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無因的反叛,無果的抗爭

宿夜花 發佈 2020-04-14T09:03:08+00:00

相較於《寂靜之聲》,《斯卡布羅集市》同樣意蘊無窮,荷蘭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四種香草,不僅帶有一種古樸的神秘色彩,更象徵著愛情與永恆、和平與美好、純潔與沉靜、勇敢與堅定。

文:宿夜花

青春片,是備受觀眾喜愛的電影類型。一方面,它的魅力在於書寫特定時代的集體記憶,以一代人的切身經歷與生命體驗為基礎,因而具有情緒共情力;另一方面,反叛與抗爭、追尋自我與打破陳規,幾乎是青春片的固有主題。青春的共性,使得青春片具有跨越時代的力量。

一部《少年的你》,讓周冬雨在「青春片」這一類型上取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而縱觀好萊塢的「青春片」發展史,早在50年代,《無因的反叛》就使得詹姆斯·迪恩成為了青年偶像。但「青春片」也存在一種誤區,如果過分渲染情緒本身、脫離了時代背景與現實生活的土壤,就時常會陷入一種無病呻吟的空洞與乏力的套路化模式之中。

之所以選取電影《畢業生》作為講述「青春片」的範例,是因為我對六七十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偏愛。青春的迷惘與反叛、焦慮與癲狂、放逐與抗爭、迷失與追尋,在後世的電影中都能看到同樣的痕跡

01.為什麼《畢業生》在奧斯卡上輸給了《炎熱的夜晚》?

《畢業生》在第4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一項的競爭中,輸給了反思種族主義的《炎熱的夜晚》。這種局面對於看慣了奧斯卡頒獎季的現代觀眾而言,是不難理解的。正如《為奴十二年》與《綠皮書》戰勝了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與《羅馬》。最佳電影的歸屬通常是注重主題本身的社會意義,反映了一個群體對理想價值的呼喚、對美好人性的期盼

因此,《畢業生》最佳電影一項上的落敗,並非是輸在技法與影片質量。影片取得了1.05億美元的票房佳績,同時也贏下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由此可見,作為奧斯卡評委的行業內部的電影人,對導演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02.由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未來」的開放性闡釋

貫穿全片的「路」是理解影片精神內核的關鍵。

於影片而言,它是主人公反叛、抗爭、追尋自我之路。班傑明沒有安於家庭鋪設好的道路,做一名庸庸碌碌、毫無稜角與個人特色的中產新貴,而是開始反叛父母的意志、思索自我的真正價值所在。他渴望在路上衝破家庭的桎梏、尋找到事業愛情人生的真諦。

對於電影文化而言,它是由舊好萊塢通向新好萊塢的道路傳統好萊塢的商業電影,通過大明星主導故事、高潮迭起的劇情走向、大團圓結局,呈現出刻板與模式化的特點,是一種機械化的造夢工具。新好萊塢的出現,正是呼喚一種打破陳規的思想上的革新「路」的開放性,正昭示著一種未來的未知性。這集中反應在角色上:主人公班傑明的行為動機、成長過程與結局都是一種模糊的、不明確的、無法定義的狀態

因此,這正是《畢業生》的時代意義所在,在風起雲湧的60年代後期,「新好萊塢」的出現,正得益於這是文藝創作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

戰亂動盪的外部環境,使得觀眾的反叛情緒高漲,不願意再看到套路化的陳詞濫調,亟需通過文藝作品看到這種對當下精神狀態的書寫、對陳規陋習的批判與鞭撻舊秩序的瓦解、舊規則的解構,正催生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準則,這正是青年文化占據主流話語的大環境。

因此,《畢業生》與《雌雄大盜》、《午夜牛郎》等作品應運而生。族裔平權、婦女解放、戰爭反思、搖滾樂與嬉皮文化的風靡,成為電影中的主要主題。歐洲新浪潮電影潛移默化的影響,又給主流觀眾帶來了形式到內容上耳目一新的電影體驗。

03.腐朽中產價值秩序的反思與青年人理想的重塑

儘管電影《畢業生》強調了情緒對觀眾的帶動而選擇淡化了故事性,但仍舊通過典型人物間的互動關係去隱喻一個更廣泛群體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羅賓遜夫人一角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主人公班傑明。與奧黛麗·赫本《蒂凡尼的早餐》中帕德里夏·妮爾飾演的貴婦人一樣,他們身份的模糊化與虛無化,正是導演將其從角色的個性上升強化到一種中產階級女性的典型性——即羅賓遜夫人象徵著中產家庭價值體系,是保守與腐朽的中產道德的捍衛者

一方面,她氣度優雅、風度翩翩、世故練達,代表著中產階級女性對外包裝出的一種精緻華麗的形象;另一方面,面對班傑明的青澀懵懂、不諳世事,她極盡心機、運籌帷幄、泰然處之,儼然一副圓滑老辣的樣子,她玩世不恭的背後,卻是無法遮掩的偽善與冷酷

