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國建築|中行交行興業行 還有國貨行中南行,老銀行們都在哪

彩色港 發佈 2021-09-20T02:46:40+00:00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逛南京,不經意之間,你就能與這些老銀行建築擦肩而過。

☆ 民國建築史話

尋找南京的老銀行

▓ 瓦希里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朱自清散文《南京》

半個多世紀,有的將近一個世紀的老建築,大多西洋風格:八面體的鐘樓,記載著被迫打開國門的屈辱;愛奧尼亞式巨柱撐起的是外強的凜凜威風;也有與國民大會堂、國立美術館同出於中國建築設計師之手,突出中國傳統古建特色,方正對稱的樓宇,也一樣不失莊嚴和奢華;還有秉承歐美裝飾主義風格,把整個樓宇建成了一架正在演奏的手風琴……

逛南京,不經意之間,你就能與這些老銀行建築擦肩而過。

這些老建築,有的曾經是銀行而現在不是;有的曾經不是銀行後來是,而現在又不是……但無論如何,它們如今依然矗立在南京,或最繁華的商貿中心新街口,或即將重新修繕打造的大馬路歷史街區,讓人忍不住去摩挲、憑弔或悠然遐想……

1

江邊大馬路上曾經的 「金陵關」——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下關江邊路與大馬路的交叉口,越過老客運站候船室,巷口就是一座氣勢非凡的樓宇:平面呈「凸」字型,鋼筋混凝土結構,高三層,半地下室一層,中間有六根巨大的愛奧尼亞巨柱直達二樓,頂部有一個八面體的鐘樓,四面開窗。主樓基座為花崗岩,牆壁為水刷石面;一層為拱形窗,二、三層為長方形窗。整個建築給人以凝重、豪華、壯觀之感,代表了晚清時期下關開埠後人們對建築藝術的高度追求。

這便是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其主樓建於1923年,占地面積1724平方米,建築面積2047平方米。

與寬闊的江邊路相比,大馬路如今只是一個小街巷,可半個多世紀以前,這裡卻是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民間一直把大馬路與夫子廟相提並論,稱「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

1899年,南京被列強強行打開國門,西方經濟文化迅速滲透。隨著下關江邊碼頭逐步修築,並逐漸林立,中外海輪穿梭泊港,緊鄰江岸的一些地段便日益興盛起來。

民國年間,下關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商埠街、永寧街、惠民橋一帶百業雲集,商家鱗次櫛比,成為南京城北最繁華的街市。大馬路至今尚存的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大樓、江蘇省郵政大樓、慶華鞋帽洋貨炒莊、大西洋鐘錶眼鏡公司等舊址都是歷史的最好見證。其中,我們今天所關注的這座西方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老銀行大樓尤其引人注目。

中國銀行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其前身可追溯到1905年滿清政府的大清戶部銀行,總行設在北京。1908年,大清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1912年,孫中山下令將大清銀行改名為中國銀行,賦予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同年2月14日,中國銀行將原大清銀行南京分行改為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行址在城南珠寶廊(今白下路23號)。同年4月,南北統一,國民政府北移,北京重新籌建中國銀行,並於1913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銀行。1914年1月3日, 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再度成立。

作為當時第一家中央銀行,中國銀行由南京分行發行了中國銀行「南京券」,成為中國銀行成立後自印發行的第一張鈔票,後來被譽為「共和第一鈔」。

1923年,中國銀行南京分行成立了下關匯兌所。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中國銀行南京分行撤離。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復業,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在下關設立辦事處。1956年 其舊址分配給南京市河床試驗站使用,現為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環境監測中心辦公場所。

走近這座老銀行,可以看到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10月頒發的編號為2009047號《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銘牌,其標註為「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一)」,而「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二)」則設在白下路23號,這在前面已有圖文介紹;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馬路老銀行舊址,正是中國銀行南京分行下關匯兌所(辦事處)。

不過,從外觀看,這幢老建築,除了銀行用途,似乎還作過海關。更有資料稱,這裡曾是「金陵關」總部所在地。

美國傳教士、南京大屠殺親歷者約翰·馬吉先生1937年12月30日的日記記載:「過去的10天中,日本兵在整個城市裡到處放火,除了外國人在下關的最好建築——郵局和海關外,整個城市被逐步地燒毀了。」顯然,無論大馬路上的這幢建築有沒有作過銀行,在這位美國人看來,這座建築依然是他記憶中的「海關」。

