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穩健脫貧譜華章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發佈 2020-05-25T03:26:10+00:00

出行不便,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李石開2005年第一次出門遠行,是去中央電視台參加《魅力十二》,因為不識漢字,不懂普通話,如廁時在門口站了半個鐘頭。

從瀾滄縣城到昆明坐汽車要十幾個小時,景邁機場通航後,這個時間被縮短到60分鐘。2017年5月,機場通航那天,周邊圍了不少看飛機的人,有的人甚至買票飛去昆明,再買票飛回瀾滄,為的就是「坐飛機」。

出行不便,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李石開2005年第一次出門遠行,是去中央電視台參加《魅力十二》,因為不識漢字,不懂普通話,如廁時在門口站了半個鐘頭。這件事反映了直過民族地區部分百姓的真實情況:受教育程度低、沒出過遠門的他們,唱歌跳舞遠比說話自信。

但這裡的貧窮與落後是短暫的,隨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在這裡打響,科學技術助推,產業迅速崛起,如今瀾滄的冬季馬鈴薯做到了「人無我有」,林下三七讓人們看到「人有我優」,更多遵循發展規律的產業闖出「特色」,形成了品牌。

隨著特色產業帶動,瀾滄百姓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歌聲和舞姿也多了幾分自信與洒脫。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日趨成熟的文化產業,讓大家在唱唱跳跳中脫了貧。

幾天採訪下來,瀾滄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少數民族扣人心弦的歌聲,讓我禁不住感嘆:「這裡怎麼會受窮呢!」

去過很多貧困地區,我發現產業發展中關鍵還是要「穩」,產業能否穩得住決定了它能走多遠,瀾滄脫貧的步伐是穩健的,這體現在產業精準、可持續性強,更主要的是它承載了黨的期盼和人民的心聲。

如今的瀾滄,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脫貧終有句點,振興道阻且長。我深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瀾滄人民一定能譜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壯美華章。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