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黨旗紅丨河北雞澤:「微工廠」里務工忙 迸發脫貧「巨能量」

河北共產黨員 發佈 2020-05-18T19:12:46+00:00

工人張先芬負責的是包邊工序,她一邊嫻熟地包邊,一邊樂滋滋地說:「以前都是在外邊打工,現在不用出門都能掙錢了,既能陪伴孩子又能照顧老人,家裡如果有事我也可以隨時方便回去,一個月下來能掙2500餘元,也能解決目前的生活狀況問題。

立夏剛過,一場雨水帶來清涼,雞澤縣浮圖店鄉柏一村的「微工廠」里,27個工人趁涼快加班加點,電動縫紉機「噔噔噔」作響,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女工們忙個不停,正在進行書包加工,別看這個廠子建在農戶家裡,產量可不小,書包日產達到260個,每個月的「流水」達到6萬元,更重要的是確保27個工人按月領到「薪水」,從抱孩子的「孩兒媽」變成不出村的「繡娘」。

工人張先芬負責的是包邊工序,她一邊嫻熟地包邊,一邊樂滋滋地說:「以前都是在外邊打工,現在不用出門都能掙錢了,既能陪伴孩子又能照顧老人,家裡如果有事我也可以隨時方便回去,一個月下來能掙2500餘元,也能解決目前的生活狀況問題。」

「微工廠」里務工忙。

柏一村地處雞澤縣西南方向,距離縣城近13公里,屬雞澤縣偏遠村莊,村民「家門口」就業較難。青壯年大量外出,農村留守婦女及部分輕度殘疾者成為有時間、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閒散勞動力。如何讓她們有活干、能掙錢,早日實現穩定脫貧?為此,雞澤縣住建局駐柏一村工作隊因地制宜,扶持有技術、有渠道的村民祁建松創辦「微工廠」,讓「微工廠」迸發出脫貧「巨能量」。

「廠子2019年3月開始建設,投資10萬元,當年5月就投入生產了,現有27台機器,帶動本村10餘名建檔立卡戶家庭成員就業,在不耽誤村民農耕的情況下,每年可為每名工人增收2.5萬元。」老闆祁建松說。

一個小作坊,不耗水,不污染,上連箱包大企業,下連農村弱勞力、「半」勞力,解決了幾十個家庭就業難、增收難、顧家難的問題,這樣的「微工廠」在距離柏一村不遠的東柳村有十幾家。

石占霞家「微工廠」已經復工一個多月,十幾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趕製加工訂單。

石占霞為工人示範新箱包的操作流程

工人劉靜芳說:「我的孩子還小,需要大人照顧,在這工作離家近,既不耽誤照顧孩子,一個月又能拿到兩三千元的工資,家裡的日常開銷有保障了。」「微工廠」開在家門口,劉靜芳66歲的母親也在這裡打工,年紀大了不能上機器,翻書包、穿拉頭,零零碎碎的活兒干下來,一天也能掙十幾、二十塊的買菜錢。

今年52歲的石占霞在線廠紡過線,糖廠搓過糖,幫人摘過棉花。2014年,兩個兒子步入大學,石占霞既高興又擔憂,一下子供兩個大學生,讓本不富裕的家庭愈加吃力。

「當時村裡一家箱包加工廠要轉業,我就想著自己也干過幾年的服裝加工,能不能讓人家介紹一些貨源,利用自己的技術也成立一個箱包加工廠。」石占霞說:「後來人家幫忙聯繫上一位保定的供貨老闆,經過和家人商量,我拿出3萬多元購進了10台縫紉機成立了『微工廠』。」

借著提供的合作鏈,石占霞又主動聯繫了幾家上游經銷商,廠里的業務逐漸增多。看到家門口就能就業,村裡的留守婦女主動找上門來,石占霞手把手教工人,有人不方便到廠子裡幹活兒,石占霞就把機器送到家,結帳的時候還把電費算出來給人家,絕不耽誤工人們掙錢。6年過去,石占霞的「微工廠」已經為30多名留守婦女提供了工作崗位。

工人正在趕製箱包。

石占霞的作坊一步步做起來,村子裡的「微工廠」也發展到12家,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僅工資就能幫助群眾增收達1000多萬元。

「微工廠」的增多得益於多個方面,在東柳村,群眾都說王永剛的「鴻鵠服裝有限公司」是榜樣更是「酵母」。

王永剛是肢體殘疾人,2008年在自家庭院創辦小型服裝加工廠,一年時間就還清外債還結餘50多萬元,之後又用了7年時間使服裝廠面積擴大68倍,員工增加115倍,銷售額增長280倍,形成年產值達1.6億元的大型服裝企業,產品暢銷國內並出口到俄羅斯、韓國等國家。

富起來的王永剛從創業開始就不忘那些殘疾人、留守婦女,企業安排了83名殘疾人就業,還幫助能居家生產的殘疾人「單戶」創業,目前在家實現訂單生產的殘疾戶達到240多戶,帶動400多人就業,每戶年收入達3萬元左右。

秦用芳正在進行前片扣兜工序。

「雞澤縣十分重視家庭作坊在精準脫貧方面的作用,縣裡出台政策,凡是列入全縣精準扶貧序列的扶貧『微工廠』(扶貧車間),每安排一個貧困人口就業,且連續用工一年的,可享受每人每年2000元的設備購置補貼。」雞澤縣扶開辦主任蘇尚軍說。

「雞澤縣人社局創業中心從2010年起連續舉辦創業培訓83期,成功『催生』出820多名創業戶,他們還協調創業貸款近5000萬元,扶持創業戶創辦各類小型、微型企業。」雞澤縣人社局局長范慧麗說。

「一團火」散出去就是「滿天星」。創業帶動就業,僅「鴻鵠」公司就「催生」東柳、西柳等村服裝、手套、箱包家庭作坊30多個。每天僅以浮圖店鄉為核心,就有7台廂貨車忙碌奔走在雞澤和石家莊等地之間,運來原料,送去成品,電動縫紉機轉起來,針線「走」起來,農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