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六百年前提出加入我國被拒,如今依靠石油出口國富民強

趣觀歷史 發佈 2020-05-24T05:16:45+00:00

分析一個國家是否富裕,首先要從國家惠及每一位人民的程度上總結,片面地從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生產總值評析都是不正確的。

引言

分析一個國家是否富裕,首先要從國家惠及每一位人民的程度上總結,片面地從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生產總值評析都是不正確的。

作為位於亞洲東南部的小國,汶萊憑藉其優越的自然資源儲備,經濟極為發達,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汶萊國土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比我國的大多數地級市的面積都要小得多,該國人口數量也只有42.6萬餘人(2018年數據)。雖然國土小,人口少,但汶萊的人均GDP卻高達3萬美元,國民十分富裕。值得一提的是,汶萊和我國曾有一段糾葛的過往,該國曾是唯一一個想要加入中國,卻被拒絕的國家。而這件事,還要從六百年前的明朝說起。

汶萊位於加里曼丹島西北部,與我國南海海域相鄰,是我國的海上鄰國之一。如今,汶萊的國土面積雖然很小,但在歷史上汶萊的國土面積卻十分廣闊。那個時候,汶萊還叫渤泥國,該國的發展狀況也和當今的汶萊完全不同。渤泥國統治面積囊括整個加里曼丹島,農業是該國的支柱性產業。由於是濱海之國,這裡盛產龍腦香,遠近聞名。與此同時,我國當時正處於明朝時期,依然是當時的東方強國。

1405年,鄭和受明成祖朱棣命令,率領兩萬三千餘名官兵登上浩浩湯湯的大船,從南京航至海外,而此舉的開始,最主要的目的也只是為展示明朝統治的強盛。鄭和下西洋正式拉開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我國的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也因此與世界各國有所交流、輸出。當鄭和的船隊來到渤海國時,國王親自接待了這些尊貴的客人們,給予了他們最高的禮節。在多日相處中,渤泥國王對中國越發嚮往,恨不得立即前往這個繁榮昌盛的國度。經過一系列報備下,渤泥國國王親自帶領了一百五十名王室來訪中國。當渤泥國王踏上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時就像回到未曾見過的故土一樣,他對這裡產生了濃厚的感情,想要一直居住在這裡。

令人遺憾的是,國王由於長途跋涉以及水土不服的原因,在中國不幸染病,年僅28歲就辭世而去。彌留之際,國王向大明國表明了希望能夠葬在中國的心愿。至此以後,渤泥國一直和中國保留友好密切的關係,而渤泥國王的陵墓至今在南京還能所見。大航海時代也拉快西方列強殖民統治者的侵略步伐,因航海貿易而日益壯大的西方各國先後開始了全世界的殖民主義統治。不久之後,西方殖民統治者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亞洲,國力微弱,自然資源卻十分富饒的渤泥國自然成為西方掠食者眼中的一塊肥肉。

面對這些強國入侵,弱小的渤泥國無計可施,只得寄希望於中國的統治者。情形危急之下,渤泥國王向大明國提出合併請求,可卻遭到了明朝統治者的拒絕。就這樣,兩國多年的友誼開始瓦解,並不復存在。關於為何不讓渤泥國合併到中國,有兩個說法。第一,大明王朝沒必要為一個小國與西方各國交惡;第二,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外強中乾,軍事力量已經下滑。渤泥國先後淪為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殖民地,一直深受殖民主義的迫害,國家發展停滯不前。

1984年,汶萊正式獨立掌握國家主權,並憑藉豐富的液化天然氣和石油資源進出口貿易,成為世界上的富裕國家。由於國家富裕,汶萊的福利待遇十分優良,買車買房等各種活動都幾乎不納稅,教育、醫療等機制體系也十分完善。然而由於汶萊80%的國內生產總值全是依靠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其經濟結構十分單一,如果不及時發展新的經濟脈絡,現存的資源如果被發掘一空,汶萊未來將會陷入死胡同。

結語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石油資源讓汶萊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其陷入困境。如今,中國和汶萊都在各自的發展方向上健康發展著,在中國的幫助下,汶萊也慢慢告別石油依賴,開創新興產業。同時,汶萊也積極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兩國友好合作,互利共贏,繼續書寫未來的美好篇章。

參考資料:

《列國志:汶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