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瓚篇(中)

公孫楓翔 發佈 2020-05-24T04:11:15+00:00

公孫瓚組織起一支數十人的精銳衛隊,每當自己出戰時這幾十人都騎著清一色白馬拱衛左右,威風凜凜,公孫瓚給這支衛隊起名「白馬義從」,又因公孫瓚兼任遼東屬國長史,所以也被烏桓人稱為「白馬長史」。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瓚(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公孫瓚重大事件之四——劉虞赴任幽州牧

上篇文章講到公孫瓚在遼西管子城被圍二百多天頑強逃脫,被朝廷拜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大難不死,在幽州軍中樹立起威名,繼續帶領部隊與叛亂的烏桓部落作戰。



公孫瓚組織起一支數十人的精銳衛隊,每當自己出戰時這幾十人都騎著清一色白馬拱衛左右,威風凜凜,公孫瓚給這支衛隊起名「白馬義從」,又因公孫瓚兼任遼東屬國長史,所以也被烏桓人稱為「白馬長史」。公孫瓚打仗特別勇猛,每次都衝鋒在前,不要命地跟烏桓人拼,一來二去烏桓人見到白馬部隊就躲著走。烏桓人對公孫瓚既恨又怕,以至於練習射箭都拿公孫瓚畫像當靶子。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載: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咸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這段史料講的便是公孫瓚在幽州邊境如何威風,如何震懾烏桓人。不過前兩句尚且可以相信,至於最後的「遠竄塞外」,則實在言過其實,甚至並不符合史實。在古代史書里,受華夷正統觀的影響,對外族作戰的勝利總會有許多修飾與誇大,並且大多數鎮邊將領、官員都會有如何鎮撫少數民族的記載。假如真像史書記載那麼容易,每個將領、官員都把少數民族部落治理得妥妥噹噹,服服帖帖,愛戴者敬如天恩,畏懼者遠遁無形,那根本就不會出現這麼多跟外族的戰事記載。也就是說,頻繁的對外戰爭勝利之下,本身就與頻繁出現的對外戰爭次數成矛盾。

真實情況是,類似於公孫瓚這類漢末三國時期的守邊將領,確實經常與外族交戰,但絕沒有那麼多大勝,更多的是雙方拉鋸,只是史書作者出於自身立場、觀念、本能等因素存在有意無意的傾向性而已。

相比之下,《三國志》比《後漢書》更客觀些,明確記載烏桓叛軍在丘力居率領下深入青、徐、幽、冀四州為害,公孫瓚根本不能阻擋。

公孫瓚憑武力無法擊敗烏桓,於是朝廷以劉虞為幽州牧,前來收拾局面。劉虞為漢室宗親,而且之前做過幽州刺史,在蠻夷部落中享有很高聲譽。劉虞派使者到烏桓進行談判,表示希望雙方罷兵講和,互利通商。丘力居見是劉虞使者,也很高興,同意進一步商談,於是雙方開始頻繁互派使者來往。

和平是大多數人所希望的,公孫瓚卻無法接受。從公孫瓚的角度看,他與烏桓人常年作戰,早就積累下數不清的血債,更不用提被烏桓人包圍二百多天,糧食吃光後只能吃煮木屑的殘酷經歷。不過做大事者,當能屈能伸,既然單憑武力不能解決烏桓人,還要死硬下去,雖然情有可原,但足見公孫瓚的政治眼光並不長遠。

被仇恨蒙蔽理智的公孫瓚為了阻止與烏桓人達成和平協議,竟然派兵截殺烏桓使者。烏桓人也不傻,知道事情原委,便派人去向劉虞報告。劉虞得知情況,立即把前線部隊撤離,只留公孫瓚本部一萬餘人駐紮在右北平。劉虞沒有處罰公孫瓚,既是給其留面子,也是顧忌其在軍中根基深厚。

中平六年(189)三月,隨著劉虞成功與烏桓恢復和平,逃入烏桓的幽州叛軍首領張純便拋下老婆孩子往鮮卑人的地盤逃命,半路被其門客王政所殺,首級送往劉虞處請賞。王政被封為列侯,劉虞更是因功拜為太尉,封襄賁侯。

