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鶴峰:小蜜蜂釀出土苗山鄉「脫貧致富蜜」

人民網湖北頻道 發佈 2020-05-17T12:15:15+00:00

初夏時節,湖北省鶴峯縣太平鎮槐樹樁村大山青翠,鳥鳴幽谷,夏花弄影。槐樹樁村山大人稀,海拔較高,種植業單一,轄5個村民小組103戶2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01人。

初夏時節,湖北省鶴峯縣太平鎮槐樹樁村大山青翠,鳥鳴幽谷,夏花弄影。一個花園式養蜂基地藏在滿山樹木花草間,數十個方桶蜂箱一字兒擺開,一群群蜜蜂在蜂箱周圍飛舞。村民的房前屋後,也擺放著方桶、圓桶等各種形狀的蜂箱。老式養蜂與現代養蜂方式在這裡相映成趣。

5月15日一大早,槐樹樁村花之蜜語蜂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永國來到基地。「看這塊葉片,已經在上蜂蜜。這一箱下半年預計能收10斤蜂蜜。」李永國打開蜂箱,拿出一張蜂片與社員交流。

李永國介紹,養蜂是一個精細活兒。蜂群安置、蜂箱檢查、病蟲害處理、育王、分蜂……每個環節容不得半點馬虎。眼下正是養蜂釀蜜關鍵時期,需要他現場指導社員管理。雖然每天很忙,但他心裡很甜。

槐樹樁村山大人稀,海拔較高,種植業單一,轄5個村民小組103戶2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01人。但是這裡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資源豐富,花草樹木繁多,適宜養蜂,當地村民有養蜂的傳統習慣。今年59歲的李永國是當地能人,從15歲開始養蜂,擁有豐富的中蜂養殖經驗。

李永國介紹,以前,村裡都是傳統土法養蜂,完全是「自然散養」狀態,村民從來沒想過靠它掙錢,憑運氣讓蜜蜂「安家」或集體「出走」。蜂蜜自然就是「望天收」,能滿足自家吃就已知足。

2016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培育能人,引領村民大力發展中蜂產業。

李永國註冊成立了養蜂專業合作社,集中對蜜蜂進行管理,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有效帶動村民走上專業化、合作化、科學化養蜂致富之路。

「養蜂投入小,見效快,當年就可見收,平均下來,一箱蜂的蜂蜜可賣1000元左右。」李永國說。

每到中蜂管理的關鍵時期,李永國都會挨家挨戶指導分箱、治蟲、取蜜等,並幫助蜂農銷售蜂蜜。

「這幾年,多虧了扶貧好政策和他幫扶我,讓我順利脫了貧,還搬到鎮上住上新房,日子是越來越好過。」說起李永國,槐樹樁村二組脫貧戶王顏珍一臉感激。

今年46歲的王顏珍因為早些年家境貧寒,至今單身,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年邁多病的雙親前兩年相繼離世。

「養蜂『很有搞頭』。我入社後,沒資金,國家有貸款;沒技術,李永國上門指導。」命運多舛的王顏珍自強不息、感恩前行,歷經4年艱辛,他變身村裡的養蜂大戶,目前發展中蜂60餘群,2019年僅憑中蜂產業收入近5萬元。

李永國介紹,隨著人們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生態的蜂蜜非常受人歡迎,身價倍增。村裡的蜂蜜從最初每斤60元,漲到現在的120元,而且產品供不應求,僅能滿足本地客戶需求。

「村民養蜂的積極性很高。入社社員50戶,其中貧困戶24戶,村裡常住人口實現養蜂全覆蓋。」李永國感到由衷欣慰,全村已發展中蜂650群,預計年銷售額逾110萬元,全村人均可增收4500元,蜂農人均增收9100元。一隻小蜜蜂釀出了「甜蜜」新生活。

「計劃全村發展蜜源植物500畝,新增中蜂800群,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太平鎮政府包村負責人謀劃著未來,去年爭取到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380萬元,建起中蜂保種繁育、蜜源植物養殖基地以及公共廁所等配套設施,聚力打造成集生產研發、旅遊觀光、休閒餐飲於一體的蜜蜂產業村。

鶴峯縣森林覆蓋率達82.63%,林木綠化率88.8%,素有「華中植物園」「華中藥庫」等美稱,境內有蜜源植物112科、389屬、1012種,中蜂產業條件得天獨厚。

近年來,鶴峯縣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以中蜂繁育養殖示範點為依託,以蜂文化旅遊為延伸,引領中蜂產業向「規模化、生態化、可持續化」方向轉型升級,生態養蜂已成為山區農民穩定脫貧的重要渠道。目前,該縣蜂群發展到4萬多群,養殖戶3000餘戶,其中貧困戶1000餘戶,20群以上的養蜂大戶300餘戶,專業合作社20餘家,蜂蜜年產量200餘噸,產值達5000萬元。(汪正璽 蘇俊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