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找准勞動教育「定盤星」

芥末堆看教育 發佈 2020-05-25T17:49:05+0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勞動實踐活動開展、勞動教育支撐保障能力提升等予以突出和明確。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2017級園藝專業學生吳琦傑利用專業理論知識,在家鄉福建漳州參與實習勞動,在仙人球盆景基地與當地農民交流仙人球嫁接扦插技術。 王靜 攝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勞動實踐活動開展、勞動教育支撐保障能力提升等予以突出和明確。如何看待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如何?高校該如何創新並加強勞動教育?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對幾位專家進行了深入採訪。

■訪談嘉賓

朱喜坤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黨建思政研究處處長、研究員

文新華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

劉海霞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講師

高校為什麼也要開展勞動教育

記者:近年來,人們談論中小學開展的勞動教育比較多,而對高校開展的勞動教育關注相對較少。當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如何?

文新華:當前,許多高校都能主動對接人才市場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不同需要,在課程計劃中不斷改進和強化見習實習等實踐環節,並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助學、校園清潔、助教助研、社會公益服務等非課程類勞動活動,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學生勞動素質的提高。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些高校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勞動素質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對勞動教育還沒有形成自覺意識,缺少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與把握,對開展勞動教育尚未形成系統的科學設計和有效組織的操作安排。

劉海霞:近年來,雖然許多高校的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勞動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環節,還存在著勞動教育弱化、勞動教育片面化、時代性不鮮明等問題。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對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勞動精神的培養、勞動習慣的養成等重視程度不夠,存在有勞動無勞動教育的現象,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還比較傳統,沒有為勞動教育注入新內涵,難以適應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

受歷史、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還存在著勞動觀念淡漠、不珍惜勞動成果等現象。有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重要性,有著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但有的大學生在涉及個人利益時卻往往採取雙重價值標準,難以做到知行合一。

究其原因,既有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也有現實社會環境的影響,一些消極的傳統勞動觀念仍然是影響勞動教育開展的深層次因素,勞動教育推進機制的不完善也影響著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

記者:與中小學勞動教育相比,高校勞動教育有何特點?

劉海霞:《意見》根據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規定了各學段勞動教育內容,體現了勞動教育在各學段一體化設計和貫通培養的思路。高校勞動教育既體現了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銜接,又符合本學段育人目標與要求。具體而言,高校勞動教育內容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強調與學科和專業的結合,強調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正確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的培養。

文新華:高校勞動教育與中小學勞動教育之間有基本的共性,但高校勞動教育對目標和效果的要求更高,更突出與專業學習、創新創業的深度結合。

如何構建多元化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記者:如何看待勞動教育在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劉海霞:作為國家高級專門人才的育人基地,高校加強勞動教育,不僅關係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更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高校加強勞動教育對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文新華:實施勞動教育是為了促進大學生在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勞動人生觀、勞動習慣、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等要素上得到更好發展,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應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之中,具化為適合各類高校人才培養自身特點的操作性要求。

記者:高校如何構建多元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如何讓勞動教育真正融入學科教育?

劉海霞: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是高校落實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意見》提出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並在其他課程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為建設多元勞動教育課程提供了重要遵循。根據教育規律、學生髮展特點和高校教育實際,學校可以建設以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為主體,學科和專業滲透、勞動實踐為兩翼的多元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為面向所有專業學生開設的勞動教育通識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勞動法律、勞動關係、勞動經濟等勞動科學基礎知識,為學生理解並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奠定基礎。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是高校勞動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主體。學科和專業滲透的勞動教育則是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學科學習和專業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學科和專業教學中強化與該學科和專業相關的勞動教育。勞動實踐則是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創新創業教育等有機結合。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學科和專業滲透勞動教育與勞動實踐構成了高校勞動教育多元課程體系,對學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各有側重,又互相融合,共同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

朱喜坤:勞動教育課程化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實現途徑之一。要確立以勞動價值觀為核心的勞育內容體系,編寫統編教材,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專業教育。同時,除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外,還要充分挖掘其他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元素。

強化高校勞動教育需要哪些體制機制創新

記者:目前,勞動教育面臨專業化的勞育師資缺乏等問題,如何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培養培訓?