同年九月,進京不久的董卓任太尉,將劉虞表為三公之上的大司馬。連不可一世的董卓都對劉虞尊敬有加,可見劉虞當時的聲望之高,但公孫瓚偏偏對劉虞看不順眼,覺得劉虞太軟弱,還限制自己用兵,矛盾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


公孫瓚重大事件之五——結交袁術

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聯軍成立,各路諸侯聯合討董。與演義不同,正史中公孫瓚並不是關東聯軍成員。原因很簡單,公孫瓚畢竟還是劉虞的部下,沒有公開決裂前,還得聽上司的。至於劉虞的立場則有些微妙,董卓遷都長安時曾徵召劉虞為太傅,只是因為相隔太遠,沿途都是反董聯軍的地盤,命令根本沒有傳達到。以劉虞對皇帝的忠誠,假設接到命令,很可能真的會不顧一切前往長安。

至於聯軍這邊,不光想拉攏劉虞,袁紹、韓馥乾脆直接擁立劉虞為帝,只是劉虞堅決不受。諸侯們退一步,讓劉虞自領尚書事,這樣可以以其名義任免官員,劉虞還是不接受。於是劉虞很尷尬地,既無法前往長安脫離諸侯們的包圍,又不接受諸侯們的推舉,只能游離在聯軍之外,受到排擠。

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做官,漢獻帝很想逃出董卓的魔掌,於是派劉和逃出長安去找劉虞,讓他派兵接駕。想來漢獻帝與劉和都太天真,那麼多諸侯都不敢進兵,讓劉虞從幽州派兵到長安,成功機率跟中彩票也差不多。

東出武關,劉和必然經過袁術地盤,說明意圖後,就被袁術扣留了下來。其實袁術也沒有為難劉和,畢竟自己陣營的孫堅是各路諸侯唯一與董卓真刀真槍作戰的,所以袁術留下劉和,是為了確保劉虞派兵來幫助自己。

按常理講,袁術正在打董卓,劉虞派兵響應順理成章,這樣也等於加入了聯軍,但事情就怕節外生枝。

公孫瓚站出來反對,稱袁術圖謀不軌,不能支援這種人。按照《三國志》所言,公孫瓚「知術有異志」,筆者認為並不成立。大家應該都清楚,討董聯軍真正與董卓交戰的,只有王匡、孫堅、曹操,而擊敗董卓取得進展的只有孫堅,孫堅又是袁術部下,此時的袁術形象相當正派,圖謀不軌那是後話,此時身在幽州的公孫瓚不可能看出來。

公孫瓚的真正目的,筆者認為是維護自身利益。劉和在袁術處,劉虞若派兵,這數千騎兵指揮權必然歸屬劉和。相對應地,公孫瓚就少了幾千騎兵,自己的實力直接被削弱。

劉虞當然不會聽公孫瓚的,畢竟自己兒子要救皇帝,這可是最政治正確的事情,聖人般的劉虞哪會猶豫?眼見沒能阻止,公孫瓚也私自派出一千多騎兵,讓族弟公孫越帶著去找袁術。公孫越拜見袁術後,表達了哥哥與袁術結交的意願,並且幫助袁術奪了劉和兵權。

您看,所謂的袁術「有異志」完全是公孫瓚的藉口,劉虞不聽,公孫瓚翻臉比翻書都快,自己馬上去結交袁術,還把劉虞兒子給坑了一把。劉和沒了兵權,只能往幽州走,結果在冀州又被袁紹扣留下來。原因很明顯,劉虞不做皇帝又不領尚書事,不肯配合袁紹,卻派兵給袁術,這當然讓袁紹很生氣。你既然不跟我站一邊,那就把你兒子扣為人質,以後才好說話。

劉虞雖然仁義,但沒什麼城府,這幾次事件下來盟友沒結交到,周邊關係卻都惡化了。所以後來被公孫瓚攻打,根本沒人去救他。此是後話,接著說公孫瓚。公孫瓚派公孫越去找袁術,之後公孫越就留在袁術那邊助戰。這標誌著公孫瓚與袁術結為同盟,至於袁紹,暫時還沒有衝突,但也只是暫時。


