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玉文化,傳承了怎樣的中國智慧

華哥覓玉 發佈 2020-02-07T19:55:48+00:00

自古以來,人們視玉石為吸天地之氣,凝日月精華的聖物,是天人交流的媒介,是能為佩戴者帶來吉祥如意,為其辟邪祛病,轉運賜福之物。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玉的民族,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玉文化。自古以來,人們視玉石為吸天地之氣,凝日月精華的聖物,是天人交流的媒介,是能為佩戴者帶來吉祥如意,為其辟邪祛病,轉運賜福之物。


 

設想一下,當古人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緻的打磨,製成帶有一定意義的形狀,並鑽上一個小孔,穿上自己捻的小繩,將它套在頸項上或掛在胸前,說明古人已經產生對美的追求,標誌著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託。


  

在原始人信仰中,圖騰是他們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誌和象徵。先民們在玉石上雕琢出鳥獸植物等各種圖案,穿掛佩戴,以求得到祖先、神明的保護和賜福,甚至保佑他們直至死後的世界。


  

兩漢時期,玉器紋飾再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出現了系統的裝飾紋和主題紋。裝飾紋有谷紋、蒲紋、柿蒂紋、雲紋、渦紋、龍紋、螭紋、鳥紋和獸面效、繩紋、網格紋等。



主題紋一般以龍、鳳、麒麟、夔等神獸為主,龍鳳呈祥、夔龍拱璧、麒麟吐書的主題經久不衰。


大唐時期,佛教形象常常出現在玉雕主題中,在一些本地出產的玉石中,佛像、觀音這些主題還是得以很好的傳承至今。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思想的禁錮,清代玉器雕刻主題基本上還是宣揚神之美,而沒有創新,加之和田玉的稀有性,在清代幾乎成了皇室、貴族的專屬,從而打上了深深的階級烙印。


  

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進入中原地區,與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玉石雕刻在保留了傳統風格和題材的基礎上,融入了許多西方文化內涵的雕刻內容。



由於這些元素主題注重寫實、自然,個性張揚而不失理性,故而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選擇。而和田玉在人們生活中也出現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繁榮景象。



現在,和田玉不再僅是皇室貴族地位、權勢的象徵,而是回歸最原始的信仰與美感,代表了大眾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千年玉文化,傳承了怎樣的中國智慧?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五千年華夏文明沃土中孕育出的傳統文化奇珍,承載著豐厚的宗教、道德、政治和文化內涵,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


陰陽合一思想


陰陽,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的雙方又是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對方轉化。這也是樸素的辯證法。



玉文化中,同樣體現陰陽合一的思想,玉既能表現男性的堅韌不拔,粗獷豪放的陽剛之氣。



又能表現女性的高貴典雅,溫柔善良的陰柔之美,玉的陰陽合一,是玉的本所在。


天人合一思想


人類社會和大自然是個統一體,彼此是相通相依、和諧共存的。這個思想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順應天時,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玉是古老的東方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見證者和實踐者,它身上印刻著歷史漫長和沉重的烙印,「玉不琢不成器」。



每一塊精美的玉都經過了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方才釋放出奪目的光彩,這也正是玉自古以來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傳承。


中和中庸思想


和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夠互相協調、相互並存,相互促進。所謂「中庸」就是要求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公正公平,恰如其分。



一個家庭,家和萬事興;做生意要講和氣生財;搞政治,要政通人和;做事業,要和衷共濟;與人相處,要以和為貴。


玉的光澤溫潤內斂,恰恰符合了國人中和中庸的性格特點。



修身克己思想


修身的要求首先應做到克己。只有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才是強者,才能成就事業。



君子之道,仁義智勇潔,君子比德與玉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是君子對自身修養品德的追求。



據專家研究,非智力因素對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三商」——意商、情商、智商。而修身養性,就是要克服極端禮記和極端任性,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每個人都應做到。

  

君子之道,仁義智勇潔,君子比德與玉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是君子對自身修養品德的追求。


玉雕設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潛移默化中就融入了很多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藉助於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匯成的情景交融、虛實統一,能深刻表現宇宙生機或人生真諦,從而進入無比廣闊的空間的藝術意境。這一美學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哲學在藝術領域的體現。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此,藝術之妙、之美、之最高境界就在於以可道之言,可名之物,可像之形來表達自然界中的不可道、不可名、不可形的「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