下關退休工人張新明的回憶,也印證了約翰·馬吉的記述——

我們家是從安徽過來的,我爺爺那輩弟兄幾個逃荒到南京就住進了天光里。南京河床試驗站的那幢樓房,小時候聽我爺爺講,解放前是中國銀行南京分行下關辦事處(匯兌所),銀行是民國時候設立的,在此之前應該是海關所在地。因為海關是英國人設立的,民國推翻清朝後收回主權,就改成銀行了。樓頂的小樓造型就是標準的海關鐘樓的造型,說海關設在大馬路,又說不出具體位置,可以肯定,銀行大樓的前身就是金陵關。

2

新街口最引人注目的古羅馬建築——交通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號稱「華東第一商圈」的新街口,車水馬龍,孫中山立像坐北朝南,位居廣場中央。廣場東北角,有一幢近似正方形的灰白色古羅馬風格的五層建築。與周圍嘈雜喧鬧的環境相比,這座建築顯得渾厚凝重,表現出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歐洲風格的藝術感。這就是曾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的原民國交通銀行南京分行。

交通銀行成立於1908年,是我國創設較早的商業金融機構,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總行最初設在北京,1928年遷至我國金融中心上海。交通銀行主要經營工礦交通和公共事業貸款,當時在國內外設有若干分支機構。1910年,交通銀行在南京成立了第一個分行,1935年遷入新街口這幢西式大樓,時稱京行。

這幢樓由上海繆凱伯工程司建築師繆蘇駿1933年主持設計,兩年後竣工。大樓坐北朝南,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四層,地下一層,整座建築如同西方古典主義藝術再現,其建築風格即便與上海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經典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

與中國銀行南京分行下關匯兌所的那幢建築相似,正門口四根高達9米的愛奧尼亞式巨柱直抵二樓,顯得高大雄偉。愛奧尼亞柱是古希臘神殿列柱常用的柱型之一, 曾流行於以創造《荷馬史詩》而聞名於世的愛奧尼亞人的居住區。愛奧尼亞柱最大的特點就是柱頭頂端裝飾有從植物卷葉演變而來,左右對稱的卷渦,正面看又如同一對可愛的羊角。大樓外部東西兩側也裝飾有六根式樣相同的檐柱,無論從哪個方向仰視大樓,都氣勢恢宏,堅實有力,無形中提升了建築高度。

大樓的窗沿、牆柱線腳清晰,外牆面採用了水泥細斬假石,做工細膩,幾可亂真,顯得建築堅固厚重。入口是鑲包金屬的巨型雙扇門三座,門楣花飾浮雕,圖案精美。屋頂護圍以水泥西式護欄,典雅精巧。整個建築以不凡的造型和氣勢彰顯其主人——銀行業巨頭的雄厚資本與經濟實力。

1937年日軍占領南京,這裡成為汪偽中央儲備銀行所在地。當時在樓頂部平台中央增建了一座兩層建築,使建築總體高度達到7層。抗戰勝利後,這裡曾被中央銀行南京分行占用,不久又歸還給交通銀行,恢復營業。

近一個世紀過去,這座建築依然發揮著它原來的功用,只不過現在換成了中國工商銀行南京分行。

其實,新街口地區自民國以來,一直是南京的金融中心。 如與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緊鄰的一幢四層建築,是當時浙江興業銀行的南京分行,這是一家商業銀行,當年與浙江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合稱「南四行」。現在這座樓是中國銀行南京分行的營業場所。在離這兩家銀行不過百米的西南角上,還有孔宋家族創設的中國國貨銀行,也是一幢非常有歷史意義的民國建築。

3

民間資本雄厚實力象徵——「南四行」之一的浙江興業銀行南京分行

作為金融中心的新街口,這裡各種風格的金融建築鱗次櫛比。如上所述,浙江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就設立在一棟與交通銀行南京銀行比肩而立的四層建築內。