公孫瓚重大事件之六——大破青徐黃巾

隨著董卓遷都長安,關東各州郡實質上已經不再受朝廷號令,各路諸侯之間的爭鬥逐漸公開化。正當孫堅準備繼續向西攻取長安時,他的地盤豫州卻遭到袁紹的攻打,於是孫堅只得掉頭救援。在孫堅治所潁川郡陽城外,公孫越也帶領部隊前來助戰。結果在一場並不激烈的戰鬥中,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身亡。因為對面將領是袁紹的部下周昂,公孫瓚就把族弟的死算在了袁紹頭上。

公孫瓚領軍出屯盤河,派人上疏朝廷歷數袁紹十大罪狀,又派人把這份書奏摺抄送袁紹,表示宣戰。

本來袁紹跟公孫瓚關係還算不錯,而且袁紹當時正忙著跟袁術爭奪勢力範圍,沒打算跟公孫瓚為敵。況且公孫越雖說死於袁紹部將之手,卻是因為幫助袁術,怎麼也是咎由自取。由於袁紹搶奪韓馥冀州牧之位,許多郡縣並不真心歸附,更關鍵在於這些人紛紛趁此機會轉投公孫瓚,袁紹一時也擔憂起來。

如筆者前面所寫,做大事者當能屈能伸,袁紹顯然比公孫瓚更懂,所以任命公孫瓚另一個族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表明結好之意。渤海可是袁紹起家之地,足見袁紹結交公孫瓚的誠意。可公孫瓚不管這些,弟弟公孫范赴任後立即帶著渤海兵掉頭與袁紹為敵。



為鞏固在冀州的勢力,借著征討黃巾軍的機會,公孫瓚親自帶兵進入渤海郡。

《三國志·公孫瓚傳》載: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范,遣之郡,欲以結援。范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

很多朋友大概知道公孫瓚最強盛時勢力遍及幽、冀、青、兗各州,但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恐怕不太清楚。這裡講的便是直接原因,袁紹為結交公孫瓚主動讓出了渤海郡,公孫瓚由此得到南下的通道,再藉由大破黃巾軍,實力飛速膨脹。至於公孫瓚著名的大破黃巾軍,下面為您介紹。

初平二年(191),當關東聯軍還在與董卓對峙時,黃巾軍趁亂捲土重來,青、徐二州三十餘萬黃巾軍進入渤海郡,準備與黑山軍合在一處。

公孫瓚率領兩萬人,在渤海東光縣以南迎擊,大破黃巾軍,一戰便將三十餘萬敵軍擊潰,斬首三萬多。黃巾軍紛紛拋棄輜重車輛慌忙南逃,打算渡回南岸。公孫瓚也不著急,等著渡河的敵軍大概有一半時,再次發動突襲,這次又擊殺數萬人,河水都變成了紅色。

黃巾軍看似人數龐大,其實這當中有許多老弱婦孺。因為參加黃巾軍的大多是亂世中為填飽肚子的農民,每個壯年男子背後又往往拖家帶口,老婆孩子以及耕牛農具甚至鍋碗瓢盆,聚集起來力量大了,就搶其他地方的糧食與財物,走一步算一步,吃到哪裡算哪裡,所以人數遠超正規軍,攜帶的東西也特別多。

公孫瓚這一戰除去斬首數萬,還俘虜七萬人,各種輜重財物更是不計其數。更重要的是此戰阻止了青州黃巾與黑山軍合為一處,避免了河北地區受到更大的叛軍威脅,而且兩萬人擊敗三十萬,這數字聽上去就特別有震懾力。於是公孫瓚被拜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憑藉大破黃巾之威勢,公孫瓚掉頭進兵界橋,準備收拾袁紹。這再次暴露出公孫瓚的目光短淺。如果要與袁紹徹底決裂,那就在公孫范進駐渤海時立即開戰,不給袁紹喘息時間。結果公孫瓚先入渤海與黃巾軍大打出手,回頭還要找袁紹算帳,這就讓袁紹有了準備。

那麼,界橋之戰公孫瓚的表現如何?下一期繼續講。感興趣的朋友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