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一條重要心法,只有4個字,書上很少記載,用心記住

乾坤講堂 發佈 2020-01-09T15:58:10+00:00

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條《易經》的重要心法,只有4個字,其它的易學書上很少記載,我是從《杭州易學七種》讀到的,結合自身的實踐,以及王陽明心學,我認為這條易學心法很經典,大家要用心記住!


《易經》,除了主流的《周易》,還有其它不同的易學體系,本質規律一樣,運用規則不同。如果條件允許,我建議大家全面讀一讀,吸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使用。

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條《易經》的重要心法,只有4個字,其它的易學書上很少記載,我是從《杭州易學七種》讀到的,結合自身的實踐,以及王陽明心學,我認為這條易學心法很經典,大家要用心記住!

《易經》的4字心法:數由心生。

前面的文章,我已經詳細解讀過《易經》的理、數、象,三者是三位一體的關係,這裡不再重述,忘記的話,先回頭複習一下。

古人認為,數由心而生。

《管子》曰:「心生規,規生矩,矩生方。規與矩,皆生於心。天地萬物之情,莫能越乎此規矩之外。」

所以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者惟《易》,而《易》實具於人心。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又曰「求其放心而已矣」,誠善言《易》者也。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規矩,是人制定出來的,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人文風俗,規矩本質上生於心。

規矩也是「數」的一種。

《杭州易學七種》說:「人知一二三四之為數,而不知善惡是非之亦為數也。人知加減乘除之為數,而不知進退往來之亦為數也。……而《易》數則根於心。」

生活中,我們常說:「做事情,要心中有數。」

數,除了數字的加、減、乘、除,還有善、惡、是、非之數,進、退、往、來拿捏分寸之數。

做到心中有數,是心的自控。所以數由心生。

我們對比看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回到易學的理、數、象,就不難理解「數由心生」的道理。

學易者,不必拘泥於文字符號,返求一心。

《杭州易學七種》說:「合於《易》理相資為用,明乎數之本源,惟在於一心之運用。名辭符號,可不必拘泥。太乙六甲,亦復如是。是故學者心能返求之心,明乎心之體用,然後可以言數,然後可以言《易》。」

對這個觀點,我深有體會。

因為自己開始讀易時,讀不懂深奧的卦辭、爻辭。後來,偶然找到河圖、洛書的規律,才豁然開朗,反過來讀懂了《易經》。

我在解讀《易經》六十四卦時,常常告訴讀者,不要死磕《周易》中一些深奧的卦辭和爻辭,懂得繞開,靈活運用。你的心通了之後,就不需要拘泥一些固定的說法。

王陽明也提倡同樣的做法,他作詩《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云: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

我們經常向外,尋求高人,大師,其實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未開發的大智慧。人一旦能啟動這個大智慧,就會醍醐灌頂,自然明了。

學易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覺悟、點通、上道,是一瞬間的事。

《易》貴在求中,允執厥中,中是正,心如一。

《易》六十四卦,每個卦,都是貴求中,允執厥中。

因為易的變化規律是,物極必反。任何好事,或者壞事,發展到極點,都會反彈,轉變成另一種狀態。所謂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所以《易》貴在求中,允執厥中。求中,才是最佳的狀態。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心中不生念頭,就是中。這時,心的狀態如如不動,如一,喜怒哀樂未發。

心中生了念頭,就是分心,從而生髮喜怒哀樂。

《易》貴在求中,允執厥中,中是正,心如一。

所以,老子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這裡的「抱一」,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之心」: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學易的人多,懂易的人少。

根本原因,在於個人的「心性」、「悟性」。

我在解讀六十四卦時,有些稍微有易學基礎的人,感到不耐煩,認為我講的太膚淺。

其實,我是藉助六十四卦,調整學易者的心。通過日常的為人處世,知行合一,細處實踐,把自己的心,調整到「中」,抱一的狀態,這樣才能上道。如果自己的心浮躁不安,學再多的易學知識,都是在外圍轉,很難悟到那個「點」。

《易經》這條心法,只有4個字:數由心生。

希望大家記住,即使現在讀來,感到模模糊糊,將來的某一天,也許多年

以後,你一定會有所領悟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