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座博物館,從LOGO開始,創意十足

文玩圖說 發佈 2020-01-28T18:52:29+00:00

最重要的是,每一個LOGO都像是一個濃縮的迷你博物館,凝鍊著一個場館,一方土地的文化傳統、風俗特色,甚至是創新與創造精神。

讀懂博物館的文化,

首先要學會看懂博物館的LOGO(標識)

各大博物館的LOGO

不僅個個創意十足,

而且每個都特色鮮明。

既體現歷史文化的厚重與悠長,

又彰顯自家的特色與風貌。



最重要的是,

每一個LOGO

都像是一個濃縮的迷你博物館,

凝鍊著一個場館,

一方土地的文化傳統、風俗特色,

甚至是創新與創造精神。

讀懂博物館的LOGO,

就能幫你讀懂一整個博物館!



國內篇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的LOGO設計取「宮」字形,「宮」字的一點取材於「海水江牙」和「玉璧」的圖形元素;「宮」的兩個「口」,表意紫禁城「前朝後寢」的建築理念;「宮」字下邊不封口,寓意皇宮過去是封閉的,而今日的故宮博物院是開放的。標誌造型上方的「海水托玉璧」,取其珍如拱璧之意,璧是國之瑰寶,國之尊嚴的象徵;造型中的矩形與故宮空間格局相符合,與玉璧構成「天圓地方」。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LOGO形象來自國博建築的西立面,其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國博的主入口及其柱廊,給觀者以莊嚴、穩重的視覺體驗。


▲中國國家博物館西立面照片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的LOGO是採用「九疊篆」將博物館全稱刻印出來。


九疊篆,原本是一種流行於宋代的「國朝官印」字體,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摺疊堆曲、均勻對稱,布局呈正方形,填滿了印面。摺疊多寡,則是根據筆畫繁簡而定,有多到十疊以上者,九為數之終。九疊,形容其摺疊之多,以朱文凸出九疊筆劃特徵。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的LOGO形象是上博建築核心設計理念的縮影,其將上博「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基座形象充分展現出來,具有較高的識別性。


▲上海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的LOGO是以印章的形式來表現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南京博物院的內涵。院徽圖形由印章、漢字「南」和「中」以及回紋等變化而來,印章中間既似一個「南」字,又似一個「中」字,還似江南園林的窗格,也包含了回紋圖案。院徽的顏色採用了前國立中央博物院院徽的藍、黃色彩,意在體現南博與前身國立中央博物院的歷史淵源和地位,進一步體現了其傳承精神。


▲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的LOGO由抽象的線條組成,肆意揮毫的書法線條組成了代表越地傳統建築的寫意輪廓,由遠及近,依稀可辨亭台、樓閣、門檐等。層層疊加的建築,又組合為一艘乘風破浪的大船造型,大有千帆過儘是浙江的錢塘風範與氣魄。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的LOGO非常抽象,關於其設計靈感也有多方面解讀。其實,這個LOGO為湖南省博物館新館的造型剪影,其設計師也是主體建築的設計師磯崎新。


▲湖南省博物館


此外,這個剪影LOGO也是《山海經》中神獸強良的造型。這種似羊非羊似虎非虎的神獸,繪製於馬王堆辛追夫人的黑地彩繪棺上。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的LOGO形象是對其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的提煉,LOGO兩側編鐘輪廓線條的重複,仿佛是敲擊編鐘後的裊裊餘音,頗有兼具視聽效果的想像空間。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其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展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LOGO,採用雙龍環繞成圓形,象徵長安自古為帝王之都,中間則為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外觀的形狀。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操刀設計,古樸中不失文明古都的氣派與軒昂。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的LOGO形象提取自其主體建築立面的三角形幾何形態,而博物院建築設計的靈感則來源於呈覆斗形的河南登封古觀象台。


▲河南博物院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的LOGO脫胎於其新館的建築造型,下方書法字體則由郭沫若所題。這個LOGO的造型,也呼應其鎮館之寶商代亞醜鉞的外形。


▲山東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LOGO設計以「藏」字為設計依託,以植根於粵、寓意於博、蘊形於館、凝神於藏為設計原則,標誌隱含廣東之字形、博之字韻。


▲廣東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的LOGO是由「四」和「川」字上下組合形成一個鼎的造型,既通過文字傳達出博物院的地域性,也通過鼎的抽象圖形突出了重要館藏文物——青銅器的特色。


▲四川博物院


▲戰國三角紋分體銅甗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的LOGO展示了其館藏文物——銅奔馬(馬踏飛燕)的形象,具有強烈的動感和標誌性。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奔馬正昂首嘶鳴,舉足騰躍,一隻蹄踏在一隻飛翔的燕子身上,展現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以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


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的LOGO以阿城金上京故地發現的銅坐龍為設計原型,標識字體採用的是郭沫若1962年親自為龍博題寫的館名。銅坐龍出土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城城牆邊,應該為金代皇室御用馬車上的裝飾物。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銅坐龍,1965年出土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城城牆邊,應該為金代皇室御用馬車上的裝飾物。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的LOGO為漢字「吉」與圖形「鼎」的組合。「吉」為吉林省的簡稱,源於吉林省的創製,又有吉利、吉祥的寓意;「鼎」則取其權威、誠信、團結和統一的象徵寓意。


▲吉林省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的LOGO取自其館藏的紅山文化時期玉豬龍形象。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玉豬龍明確出土於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徵,是按照一定規格製成的原始「禮器」。


▲紅山文化時期玉豬龍


海南省博物館



海南省博物館的LOGO形象提取自博物館建築的主入口形式,具有較強的層次感。LOGO中心圖形既是博物館入口立柱的縮影,也是「海」的拼音首字母「H」。



廣州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是我國最早創立的博物館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廣州博物館的LOGO即是博物館主場館的所在地:鎮海樓。鎮海樓,又名望海樓,為廣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同時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三年,樓高28米,分為五層,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它也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