據記載,浙江興業銀行南京分行辦公樓建於1937年,總占地面積1869平方米,建築面積1575平方米。從建成至今,該大樓已幾易其主,現為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辦公地。相比隔壁的交通銀行南京分行,這座位於中山東路3號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少了一份雄偉、壯觀的古樸氣息,卻多了些許緊湊、簡潔的現代元素,彰顯出西方現代派建築的不俗風格。

說起浙江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就不能不提它的總部。浙江興業銀行於1907年在杭州成立,1914年,因經營等多方面原因遷至上海。該行進入南京的時間應從1931年算起,當時他們在白下路昇平橋開辦了第一家分行。6年後的7月12日,浙江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在中山東路3號的這座自建新樓啟用。但沒過多長時間,因日軍侵犯,銀行不得不遷往武漢辦公,後又遷至上海。這家與整個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商業銀行幾經輾轉,於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在原址復業。

不同於別的國有大銀行,這是一家由江浙資本家自發創建的民營銀行,它與浙江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合稱"南四行」。在經營方面,主營存、放、匯款等業務,另兼營儲蓄、信託和倉儲等。

雖然舊有的銀行機構已不在,現存的這座大樓仍能昭示民間資本家的雄厚實力和尋求民族富強的孜孜追求。

4

官商合辦銀行——孔祥熙宋子文創設的中國國貨銀行南京分行

民國時期的新街口類似美國華爾街的銀行金融服務區,每一棟銀行大樓都是建築精品。新街口廣場四周匯聚了宏偉莊重的交通銀行、簡約洗鍊的浙江興業銀行,還有闊氣華美的大陸銀行、玲瓏典雅的聚興誠銀行等等。雖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依然有不少建築被保存下來。

位於中山路金陵飯店購物中心旁的南京市郵局新街口支局的辦公大樓,當年也是一家大名鼎鼎的銀行——中國國貨銀行南京分行。

國貨銀行成立於1928年,總行設在上海。說它大名鼎鼎,是因為這家銀行的創設者大名鼎鼎:孔祥熙、宋子文!

孔宋財閥是蔣家王朝的金融支柱,軍費開支、國家機器維持運轉全靠這根「支柱」了。

這種官商合辦性質的銀行,除了存貸、匯兌、信託等商業銀行的常規業務,還兼營投資,因此通過一些「非常手段」來獲得高額利潤,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

國貨銀行當時與中國通商銀行、四明商業銀行以及中國實業銀行合稱「小四行」,可見實力非同一般。1936年政府興建國民大會堂,工程費用出現超支的情況,在籌備會的哀求之下,國貨銀行南京分行以月息1分的低息借貸10萬元,支援工程建設直至完成。

國貨銀行辦公樓與國民大會堂、國立美術館同出自中國建築師奚福泉之手,始建於1934年,1936年初竣工。大樓地上六層,還有地下室。水電暖氣、電梯一應俱全,是當時城裡最高、設施最好的建築之一。

大樓外觀方正對稱,朝東而立。入口的三門廊檐下,建有八根正方立柱,莊重沉穩,可惜現在已難覓舊貌。保存完好的是門廳上方的外挑石欄,採取中國古典園林圍欄扶手造型,古樸精細。大樓兩側二樓窗外還各有一座同樣風格的小型陽台,更顯建築古典風韻。

大樓最高一層外窗的造型,也不同於其他樓層花格鋼窗的正方形,而是較為生動的六角形,為整棟大樓增添了傳統色彩。從現存的建築來看,這座大樓莊重堅實,體現出現代建築的簡潔和穩重。但在石柱礎、窗欞格、圍欄護台和頂部飾紋等細節方面,設計者還是突出了中國傳統古建特色,造型精美,做工細巧,「綜合現代建築之趨勢而仍不失中國原來之風味」,因此可算是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新民族建築形式的典範之一。

5

太平南路的紅褐色洋樓——像手風琴演奏的中南銀行舊址


中南銀行舊址現為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該建築建於1929年,原為中南銀行所設立的辦事處,1933年8月升為南京分行。抗日戰爭時期銀行內遷,原址相繼作為汪偽國民政府實業部和糧食部,1946年3月中南銀行恢復營業,並經營至1952年10月。1960年曾用於開設朝陽飯店,1987年初改作交通銀行白下支行。

