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億像素」到AR公益明信片 疫情之下 四川博物院的責任與擔當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發佈 2020-05-25T10:58:06+00:00

受其影響,全國各地的影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娛樂場所紛紛宣布暫時關閉。閉館「不打烊」 疫情下的文化服務潛能。傳統文化和新興科技的結合 線上與線下互動。

「見字如面文物傳情」AR公益明信片。

身臨其境博物館海報。

龜蟾魚陶燈海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受其影響,全國各地的影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娛樂場所紛紛宣布暫時關閉。1月24日,四川博物院(以下簡稱「川博」)也正式宣布暫時閉館。

雖然暫時閉館,但川博卻選擇了閉館而不「打烊」。閉館的53天裡,川博充分利用網絡和觀眾互動,帶領觀眾雲遊博物館,在線欣賞文物之美;3月18日恢復開放之後,「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與幻想」與「蜀地海關守關護寶——成都海關查獲文物特展」則專門為觀眾延期……

一場疫情,讓博物館面臨諸多挑戰,卻同時激發了川博的文化服務潛能,愈發突顯一座地方大館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閉館「不打烊」 疫情下的文化服務潛能

疫情來襲。

如何打破空間壁壘,讓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成了博物館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川博在閉館期間選擇通過官方微博展覽文物互動、官方網站文物賞析、聯合媒體錄製臨時展覽專家導賞直播、推出文物賞析專題等多種線上觀展方式,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線上觀新展、欣賞文物之美。

官方微博上,川博通過開啟「小川川逛展覽」「小川川聊文物」等話題,每天推出精品館藏文物,和觀眾互動,在線欣賞文物之美,發布青銅器、書畫、畫像磚、雜項等相關信息百餘條,閉館期間累計閱讀量超過2500萬人次(截至3月18日)。其中,「小川川逛展覽」專題累計閱讀量1.1億,「小川川聊文物」專題累計閱讀量7264.8萬人次。此外,川博通過提取豐富的館藏文物,結合「春節、元宵、立春」等節日節氣製作相關海報,和觀眾一起分享文物故事,得到了觀眾的積極分享和互動。

通過加強媒體聯繫、錄製展覽專家導賞直播、線上文物專題賞析等方式,開展「春節168小時——小川川帶你『雲觀展』」。1月21日,「成都海關查獲文物特展」開展就面臨閉館。川博當即聯合電視台等媒體,錄製展覽直播節目,邀請策展人及文物專家做導賞,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博物館最新的展覽訊息,直播的閱讀量接近200萬人次。

1月29日起,川博參與錄製的《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循環播出,觀眾也可以登錄川博的官方微信和微博查看節目背後文物「漢代七盤舞畫像磚」的解讀,並在官方微博專設「國家寶藏之如蜀家珍」板塊查看,截至3月18日該話題的累計閱讀量為1571.6萬人次。

傳統文化和新興科技的結合 線上與線下互動

用科技展示文物之美,用溫情互動連接公眾。在疫情期間,川博充分利用自身館藏資源,與科技平台合作,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將文物呈現在公眾面前。同時,也逐步開展線下的活動,「見字如面,文物傳情」——四川博物院AR公益明信片創意活動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的情感距離。

2019年3月,川博曾聯合谷歌藝術與文化平台舉行在線展覽——「OnceUponaTry」(「嘗試,改變世界」)的全球發布。在線上展覽中,川博呈現了延用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相關文物,還為觀眾奉上了千年前的「成都造」——蜀錦等192件精品文物。其中,通過十億像素的ArtCamera將川博館藏的61件文物藏品,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細節呈現給全球的觀眾。

在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川博再次聯合谷歌藝術與文化,共同呈現「身臨其境博物館」系列內容。當你離一件心愛的文物藏品足夠近,近到可以看到細微的筆觸和斑駁的紋理,甚至讓你仿佛置身於其中,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川博館藏的宋徽宗「臘梅雙禽圖」以特別的方式,給了觀眾不一樣的體驗。

而「見字如面,文物傳情」活動,則是在此次疫情背景下專門推出的。當寒冬被逾越,夏花璀璨盛開。最美「逆行者」們,舍小家為大家奔赴一線;平凡的你我也主動減少不必要的聚會,為抗擊疫情出一己之力。隨著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生活正漸入正軌。不能見面的日子裡,文字可以幫我們表達自己的思念、尊重與愛,那些千百年前的文物也能為我們傳遞感情。

這次公益活動中,川博利用AR技術,讓文物「活化」,生動地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只要用戶打開手機,掃描明信片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由「戰國牛鼠紋銅矛」演繹的一段動畫。線下活動自5月12日正式開始,觀眾朋友都可以在川博前台限量(每人一張)免費領取AR公益明信片,寫上一段貼心的話,蓋上專屬的「見字如面,文物傳情」印戳,現場寄送。目前,該活動已走進了醫院、學校、社區、消防等單位,參與群眾近萬人次。

面對挑戰 博物館積極應對擔當擔責

閉館期間,博物館內部照常運行。川博通過官方微信、微博、網站及館內的電子顯示屏等及時傳達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旅廳、四川省文物局的相關文件精神,分享科學防疫的知識以及博物館應對和抗擊疫情的具體舉措,傳遞「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寒冬過去,春天來臨。川博利用博物館裡百花齊放的園林資源,結合館藏文物里的「花花世界」做了持續的線上分享,豐富了觀眾抗疫期間的生活,「線上踏春」把寄予的美好和希望傳遞給了觀眾。

文物展覽數字化的基礎工作不斷推進,帶來了線上直播熱,但短時間內無法把展覽和文物搬到線上,除了「物盡其用」最大化利用已有線上資源,同時也要通過各種及時有效的手段開發和拓展新的展示平台和途徑。直播也就成了很多博物館的展示手段之一。文物展覽直播也在閉館期間出現了一個「井噴」的狀態。如何讓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優質化的直播逐漸沉澱下來,為博物館「吸粉」?

公眾關注的,就是博物館要及時傳達的。2月3日0時5分,成都市青白江區發生5.1級地震。地震發生後,川博第一時間展開展廳與庫房的巡查工作,以確保文物安全。同時,藉助微博平台及時公開文物的安全情況,從排查到公開信息,總計耗時35分鐘,關於該次地震及川博處理髮布的閱讀量達40.5萬人次。通過信息發布,進一步向觀眾傳達「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的文物保護理念。

當下,博物館要面臨的不僅僅是如何去更好地辦展覽、做活動,對危機和挑戰的應對意識和能力同樣需要強化和提升。川博人深知,努力增強前瞻性,當面臨新的挑戰時,有效進行應對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