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象腳鼓:演奏氣勢媲美陝西大鼓,製作工藝不輸景泰藍

此時版納 發佈 2020-05-25T19:56:11+00:00

「彩雲之南,我心的方向……」伴隨著動人的旋律,雲南省瑰麗奇特的地域風貌和絢麗豐富的民俗風情在我們腦海中漸漸暈染而出。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雲南人總是帶有「能歌善舞」的標籤,例如優秀的藝術家楊麗萍老師的孔雀舞就經常讓人嘆為觀止。

「彩雲之南,我心的方向……」

伴隨著動人的旋律,雲南省瑰麗奇特的地域風貌和絢麗豐富的民俗風情在我們腦海中漸漸暈染而出。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雲南人總是帶有「能歌善舞」的標籤,例如優秀的藝術家楊麗萍老師的孔雀舞就經常讓人嘆為觀止。

在眾多少數民族中,千百年來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繁衍生息的傣族人更是一個迎歌起舞的民族。

在這裡音樂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調劑品。

音樂和舞蹈是他們表達內心的喜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望的一種方式。

每當節日及高興時,他們都會跳起獨特的民族舞蹈來慶賀。

除了孔雀舞,這裡還有一種獨特的舞蹈——象腳鼓舞。

象腳鼓並非傣族人獨有,在西雙版納,多個民族都有象腳鼓舞這一民間藝術。

但傣族象腳鼓舞因其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化,最具代表性而在民間擁有最廣的認知度。

提起象腳鼓,有些外地的朋友會好奇,這種樂器會不會是大象腿做的。

雖然名字是「象腳鼓」,但是與大象本身沒有任何關係。

傣族人們是愛大象的,可不捨得砍了象腿做鼓。


象腳鼓

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因鼓身像象腳而得名。

其鼓聲輕快熱烈,鼓舞舒展優美。


在西雙版納勐遠仙境的城子村的佛寺中,就陳列著象腳鼓,非常有氣勢。

僅僅是陳列在那裡,就足夠讓人敬畏。

勐遠仙境周邊的傣族村寨,但凡到了節慶的時候,都會表演象腳鼓。

關於象腳鼓,背後有豐富的歷史文化。


象腳鼓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候的勐遮地區是一個碧波蕩漾的美麗湖泊。

可湖畔卻盤踞著蟒魔和龜魔,它們四處造孽吞食人畜。

後來一位傣族武士帶著一群獵人來到湖邊,消滅了吞噬人畜的蟒獸,取皮蒙在空心樹和竹筒上敲擊取樂,於是便形成了鼓。

幾年以後,有兩位馴象人把鼓改成象腳腿的形狀,自此以後傣族民間便有了象腳鼓 。


象腳鼓的製作

象腳鼓是由鼓身和鼓皮兩個部分構成的單面桶鼓。

其製作工序繁雜,需要用到鋸、錘、斧、刀、鏟、鑿、錐等工具,一隻象腳鼓從選樹到製成大約需要3—4個月時間。

論工藝的複雜程度,筆者能想到的就是北京景泰藍的琺瑯彩了。

然而,琺瑯彩的很多工藝已經工業化、規模化了,可是象腳鼓如今依然是純手工,工藝難度更高,也更珍貴。

象腳鼓的製作沒有統一的規格標準要求,而是根據樹材、季節、鼓皮厚薄以及藝人經驗來確定。


(一)選樹

一般用椿樹、楊柳樹、雲槐樹、刺通樹、攀枝花樹、牛嗓管樹等幾種,樹齡要求要在30年以上。

選好的木料需要先砍出大概的形狀放在陰涼處置干備用。


(二)下料

鼓長和鼓面直徑比例掌握在5:2之間。

鼓面的直徑一般小於鼓腳直徑2-6厘米,鼓面邊厚不超過鼓腳的三分之一。

鼓的上中下三部分的尺度比例,一般是4:2:4。


(三)內部鏤空打磨

先鏤空鼓腳,再鏤空鼓面,最後鏤空鼓腰,鼓面和鼓腳鏤空十分講究,要求厚度適中,鼓面邊厚不能超過鼓腳的三分之一,比例協調,否則,音質、音色以及共鳴程度等便會產生怪異感。

鼓腰是連接鼓面與鼓腳的重要部分,最後的音響效果往往取決於鼓腰部分。

內部鏤空完後進行打磨。


(四)外部鑿刻打磨

將鼓身外部按所需尺寸及形狀鑿刻完工後進行打磨。


(五)蒙制鼓面

現在製作的象腳鼓,鼓面一般採用上好的牛皮或羊皮。

鼓皮四周用細皮條勒緊,拴繫於鼓腔下部,並可調節其張緊度。


(六)彩繪裝飾

鼓身外雕刻花卉、大象、馬鹿、蝴蝶、龍、鳳、蝙蝠等紋樣並彩繪。

精心打磨後用紅、黃、綠、黑、白等色給象腳鼓上漆,最後上一道清光漆。

鼓身上還會系上花綢帶和彩球,用來掛在擊鼓人的左肩。

最後還會在象腳鼓上插幾根孔雀羽毛,起裝飾的作用,也為了在跳舞時加大鼓尾擺動的幅度增強觀賞性。


(七)竣工儀式

象腳鼓製作完成後要舉行竣工儀式。

在宗教信仰豐富的傣族人心中,象腳鼓是天與地的珍貴饋贈,寄意在天地的共鳴中獲得新的生命和新的收穫。

同時,傣族民眾還要向佛祖禱告,祈求在未來的日子裡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象腳鼓可謂承載著傣族民眾豐富的精神內涵!


演奏方式

象腳鼓的演奏方法十分豐富,往往隨表演情緒需要而指、掌、拳、肘、腳並用,鼓點紛繁多變。

演奏時,鼓手將象腳鼓背帶掛於肩上,鼓身斜向身前或將鼓直立於地,左手扶住鼓邊,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擊鼓面。

演奏高潮或情緒熱烈時,甚至手肘和腳也參加擊奏。

演奏方法有正拍、悶拍、指拍(用一個指頭)、掌拍和拳擊(半握拳)等,右手多擊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緒熱烈時,甚至手肘和腳也參加擊奏。

傣家鼓手演奏時,為了改變鼓的音色和音高,還在鼓面中心糊上飯糰,用飯糰的大小、厚薄來改變演奏效果。

象腳鼓因大小不同而發音各異,大鼓音色雄壯、渾厚,中鼓激越、昂揚,小鼓清脆、明亮。

如果是大型的象腳鼓表演,一定給人巨大的震撼。

這種震撼只有陝西大鼓可以媲美。

象腳鼓舞姿複雜多樣,氣勢上又比陝西大鼓更有靈活性與多變性。

象腳鼓常與鋩鑼、傣鑔組合在一起,為傣族的孔雀舞等民間舞蹈伴奏,在民族樂隊或傣劇樂隊中,象腳鼓常作為色彩性節奏樂器使用。

此外,象腳鼓還與舞蹈相結合,作為獨奏節目來表演。

在春播秋收的時光里,伴隨著生命和收穫的喜悅,傣族民眾在象腳鼓的輕快熱烈、富有節奏的振奮聲中,興起隨舞,蕩漾出一幕幕自然與生命的無限風光……


來源:玉仙境

原標題:傣族象腳鼓:演奏氣勢媲美陝西大鼓,製作工藝不輸景泰藍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字丹瑤

審核:祝小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