggongkej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