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夙夜無眠時的一首詩,哀嘆十年荊棘,讓人有瞬間流淚的衝動

聽雪話詩詞 發佈 2020-01-05T03:49:30+00:00

「安史之亂」結束的第二年,這一年是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曾經的盛世大唐已經陷入了繁鎮割據、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的狼藉境地。這一年,杜甫經過了沉浮飄零後,入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府中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即參謀。

「安史之亂」結束的第二年,這一年是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曾經的盛世大唐已經陷入了繁鎮割據、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的狼藉境地。這一年,杜甫經過了沉浮飄零後,入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府中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即參謀。在節度使幕府的日子,一個清寒寂寥的夜晚,杜甫夜不能寐,心頭諸事纏繞,寫下了這首《宿府》。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首七律全程對偶,在對偶中盡顯頓挫,多少悲婉沉鬱就這樣在詩中鋪陳開來。清秋之夜梧桐在這幕府中淒寒瑟瑟,獨宿在府中只有殘燭相伴。杜甫在首聯直言心中悲戚和周遭孤寂,當時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因為辦公需要早至晚離,又因兩地相距較遠,故而他只能獨自住在府中,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杜甫常常在夜晚獨處於幕府中,想來每到深夜,心中多年的憂思就蔓延而來。

清秋之夜,看著梧桐悄立,秋寒滿地,對影一支殘燭,深愁又一次縈繞在杜甫的心頭,這時有悲壯的號角聲響起,當空皎潔的月光卻無人陪他一起來賞,這就是頷聯中所寫的「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承接首聯獨宿幕府的情景,永夜悲涼。

當空皓月和悲沉的號角聲讓杜甫念家憂國的情懷在此時愈發濃烈了,頸聯的「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正是因他念家憂國的情懷而起的悲嘆感慨:持久的戰爭已經讓人失去了親人的音訊,邊關蕭條山高路遠,往來行路坎坷多艱。到了頸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人心中最沉重的憂思主題,是國家長年戰亂給無數人帶來的災難流落,由上聯的「月色」和「角聲」自然地延伸至戰爭帶來的蕭條流離,流離的不僅是詩人一個人,還有千千萬萬的大唐子民,蕭條的也不僅僅是邊關,還有整個傾覆的大唐

在家事國事皆使杜甫悲苦不堪的時候,他以「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結束了整首詩,這樣的尾聯正是對應了首聯,首聯是點出自己的孤清情境,而尾聯則是總結了自己棲於幕府的無奈迷茫。自己已經歷了十年的輾轉漂泊,如今在幕府供職也只是勉強棲身而已。

在這首詩中,有人認為尾聯兩句在全詩中有爛尾的感覺,原因在於隨著這一句的結尾,整首詩也言盡而意止,而我總是覺得,杜甫似在刻意追求一種意止,在尾聯中以概括自白的方式表達。正是十年的遭遇流落,心身疲憊的他便是要在最後一句中沉鬱到底,對自己境遇的悲嘆,對家國百姓的憂慮,都要在語境的契合中結束,家國的去路,自己的去路都在一種去無可去中戛然而止。

也因為上述這樣的想法,說最後一句在意境上爛尾,我總不能去贊同,倒不是因出詩聖之手就刻意不同意之,而是著實覺得杜甫意在沉重中結束,所以類於孤高清遠甚至更為深遠的韻味在最後尾聯中不得展露,不是因為詩人的表達手法偶然失手,而是在於表達目的並不在此。

一生當中歷經坎坷荊棘的杜甫,年少時候也曾經有過安定富足的生活,後來雖然幾經波折,困頓失意,但也曾經得過君王青眼,可是命運於他仿佛總是不如人意,順利對他而言總是那樣短暫,其實這本就是時代帶給他的悲哀。

不過,除了時運不濟帶給杜甫的無數磨難,更多的時候,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他悲哀的更大根源,這樣說,杜甫何嘗又不是另一種清醒呢?眼看盛唐晚照,眼看盛唐傾覆,戰火紛飛,這時代的淒風楚雨不就是自己種種遭遇的縮影?

寫下這首《宿府》後的第二年,嚴武去世,杜甫也就此離開了成都,他又將流落輾轉,幾年之後,他將帶著對家國多災多難的憂心感慨永眠於江中小舟,餘暉中的大唐又少了一顆兼濟蒼生的赤誠之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