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照理讀史 發佈 2020-05-22T08:11:29+00:00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而唐代的皇帝我們多願意用廟號來稱呼他,像唐高祖、唐太宗,祖、宗一聽就知道是諡號,是後世子孫排一排我的祖宗都有誰。


而到了明清我們願意用年號,像雍正帝、乾隆帝,雍正、乾隆、康熙都是皇帝在位的時候,自己所選定的年號,紀年用的。

為什麼對不同朝的皇帝,我們竟然連稱呼習慣都不一樣呢?這還是有原因的。

按道理講,用諡號來稱呼一個皇帝是相對比較合理的,因為這是對這個皇帝蓋棺定論之後的一個總結。

而且漢代時候,諡號給的一般是很精準的,一般也就給一個字兩個字,或者比如說漢文帝的諡號是孝文,每一代皇帝都帶孝,所以我們說簡稱漢文帝不叫漢孝文帝了。

可是後來諡號這個事被唐代皇帝給玩脫了,他們不滿足於用一個字、兩個字來給皇帝本人蓋棺定論。


你想皇帝死了之後,後世皇帝為了表現自己的孝順,往往給他父親加十幾個字的評價,幾乎要把人世間所有的好字,都用給這個皇帝了。

那麼一個皇帝諡號十幾個字沒法叫了,所以後世就不能叫諡號了,恰好唐代在給皇帝加了十幾個諡號的同時,還給皇帝加了廟號。

在唐以前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的,你得幹得非常好才能給你一個祖、給你一個宗的廟號。從唐代開始,這個規格上升了,每一任皇帝都給廟號了,那稱廟號就比較簡單了。

而到了明清,為了紀年簡單方便,當時的皇帝幾乎一任皇帝就選一個年號,所以用年號來稱呼皇帝,相對而言就更精準。因此我們稱呼明清皇帝的時候,往往就愛用年號,不用廟號和諡號了。


而且大家知道嗎?對於皇帝來講,這三個號只有年號是自己選擇的,因為年號是你當皇帝時候紀年用的,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得用年號,皇帝可以精心選擇一個。

而諡號和廟號是皇帝死了之後才能用的,皇帝本人當然不能給自己選了,因為這也牽扯到對皇帝本人一生的蓋棺定論,所以當年秦始皇還挺反對這個事的。

秦始皇當時想什麼叫諡號?就是我死了之後,我的子孫、我的臣下對我進行評價,給我一個號,這怎麼能行呢?這不是下議上、兒議爹嗎?這不是以下犯上嗎?

我作為皇帝,我一生功績能是我的臣下、我的子孫給我評價的嗎?所以秦始皇定了我不能要諡號,我就叫始皇帝,後世還有一個人存了跟秦始皇一樣的想法,就是魏明帝曹睿。


曹睿當了十幾年皇帝之後,有一天他就跟大臣講,你看以往死的皇帝都是後世給諡號,我覺得不行,我怕我死之後你們給的號我不滿意。

怎麼辦呢?我現在沒死,我就把我的廟號諡號定下來,我的廟號你們要給我定列祖,我的諡號你們要給我定一個明字,我可以被後世稱為魏明帝。

但是你想一個人還沒死,就把自己死後別人該幹的事給幹了,這多少也有點不吉利吧?結果魏明帝曹睿把自己的諡號、廟號定了之後不到一年,才30多歲的他就一命嗚呼了。他這一死咱們這麼說,才徹底給了後世司馬氏以機會。

原作者:李承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