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只是因為趙括的瞎指揮?背後的原因絕不簡單

馬期門讀歷史 發佈 2020-05-23T15:37:28+00:00

紙上談兵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說的是:長平之戰中,趙國年輕將領趙括不切實際、紙上談兵,輕易改變老將廉頗的策略,傾巢出動攻擊秦軍,不料被秦軍團團包圍,在突圍中,趙括力戰而死,趙軍40萬人被坑盡,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紙上談兵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說的是:長平之戰中,趙國年輕將領趙括不切實際、紙上談兵,輕易改變老將廉頗的策略,傾巢出動攻擊秦軍,不料被秦軍團團包圍,在突圍中,趙括力戰而死,趙軍40萬人被坑盡,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歷史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兩國之間的交戰從來沒有那麼簡單,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在戰國時期,都是久經戰爭考驗的大國,任何一方想擊敗另一方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傾全國之力才能有打敗對手的希望。

戰爭的勝負與很多因素相關,最終比拼的還是綜合實力,而戰國後期,綜合實力最強的就是秦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成為秦、齊之後的又一強國。

長平之戰不可避免,趙國為何敢單挑秦國

長平之戰的原因是上黨郡的歸屬問題,簡單說就是秦想占領上黨這個戰略要地,趙國先占領了,所以秦進攻趙國。

其實不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就有「吞併天下之志」,而且戰略目標始終是不變的,就是向東擴大自己的領土,所以,有沒有上黨問題都一樣,秦一定會攻打趙國。

趙國為何敢單挑秦國?

第一個原因是趙國很自信對抗秦國。

我們對比一下戰國七雄們的兵力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了。《戰國策》記載:

秦國有帶甲(或作奮擊)百萬,車千乘,騎萬匹

魏國有帶甲三十萬或三十六萬,防守邊疆和輜重部隊十萬

趙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韓國兵卒不過三十萬,包括廝徒在內,除了防守邊疆關塞的以外,「見卒不過二十萬」

齊國有帶甲數十萬

楚國有帶甲(或作持戟)百萬,車千乘,騎萬匹

燕國有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

這組數據中,無疑,秦國是實力最強的,趙國的優勢是一萬甚至更多的騎兵部隊,這是秦國也為之恐懼的。史書記載:趙國的騎兵戰鬥力很強,部隊里還有大量少數民族騎兵,競爭力不弱於任何國家的騎兵。

據軍史專家郭汝瑰估算:騎兵在趙軍中所占比例已達到8%,而其他各國一般不過1%。

騎兵的強大給了趙國很大的信心和心理優勢,他們不怕任何一個對手。

另一個原因是趙國外戰的輝煌歷史

長平之戰前,公元前296年,趙國滅掉戰國初的強國中山國,而且打服了北方遊牧民族,收編了他們的騎兵,趙軍士氣正盛。

士氣對一支軍隊、一個國家極其重要,為什麼趙國敢於抗衡秦國,就是因為自己面對秦軍的心理優勢。

公元前269年,趙國將領趙奢(趙國之父)曾在閼與這個地方打敗秦軍,秦軍將領胡陽被解決,數萬秦軍被滅,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戰過程與8年後的長平之戰很相似,只是勝利者不同。

趙國為何慘敗?秦國贏在何處?

綜合國力上秦軍占據絕對優勢,這也是長平之戰能擊敗趙國的最重要的基礎。

《漢書·地理志》記載:「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這證明了秦國的強大實力,面積占三分之一,人口占十分之三,財富占十分之六,(有很多學者推測戰國末期總人口為2000萬)。

面積上:秦國更大,而且有富庶的四川盆地,趙國較為富裕的地方只限於華北平原一部分。

糧產量上:秦國的糧食生產能力遠勝於趙國。

人口上:秦國600萬人左右VS趙國300萬左右

運輸能力上:秦國雖戰線長、距離遠,但他的水運系統發達,運輸能力比戰國強大很多。早在公元前647年,它為救濟晉國饑荒就動員了大量船隻,通過渭、 河、汾向晉國運糧,被史書稱為「泛舟之役」。

組織能力上:秦國在圍困趙軍時,秦昭王下令「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河內是戰前新占領的地區,秦國可以有效動員當地百姓加入戰爭,可見其組織能力的強大。對應的趙國,自己國家無糧可運,只能向齊國求助,「趙無食,請粟於齊, 齊不聽」,齊國竟不願給,關鍵時刻軍中無糧,士氣大大受損。

趙國昏招頻出

先是臨陣換帥,趙王在曠日持久的僵持後終於沒有了耐心,對老將廉頗的防守策略不滿,趙國雖更接近戰場,但後勤能力不足的問題開始暴露,此時耗不起的反而是趙國,趙王把趙括當成了一戰成名的趙奢,希望以攻代守,絕不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

長平之戰相持的關鍵時刻,趙國本有機會聯絡其它各國,大臣虞卿提出聯絡魏國、楚國合縱抗秦,但作為一國之君的趙孝成王拒絕了,趙王反而派使臣去秦國求和,這是趙國在戰爭期間的又一昏招。


白起的指揮能力太強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指揮能力毋庸置疑。

我們來看白起此前的戰績: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任左庶長,攻打韓的新城,伊闕之戰爆發,斬殺韓魏聯軍24萬;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8年),白起攻楚,攻下鄢,後又攻楚兩次,共斬殺楚軍35萬;

多次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其中包括長平之戰45萬;

攻韓魏殲滅30萬。

秦國名將白起秘密來到長平戰場的時間比趙括略早,這位將軍在此前幾乎沒有敗績,而且以斬殺敵人數量多聞名,他是各國都害怕的一位將領,趙王和趙括都沒有想到秦軍竟派出這樣強悍的將軍。

最終是白起的計策使得秦軍包圍趙軍,46日的圍困讓趙國軍隊士氣低落至極,最終都被秦軍解決,如果趙軍真有45萬,我不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是被活埋的,總之,趙國為之一空,秦軍兵力損失過百,殘勝。

總結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也是最慘烈的戰役,從那以後,各國再也無力抵抗秦軍的進攻,天下大勢已定,回顧這次轉折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知道是因為秦國太強,也知道趙國太腐敗、無能,紙上談兵的趙括有責任,但絕不是因為他的冒進使形勢逆轉,好形勢一直都在秦國一邊。

最終,胡服騎射完敗於商鞅變法。


我是馬期門,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在此謝過。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立刪

參考資料:劉向著《戰國策》

司馬遷著《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換將的重新考量》[A] 陳文峰 軍事歷史 2012年第6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