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向星人遇上字節跳動,會發生些什麼?

超級僱主 發佈 2020-05-07T23:06:00+00:00

內向的人,在字節跳動生活得怎麼樣?因為實在不喜歡跟一堆人搶發言,每逢群面都有點被動,甚至懷疑自己不適合在職場混。

你熟悉這樣的場景嗎?


打電話前心跳加速,當眾發言再多仍會緊張;

遇到不懂的先自己搜,就怕給別人添麻煩;

晉升答辯表現不好,說話磕磕絆絆,也不好意思包裝自己;

和不熟的人聚會時,常常被問「你怎麼不說話」;

哪怕工作時聊得頭頭是道,宅家躺著才是唯一回血姿勢……


內向和外向,原本只是性格的差別,但是在職場中,外向的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偏愛,而內向的人由於大多不善於社交表達,常常被貼上「不合群」、「不愛說話「、「融入慢」、「悶騷」等標籤。



最近,小雇聽到一位新同學感慨:「字節跳動簡直是內向星人的天堂啊!」


內向的人,在字節跳動生活得怎麼樣?好奇之下,我們和下面的5位同學聊了聊。


面試官說,內向不是我的劣勢

@產品 派大星

其實校招時就感受到了不同。因為實在不喜歡跟一堆人搶發言,每逢群面都有點被動,甚至懷疑自己不適合在職場混。後來聽學長說這裡的產品崗不用無領導小組面試,高興得跟已經拿了offer一樣。


二面時,認真探討半小時業務問題後,面試官突然問起了那個經典問題:「你覺得自己有什麼缺點?」一時大腦短路,我只想起了自己個性內斂不善言辭。但話一出口就後悔了,畢竟許多求職技巧都提到,這種性格容易成減分項,我卻還哪壺不開提哪壺,這次恐怕要涼。


正想著如何補救,對面的小姐姐卻溫和一笑:「沒關係,這裡不用你多會來事兒,能夠坦誠不裝,溝通工作時簡潔有條理就好。


那一刻想著:就是它了!


字節圈匿名提意見後,收到感謝

@技術 大林

通常在字節圈發帖,我都選擇匿名。我個性里很怕和別人起衝突,又比較在意他人的看法,公開發言前有不少顧慮。但有些想法又確實不吐不快,匿名就沒那麼多心理負擔。


字節圈能推進很多事情,每回給某產品功能或公司現象提意見,相關負責團隊都很快有反饋。好幾次點進回復者的個人頁面,發現還是級別很高的leader,也收到過一鳴的點讚。



管理者能面對問題,員工才更願意暢所欲言。經常有同學實名發表較尖銳的意見乃至相互爭論。不管觀點對錯,每次看到我還是被感染的。現在偶爾的,我也敢實名「懟」了。


不靠PPT答辯也能升職

@踏實做碼農

來之前也聽過公司低調務實,不care形式,真正意識到這不只是一句漂亮話,是看到所有會議室投影屏上標明的一行大字——PPT不重要。簡直大鬆口氣。



在前東家,為了在眾人面前匯報不冷場不丟臉,我總得費不少時間精力來追求PPT的炫酷設計感。如今只要有想法有乾貨,直接上文檔也不怕,效率提高太多。公司不提倡PPT文化,是追求務實、注重結果的體現。在這裡,踏實做事高於形式主義的口才表現,內向的同學也能找到做自己的土壤。


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連晉升都不用答辯吧。親身經歷證明,不好意思誇讚和包裝自己不要緊,憑本事說話,用結果證明自己,升職加薪不是問題。


申請跨部門支持時,被秒回復了

@運營 曉冰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那種「不好意思我又來了」的感受。比如尋求跨部門的支持,總感覺是在找別人要資源,每次發消息都要費精力組織語言。


更糟心的是得不到及時反饋時,還得一次次逼自己去催進展,每回都得重做心理建設。

但到了這裡特別有感觸。一年前入職後我負責推動一場大型活動,當時部門人手不足,需要其它團隊配合支持。當鼓起勇氣第一次聯繫對方時,新合作的陌生同事不僅秒反饋,還主動從其它辦公區坐穿梭車過來了解情況,他已經做了不少功課,聽完他補充的方案建議,我也特別有幹勁,交流慾望都大了不少。

吵架前不用擔心同事有玻璃心

@技術 文樂


有時候覺得所謂的不會說話是內向者「偶像包袱重」的表現。我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方面因為怕出錯,凡事都要先在心裡反覆推敲,有想法也更喜歡用寫的方式提出;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不善於講漂亮話,過於耿直,為了避免起誤會,不要得罪人,乾脆少說少錯。


但在字節跳動,我發現自己不太需要瞻前顧後,公司鼓勵坦誠溝通,反對玻璃心,我說話的時候可以就事論事,不用裝客套,也不怕傷感情。有次跟研發的同學因業務起了很激烈的爭執,但散會後,他仍主動邀我一起去食堂吃飯。我現在說話變得更大膽直接了,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一種信息分享效率的提高。



在崇尚自我展示的文化中,外向的人似乎總是更容易閃光和獲得認可。就連在職場,許多規則、場景也都是為外向者設計打造的。


然而內向的人也不需要改造自己,他們或許不愛表現,卻更加沉穩、善於捕捉細節和自省,能在關鍵時刻帶團隊穿越喧囂。他們只是缺乏一些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


字節跳動,願給每一個務實敢為的你,創造屬於你的發光環境,一起去做更有挑戰的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