劉海霞:要在高校落實勞動教育,就必須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高校可以通過專業培養、培訓進修及社會招聘等形式建設勞動教育師資隊伍。

首先,要著力培養專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目前,我國勞動教育專業師資的培養還不充分。但是,隨著勞動教育被納入教育體系,勞動教育師資的培養也必然會受到重視,勞動教育學科體系建設以及勞動教育師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必然會得到加強,以滿足高校勞動教育專業師資需求。

其次,與學科和專業融合的勞動教育,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面向學科和專業教師持續開展勞動教育理論培訓,鼓勵教師參加行業企業實踐,引導教師形成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知,提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的能力,為學科和專業教學滲透勞動教育提供保障。此外,高校還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結合學科和專業聘請勞動模範、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等,請他們為學生講述模範事跡、技術革新中攻堅克難的故事,增強勞動教育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文新華:與職業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實行勞動教育課程化後除了聘請兼職教師外,還會不同程度地面臨勞動教育專業化師資短缺等困難。因此,高校應根據《意見》所規定的「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託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在教師編制總量動態調節的框架內根據各院系學生人數增設數量不等的勞動教育專業化師資編制。

高校可在本院系或本學科專業的研究生、熟悉本學科專業的本科生輔導員、負責本科生見習實習的教師中加以培養後選聘。由於受到課時總數的限制,各院系的勞動教育專業化師資數量有限,所以以高校為單位跨院系組建勞動教育課程教研室,是促進他們成長發展的有效組織和機制,也是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本校勞動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有效組織和機制。

記者:如何健全高校勞動素養評價制度?

劉海霞:結合勞動教育實踐性與長期性特點,高校可以建立學生勞動教育檔案,客觀、全面記錄學生參加勞動的過程和結果。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可以在勞動素養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例如,開展行業企業評價、學校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等,綜合反映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態度、勞動經歷、勞動能力和勞動成果。學校應將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繼續攻讀研究生或就業推薦的重要參考。

文新華:對大學生勞動素質的評價,應參照大學生學業評價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實行客觀評價原則。一是對大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參與度、表現和效果等進行評價,即對大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出勤率,從事的工種或崗位的勞動強度、時間,勞動態度、勞動紀律、勞動技能的掌握,以及所學專業知識的運用等指標進行客觀評價。二是對大學生勞動素質的整體評價,主要是進行大學生畢業後勞動貢獻度的追蹤評價。

怎樣為高校勞動教育提供條件保障

記者:高校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哪些方面的條件保障?

劉海霞:高校實施勞動教育主要需要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保障:一是實踐基地保障,學校應根據勞動教育需求逐步建好配齊穩定的實習和勞動實踐基地,滿足學生勞動實踐需求;二是師資隊伍保障,要根據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教育實施途徑,配齊專職必修教師、提升學科和專業教師勞動教育素養,聘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等建設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是全過程、多渠道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保障;三是經費保障;四是安全保障,加強對師生的勞動安全教育,強化勞動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

文新華:《意見》對高校實施勞動教育和開設專門課程科目所需要的條件保障,做出了系統規定。同時,還要建立和加強高校勞動教育專業化師資校外培訓的保障,制定並實行高校勞動教育專業化師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政策指導意見,建立和強化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學業評價,將其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教育督導機構要建立和加強對大學生畢業後的追蹤評價。

朱喜坤:要建立健全經費投入機制。確保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初期的經費投入及後期的維護和活動經費的投入。鼓勵勞動實踐基地開展自我造血功能的研發,最終實現自給自足。倡導接受愛心企業的支持與資助,在接受幫助的同時,也以青年學生的專業特長助力企業完成社會責任建設。在勞動實踐基地建設中,要開展供給側研究,精準對接社會和企業需求。

記者:勞動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應該怎樣調動社會資源支持高校開展勞動教育?

文新華:《意見》對調動社會資源支持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出了指導意見,關鍵是要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的積極性,在制定校外兼職教師資質標準的同時,對聘請的校外兼職教師建立並實行津貼制度;對接受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校外企業或農業生產單位實行適度的經濟補償,並按年度表彰其履行社會責任。

劉海霞: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和輿論宣傳在全社會營造熱愛勞動、崇尚勞動,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鼓勵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勞動教育,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場所和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並對參與支持學校勞動教育的行業企業、社會機構給予表彰或獎勵。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統籌區域內勞動教育資源,例如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活動基地、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等,建立區域內勞動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為高校勞動教育提供資源支持。

高校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調動與學校有合作關係的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勞動教育活動,為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學校也可以主動與社區、福利院、養老院等社會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參加志願服務、開展公益勞動的機會。

朱喜坤:要建立和拓展勞動實踐場所,滿足多樣化的勞動教育的實踐需求。一是在校園周邊,宜從校園向社會拓展,包括周邊餐飲行業、超市、賓館、養老院、居民社區等。二是與青年學生的實習課掛鈎,培育勞動實踐基地。三是爭取地方有關部門的支持,通過統籌規劃,定期撥付經費,在校內圈建或在校外適宜之地,為相關專業的學生建設專門的實踐基地,同時實現共建共享。四是與相關行業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建立常態化社會實踐機制。

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報」。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