儘管她於班傑明面前展露自己的敏感脆弱與中產道德準則、婚姻枷鎖之下的無奈與睏倦,但她並非是想與班傑明互吐心事,而是藉此維護整個家庭的秩序運轉。因此,她通過謊言使得女兒伊萊恩與醫學世家子弟進行婚姻,繼續踐行著中產家庭的虛偽與腐朽

導演對中產階級浮華庸俗、貪婪偽善的腐朽價值觀的諷刺力度把握得分寸感十足,沒有正面戳破那種虛情假意的面紗與溫情脈脈的寒暄,卻用一種輕喜劇的基調,在戲謔、諷刺、調侃中鞭辟入裡,既不過分尖銳顯露鋒芒,又不失力度

對中產秩序的反思與批判,對應的是青年人理想價值的重塑。班傑明正是出生在這種家庭之中,家長希望他沿著家人安排、操控好的道路,進行一條安穩的路,以此來延續這種中產家庭的保守傳承。因此,班傑明他對伊萊恩的愛,不單單是單純地彼此吸引,更是一種反叛父輩意志強迫、道德馴化的方式

以班傑明為代表的青年人,他們試圖在家庭的利益法則、社會的金錢鏈條、陳腐的中產枷鎖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而這種反叛、抗爭、追尋,正是60年代一代年輕人的精神寫照,看懂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影片的賣座與對後世的影響力。

04.邁克·尼科爾斯:用影調呈現時代的疏離與個體的迷惘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對《畢業生》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內容上的共鳴度與共情力決定了即時的觀眾傾向,而跨越時代的意義恰恰在於影像上的突破性。如果說邁克·尼科爾斯在《靈欲春宵》展現了從舞台到電影的調度能力,《畢業生》中的活靈活現表達,更將時代的疏離與個體的迷惘,賦予一種畫面感。

首先是注重用畫面表現、意象暗示角色的內心體驗與心理困境

困在水缸里的魚、鐵絲網中掙扎的猩猩,正如新一代的年輕人,面對父輩意志的傳承、面對社會機器的馴化、面對人類世界的法則,內心的安怡無處尋覓,精神的自由難以觸摸。導演沒有將意象堆疊,而是將其呈現在男主角的日常活動與主觀世界裡。

游泳池一場戲的主觀鏡頭,正是這種困獸之境的寫照。跳水的過程,正像是成長的儀式,不諳世事的班傑明跳出學校的象牙塔、跳入了繁雜的成人世界,去不料透過水麵看到的父母長輩,總是一種扭曲、模糊、虛化的幻影式畫面。無論是水花打濕、潛水鏡扭曲、抑或是逆光下的成人像,總是難以看透的

光線與色彩上,室內多是採取低調攝影,灰黃的暗色調占據主導,那種幽暗、曖昧、迷離的氣氛正像是班傑明揮之不去的壓抑與困頓,而結尾處,開闊的畫面通向更廣闊的世界,班傑明的前方視野更為通達。

其次是對音樂的巧妙使用,沒有多度渲染那種聒噪與癲狂,而是用一種淡雅與幽靜緩緩昭示著那一份疏離與哀傷

保羅·西蒙的民謠風格插曲清新雋永、歷久彌新。相較於《寂靜之聲》,《斯卡布羅集市》同樣意蘊無窮,荷蘭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四種香草,不僅帶有一種古樸的神秘色彩,更象徵著愛情與永恆、和平與美好、純潔與沉靜、勇敢與堅定

既是班傑明心中對愛情等美好事物的嚮往,也是當時的一代人,在科技變革、戰爭動亂、文化思潮造就的疏離與迷惘中,渴望重拾堅定與美好的心理投射

05.無因的反叛與無果的抗爭

畢業生》是一部帶有濃厚時代特色的電影,它關乎青春、愛情、成長、對待人生的態度,儘管殘酷卻不失美好,儘管迷惘卻不失憧憬

儘管影片的結尾,看似是青年人的勝利:班傑明闖入伊萊恩的婚禮,最終帶著愛人逃出了父母的包辦婚姻、打破了中產階級的腐朽價值桎梏。但當他們來到了公交車上開始心滿意足、彼此會心一笑之時,眾人卻投來詫異的目光,班傑明的反叛仍舊需要面臨著來自整個社會的約束。此時鏡頭停留在班傑明與伊萊恩的臉上,《寂靜之聲》再度響起,班傑明的眼神仍舊是起初的迷惘與困惑

班傑明反叛的原因是什麼?抗爭的結果又是怎樣呢?

電影《畢業生》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時代的紀錄影像,它更觸及到一種青春的本質:縱使反叛無因,抗爭無果,青春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的無限可能性——張揚著激情與勇氣的離經叛道,憧憬愛情時的懵懂悸動,命運無常聚散離合中的傷感與動容,恐懼未來自我逃避卻心懷好奇與期冀的希望

或許,我們無需思索反叛的原因與叛逆的結果,只需要在青春與成長中感受那轉瞬即逝的美好與不經意的感動,在打破陳規中摸索與探求生活之道與生命之理,而這正是青春最純粹最真摯的美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