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他為什麼到死都不稱帝?

夜讀史書 發佈 2020-04-12T23:02:31+00:00

接著他還說道:「人家見我兵勢強盛,又向來不信天命,或者疑心我有篡漢的意思,這是我耿耿於心的。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所以為後人所稱道,就因為他兵勢強盛,還能夠事奉周朝之故。周文王有了天下三分之二,還能夠事奉殷朝,孔子稱他為至德,我難道不想學他麼?」直到此時,曹操的理想仍是復興漢室,自己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有人認為曹操文治武功,雄才大略,是出類拔萃的英雄;也有人認為曹操狡猾奸詐,陰謀篡漢,是歷史上亂臣賊子的典型代表。那麼曹操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呢?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說說自己對曹操的看法。

歷史上的曹操在年輕時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青年,他二十歲被舉為孝廉,後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相當於現在的副縣級公安局長。當時宦官蹇碩得到皇帝寵信,他的家人也因此雞犬升天,在外面作威作福。曹操一到洛陽任職就宣布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朝廷法紀,「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可是蹇碩的叔父蹇圖卻無視規定違禁夜行,結果曹操真的就不顧旁人勸阻,將蹇圖用亂棍打死。

在曹操的治理下,洛陽治安環境大幅提升。可是曹操卻因得罪權貴而被明升暗降,調任頓丘令(頓丘位於今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不久後,曹操又因妹夫宋奇獲罪而受到牽連,於是便回家鄉譙縣閒居。很多人在受到這種不公平遭遇後往往會意志消沉,可曹操卻對人說道:「和我同舉孝廉的人,有年已五十的,看來也不算老,我就再等二十年,也不過和他一樣,又何妨暫時隱居呢?」由此可見曹操的為人是相當豁達大度的。

黃巾之亂爆發後,天下形勢大變。後來軍閥董卓掌控了京師形勢,干出許多倒行逆施的事情。當時許多人對董卓的行徑敢怒不敢言,可曹操敢於出面組織反董卓聯盟。後來聯盟中的各路諸侯都想保存實力,不肯出兵,曹操只好帶著自己的幾千人馬孤身討賊,結果險些戰死。此時的曹操將國家利益遠遠看得比個人利益重要很多。

曹操生平真正的「第一桶金」當屬在兗州收編了三十萬投降的黃巾軍,之後曹操的事業便一路高歌猛進。有人開始懷疑他圖謀篡漢,曹操卻對身邊的人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接著他還說道:「人家見我兵勢強盛,又向來不信天命,或者疑心我有篡漢的意思,這是我耿耿於心的。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所以為後人所稱道,就因為他兵勢強盛,還能夠事奉周朝之故。周文王有了天下三分之二,還能夠事奉殷朝,孔子稱他為至德,我難道不想學他麼?」直到此時,曹操的理想仍是復興漢室,自己當周文王足以。

有人指責曹操抓著兵權不放,意在圖謀不軌。曹操對這件事說得也很通透,他說:「要我放下兵權卻是勢所不能,一者怕離了兵權被人謀害,即便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子孫打算;二者兵權落入庸人手中,國家也有危險。所以我不能慕虛名而受實禍。」曹操的這兩點理由都非常實際,以他當時所處的環境,交出兵權的後果不堪設想。

到了晚年時期,曹操獲得加九錫的殊榮,又接受了魏王封號,此時的曹操可能是有將漢室江山據為己有的想法。不過,當時南方的劉備和孫權都已成了事實上的獨立政權,漢室早已名存實亡,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即便曹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再正常不過,況且劉備、孫權的野心也絕不在曹操之下。不過直到去世,曹操都沒有稱帝,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後世關於曹操不稱帝的猜測有許多種解釋,有人認為三國時期門閥士族的實力還很強大,曹操怕稱帝會失去他們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曹操怕稱帝會給劉備、孫權留下藉口,到時候他們可以號召天下人共擊之。其實,這些觀點都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以曹操當時的實力,根本沒必要怕這個,怕那個。否則為什麼曹操剛死,曹丕就敢稱帝?曹丕的影響力遠不及他的父親,曹丕稱帝都能輕鬆做到,曹操如果要稱帝自然更是不在話下。

事實上,曹操不稱帝的理由很簡單。曹操一生都不斷強調自己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如果在晚年突然翻臉,否定自己以前說過的一切,顯然對他的聲譽和歷史評價會造成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曹操是個講實惠的人,與其為虛名而導致天下人側目,還不如無帝王之名,而享受帝王之實。

最後再來說說本文開頭提到的問題,曹操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呢?夜讀史書認為曹操當然是英雄。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北方,並迅速撥亂反正,使長期飽受戰亂之苦的北方百姓重新得到有序生活,北方社會也開始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光是這一點就功在千秋。曹操早年致力於復興漢室,為此戎馬倥傯奮鬥大半生,從道義上講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晚年曹操也許是有篡漢之心,但天下本來就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無德者退位,有德者居之,這才是真正順應天理的事情。

參考文獻:《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