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泰國、厄瓜多,不怕熱的新冠病毒更可畏

縱相新聞 發佈 2020-05-03T21:13:54+00:00

和很多普通百姓一樣,美國總統川普也曾經相信,等到天氣變熱,新冠病毒會失去傳播活力,疫情就會自動消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周安娜

「等到4月天氣變熱,疫情就會退去……就像奇蹟一般消失」。

和很多普通百姓一樣,美國總統川普也曾經相信,等到天氣變熱,新冠病毒會失去傳播活力,疫情就會自動消退。「美夢」是否能成真呢?

(圖源:紐約時報)

近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一篇文章,對溫度與疫情的關係做了推測。

研究人員通過3月14日到3月27日的新冠肺炎病歷數量研究發現,季節性的溫度變化可能會影響全球不同地區新冠病毒的傳播軌跡,最高氣溫超過大約22.5攝氏度時,新冠肺炎的發病率會大大降低。

類似的說法我們並不陌生。早在國內疫情剛剛開始時就有人稱,當年的非典就是因為天氣轉熱而結束,所以新冠肺炎也可能會因夏天的到來而消失。

如今夏天已經越來越近,漸漸升高的溫度究竟對新冠疫情有沒有影響?也許我們可以先拿氣溫較高的幾個國家做一個小小的推測。

厄瓜多:赤道國成重災區

厄瓜多,赤道之國。這裡離太陽很近,這裡最近擺放在路邊的棺材很多。

(圖說:瓜亞基爾的一家殯儀館外正在出售空棺材。圖源:路透社)

當地時間4月25日,厄瓜多單日新增確診病例11536例,累計確診病例達到22719例。

飆升的數字使得厄瓜多當日超越秘魯,躍升成為拉美確診人數第二多的國家;而該國的最大城市瓜亞基爾,也淪為拉美的「新疫情中心」。

三四月的瓜亞基爾正處於一年當中最熱的季節,最高溫度已經達到32度。炎熱的氣候並沒有像人們以為的那樣「自動抑制」了疫情的發展。

瓜亞基爾的一位重症監護醫生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說,「在這裡,人們死得像蒼蠅」。

(圖說:疫情大爆發擊潰瓜亞基爾的醫療和殯葬體系,丟棄在路邊的屍體只簡單用膠袋或紙皮蓋著。 圖源:路透社)

印度:貧民窟的百萬病毒

因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而聞名遐邇的印度塔拉維貧民窟,最近再一次奪得了人們的視線。

這個占地面積僅約兩平方公里的「亞洲最大的貧民窟」有著難以置信的稠密人口(近100萬人),而其中已經有11506人確診新冠肺炎,485人死亡,分別約占印度確診總數和死亡總數的30%和40%。

(圖說:印度貧民窟。圖源:視覺中國)

作為亞熱帶氣候國家,印度的平均溫度現也已超過30度,有些地區甚至超過40度。然而在高溫的加持下,印度的疫情顯然沒有保持初期那樣的「穩定狀態」。

截至當地時間5月2日,印度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7000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次突破3000例,增加速度堪比中國最嚴重的時候。

(圖說:印度街頭的牆上塗鴉「待在家裡,保證安全,保持距離」。圖源:GETTY IMAGES)

泰國:熱國中的「另類選手」

當然,高溫地區也有疫情控制的比較好的國家,比如泰國。

泰國的氣溫常年保持在30度以上,但從4月10日開始,該國疫情曲線漸漸平穩,呈現出明顯的好轉趨勢。

截至目前,泰國新冠肺炎的現存確診病例已經低於200例。此外,該國的死亡率只有1.7%,大約是世界平均死亡率(6.4%)的 1/4水平。

(圖說:疫情緩解下泰國重新開放部分商業活動場所。)

比較這些高溫國家所得出的「互相矛盾」的結論不難看出,高溫對疫情的作用或許並不像我們期待的那麼大。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教授科特辛博斯對媒體表示,新冠疫情很快蔓延至世界各地,包括北半球和南半球。這表明要麼新冠病毒傳播不依賴於溫度,要麼這種依賴性並不重要。

傳染病與季節有什麼關係?