該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現代派裝飾主義風格。門廳設於道路轉角處,上為鐘樓,入門右轉為通高的營業大廳,並以內廊聯繫上部房間,在地下層、一層和二層各設有一個庫房。

這座位於白下路與太平南路交界處的老銀行大樓,應該是南京現存的銀行老建築中最精緻的建築了。與其他銀行的沉穩造型不同,中南銀行的紅褐色外牆色彩明快,V字形的建築造型活潑輕巧。它已經81歲高齡,至今仍在為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服役。幾經風雨,幾經易主,樓宇卻保存完好,見證了近一個世紀的政治風雲變幻和歷史的更替,鮮活地記錄了近代金融業的軌跡。

這座老銀行的門廳上建有鐘樓,整體呈現歐美裝飾主義風格,細部處理極其細緻,外牆建造成褶皺樣式,在凹進去的地方開窗,整個建築就像一個正在演奏的手風琴。

走進門廳,右轉進入大廳,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照在大廳的大理石地板上,一時間讓人有了回到從前的感覺。大廳兩側是直通二樓迴廊的樓梯,樓上的辦公室,同樣經過了改造,看不出過去的格局,只有那狹窄的樓梯依稀有些往日的影子。

中南銀行1917年在上海成立,是南洋華僑創辦的銀行,主要發起人是爪哇僑商黃奕住,當時與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一起被稱為「北四行」。

這幢樓由印尼華僑黃奕住出資,建於1929年。最初作為全國第一家以僑資為主的中南銀行在南京設立的辦事處;1933年升級為中南銀行南京分行,除了經營存、放、匯款業務外,還兼辦理儲蓄、信託、倉儲、房地產和證券交易;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之前,它甚至還是三大發鈔行之一。這幢樓的背面,四層靠窗棱的地方,至今仍能隱約辨得「中南銀行」四個繁體的墨筆大字,斑駁的字影昭示著它貴族的身份,講述著它昔日的繁盛。

抗戰爆發後,中南銀行被迫從南京遷至武漢和重慶,老樓則成為汪偽國民政府實業部的辦公地點,繼而又成為其糧食部辦公地址。直到1945年3月19日再次恢復為中南銀行。

這幢樓目前基本保持當年的模樣,土黃色的防火磚幾乎沒有脫落,而它頂上的鐘樓上的指針這麼多年來也從未停歇。

鮮為人知的是,中南銀行南京分行舊址,內設3個金庫,設在地下的金庫由於保管條件不好已經封閉不用,一樓的金庫現為支行的金庫所在,二樓的金庫為代保管庫。1988年打開清理,在11個箱子中發現各種契約、信件、保險單、土地證、活期儲蓄存款本、銀錠、銀幣、戒指、皮包、書籍、小布袋、租箱書、私章等物,現仍在交行白下支行保管。庫內的保管箱除少部分損壞後重新製作,大部分仍為原物。

收藏世家、南京學者王正銓說——

我珍藏著一件由交通銀行的狀元總經理張謇簽發的「股票」,由於稀缺、品相又好,該藏品曾被評選為南京十大民間珍貴檔案之一。

我珍藏的由張謇簽發的土地使用執照,是一張掘港大豫鹽墾公司第一次分田憑單,時間是中華民國五月十一日,即1919年(張謇出任交通銀行總經理前三年)。憑單內容是該公司將某塊地分給某位股東,既為田單又為股票,距今已有近90年。我家可以說是收藏世家,我對收藏有著濃厚興趣,這張憑單也是我淘來的,這至少可以為老交行人張謇提供些歷史資料。


參考資料:

1、鳳凰出版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百年商埠:南京下關歷史溯源》,賀雲翱主編。

2、南京市下關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等編《下關民國建築遺存與紀事》,李中越主編。

3、中國旅遊出版社《民國的蹤跡——南京民國建築精華游》陸素潔主編。

4、江蘇教育出版社《到南京找民國建築》,臧傳艷、楊瑩編著。

5、2008年7月23日《南京晨報》《中南銀行——南京老銀行》,作者:王小平、陳旗、劉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