▲廣州鎮海樓


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是全國省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其全新LOGO設計為簡潔的太陽與大地造型。賀蘭山岩畫是寧夏標誌性的文物,其中,太陽神岩畫又是賀蘭山岩畫的代表性符號與圖騰。寧夏博物館的LOGO正是脫胎於新石器時代的賀蘭山太陽神岩畫。


▲賀蘭山太陽神岩畫


▲寧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的LOGO為簡潔的線條造型,靈感則來源於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朱墨彩繪雙體陶罐」。朱墨彩繪雙體陶罐發掘於西藏的卡若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卡若遺址則被公認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雙體陶罐的造型如同一對豐滿的女性乳房相背而列,也像是豐腴的臀部,素有「豐乳肥臀」之說,是一種生殖力量的象徵,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朱墨彩繪雙體陶罐



長沙博物館



長沙博物館的LOGO由鎮館之寶商代象紋大銅鐃的形象轉化而來,意指博物館是保存和展示歷史物質文化與記憶的殿堂。從外觀上看,長沙博物館像一扇敞開的大門,它的地理位置正處於湘江和瀏陽河的交匯之處,兩條湖湘文化的文脈交集於此,象徵歷史與當下匯聚於此。同時,整個LOGO的線條為「M」造型,取自「MUSEUM」的首字母,代表博物館的國際化視野與定位。


▲商代象紋大銅鐃


寧波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的建築為首位中國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新鄉土主義」風格的代表作,素有最高最美博物館的美譽。全新的寧波博物館採用了簡約的線條設計,雙線條的字形勾勒出一個「M」的字形,既是寧博的建築輪廓,也是博物館的概念象徵。寧波博物館的建築是著名建築師王澍先生的作品,建築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很多人甚至就是衝著看建築來的。博物館外牆上使用了大量寧波老建築上拆下來的舊磚瓦,有的牆面是傾斜的,仔細看還能發現磚瓦上當年燒制時留下的符號。


▲寧波博物館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



包頭博物館的LOGO由代表博物館(MUSEUM)的英文字母「M」和鹿回頭圖案組成。事實上,包頭在蒙語裡,即為「有鹿的地方」。M字母頂端高低不平和邊緣的殘痕為包頭境內秦長城、趙長城的象形,寓意著久遠的長城文化。鹿回頭的圖案,造型則取自包頭市固陽縣前公中村的「鹿回頭」古代岩畫。


▲陰山岩畫鹿回頭


國外篇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LOGO「THE MET」,並不是全名稱的縮寫形式,因此並不需要在品牌旁邊補充全稱,它就叫THE MET,形象上趨於簡潔及清晰。採用字母連接來表達他們在設計過程中建立的「連接」概念,不同時代、風格藝術、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連接,將「連接」既在概念上也在視覺上表達出來。採用了一種很典雅的襯線字體,出來的效果顯得獨特而富有藝術氣息。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有人感嘆,LOGO雖新潮,卻少了些歷史厚重感。對此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表示,「猩紅色更加鮮明。The Met 的字面意思是遇見,它能吸引人們更頻繁地訪問博物館。」


弗里斯特藝術博物館



弗里斯特藝術博物館(Frist Art Museum)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首府納什維爾(Nashville),2001年免費對外開放。博物館位於舊郵局大樓內,陳列著有趣的藝術作品,裡面充滿了大理石和拱形建築。同時還有類型繁多的各種藝術展覽。


▲弗里斯特藝術博物館


設計師將蛇形藝術裝飾字母「S」應用到了全新的設計中,設計師解釋稱:「我們的目標是為博物館提供一個簡單,自信且具有持久力的現代身份,同時也向博物館的裝飾藝術根源致敬。」


菲爾德博物館



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是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創立於1893年。該博物館收藏超過2100萬件的標本。現存最完整的暴龍化石「蘇」(Sue)收藏於此地。


▲菲爾德博物館


菲爾德博物館LOGO將文字「Field」放置在一個方形的區域內,全新加入的藍色配色來自於天空、海洋和地球本身的顏色。體現了博物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採取行動。


大埃及博物館



大埃及博物館LOGO的設計靈感來自大埃及博物館建築俯視的獨特形狀,這也是很多品牌設計中常用的表現形式。圖形內部是經過定製的「大埃及博物館」阿拉伯書法字體。



根據設計師介紹,這個LOGO看似簡單,但它的每一個角的定位都是動態的,也就是說在使用的過程中會不斷變化,以此來反應從博物館建築內部看到的不同歷史視角,並象徵著建築內部與外部空間之間的連接。包括周圍的金字塔,開羅市和尼羅河。


澳大利亞博物館



澳大利亞博物館LOGO由澳大利亞當地設計公司303Lowe設計。LOGO由澳大利亞博物館英文首寫字母「AM」組成抽象的「鋸齒形」,而顏色方面則採用了象徵澳大利亞「紅色土地」特質的橙色和赭石色。同時新標識也表現出了鹹水鱷和霸王龍的鋸齒牙以及礦物質和晶體的鋸齒造型。


波蘭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



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MHMG)始建於1970年,位於高聳的哥德式市政廳里。展出舊格但斯克的照片和二戰時期這個城市所被破壞的展品。雖然在二戰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是現在已恢復16至17世紀,也就是波蘭第二王國統治時代的原貌。


▲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


其LOGO設計由相對獨立和比較簡單的「+」和皇冠組成,整個結構類似一個盾牌,巧妙的和格但斯克主城市政廳建築的造型結合在一起。


看了這麼多各地博物館

極富藝術感的設計LOGO作品,

你最喜歡哪一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