早在2500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發現,在特定季節下,許多傳染病更常見。比如大多數的流感會在冬季爆發,而主要由蚊蟲感染的登革熱,則往往會在夏季達到高峰。

(圖說:波克拉底)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病毒學教授克里斯表示,病毒在冬季更容易傳播的一大原因是「人們常聚集在一起」。

就流感而言,冬季時大家更多聚集在屋內取暖,空氣流通性差,加上節日的人員流動,十分有利於病毒的傳播。

(圖說:病菌會長時間漂浮在地鐵車廂里。圖源:Getty Images)

對於同一流感病毒,在寒冷的環境下體外存活的時間更長,在天氣炎熱時就會相對變得脆弱。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冬季會是流感的高發期,而登革熱則是因為進入夏天后大量的蚊蟲帶來較多的感染,等到了冬天,蚊蟲消失後感染源便切斷了,疾病也就會消失。

不難發現,有季節相關研究的大多是長期與人類共存的傳染病毒。這些傳染病會在某些季節出現,然後銷聲匿跡,第二年又再次出現。

在新冠病毒面前,人群普遍易感,即使有某些因素會削弱病毒傳播,也很難讓病毒銷聲匿跡,所以期待新冠病毒會因天氣轉暖而消失不現實。

此外,BBC分析稱,除了氣候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也需要考慮進去,例如全球的人口流動,以及人口分布的密度等。

新冠病毒傳播全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是跟著人們在世界各地移動傳播的,與此同時又正好趕上季節變化,因此很難把季節因素單獨拎出來討論。

新冠病毒與溫度的研究進展如何?

如果新冠疫情無法在全球遏制住,從而變成長期病毒,那麼關注它與季節溫度間的關係就變得格外重要。

但以目前的研究來看,相關研究爭議都很大,研究結果也常常相互衝突。

據報導,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實驗室進行實驗,一類是基於已有數據做的計算。

實驗室的實驗是通過人為製造環境的變化,觀察病毒的活性。

(圖說:一家俄羅斯的實驗室正在測試新冠病毒。圖源:BBC)

此前香港的一項研究表明,把病毒放置在22攝氏度的環境下時,14天後無法再檢測到病毒;把病毒放置在37攝氏度的環境下時,一天後便無法再檢測到病毒。

這一類研究遇到的問題是,實驗室很難模擬實際情況。在人群中傳播的病毒情況遠比在培養皿中更複雜,病毒活性降低不代表不會感染,病毒在桑拿房裡傳播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而基於已有數據的計算則更加困難。以國家為單位研究無法避免的是,不同國家的政策和醫療條件都有差異,這些因素也都會導致結論出現偏差。

例如根據非洲疾控中心的數據,在今年2月初,整個非洲,只有南非和塞內加爾兩個國家有檢測能力。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很難通過現有的數據做分析預測新冠病毒的傳播與溫度到底有沒有關係。

溫度並非決定性因素

有抗擊SARS的「成功案例」在先,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將兩者進行對比。

中國的SARS疫情大約是在2003年5月份結束的,確實是快到夏天疫情就消失了,但這很容易讓人誤解。

多數學者認為,SARS的消失和國家的積極防禦有很大關聯,溫度並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只是等待氣溫上升,很難想像之後會出現什麼後果。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控制並消滅SARS有三個因素:透明公開的病例通報、各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隔離措施以及天氣回暖。

(圖說:廣深鐵路四道消毒防線抵禦「非典」。)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在中國科協組織的採訪中指出,當年發生SARS疫情時,全球特別是中國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包括迅速發現病例進行隔離,追蹤每例病例的密接人群進行隔離和醫學觀察等防控措施,最終成功防控疫情。

(圖說:2003年全球「非典」疑似病例數。圖源:WHO)

他強調,夏天氣溫上升可能會降低疫情的流行強度,但是不太可能自然消失。

一位病毒學家也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表示,從科學角度來看,溫度和疫情之間的關係目前還沒有定論,現階段的研究也多浮於表面。只能說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溫度高能夠減緩病毒傳播,但一定高溫下,病毒確實會被殺死,但室外溫度一般達不到這種極端情況。

氣溫升高是疫情消失的有利因素,但並不是疫情消失的充分條件。

我們現階段能得到的結論只能是: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在病毒傳播中存在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了。就像比爾蓋茨基金會的專家所說,「如果我們能夠知道為什麼夏天能夠抑制病毒,那麼將會比任何疫苗都有效」。

而在還不知道這一切之前,我們只能繼續等待更多的研究出來,並在期待病毒消失的同時做好持續戰鬥的準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