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靠砸經費追趕「世界一流」,今後可能行不通了

徐老游 發佈 2020-05-15T16:44:56+00:00

Lee, J., Liu, K. & Wu, Y. Does the Asian catch-up model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ork?

來源:公眾號「科研圈」

作者:科研圈


儘管亞洲大學近年來在向世界一流邁進的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理工學科與人文學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及缺乏創新的弊端,給這條崛起之路裝上了一層玻璃天花板。


圖片來源:Pixabay


編譯 閆碩

編輯 魏瀟


亞洲高校對世界一流大學的追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十幾年來,以中國和韓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通過增加政府資助和重點發展理工科研究,將越來越多的高校送進了各種世界大學排行榜的 500 強。


但是,這種「亞洲模式」真的能夠趕上並超越站在現代高等教育制高點的西方高校嗎?最近,美國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員在《政策與實踐教育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上發表論文,重點分析了美國和中、日、韓三個亞洲國家的大學在 2008-14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和 2003-13 年軟科(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的表現,並觀察了上述各國對高校投入的支持資金,以及相應的學術成果引用情況。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布法羅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首席研究員、教育心理學教授 Jaekyung Lee 表示,目前中國大學的世界排名超越了日本,並且與美國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然而,美國大學仍在這兩個榜單中的前 100 名里占據主導地位。以中韓為代表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亞洲追趕模式」強烈依賴於政府資助和中央規劃,難以為知識自主和可持續創新創造環境。Lee 認為,中國和韓國的大學幾乎不在前 100 名之列,這恰恰說明;這種追趕模式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可能更有效,但在需要創新和領導力的高級階段則行不通


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排名前500強的世界一流大學的變化趨勢:(左圖)ARWU 2003-2013,(右圖)QS 2008-2014。來源:論文


追上西方大學

對於許多東亞國家的決策者來說,研究型大學被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他們以美國或西方的頂級研究型大學為基準,對高等教育進行戰略投資,希望通過優先資助理工類研究項目的方式,創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


在亞洲高校中,中國大學的世界排名上升幅度最大。 「211」和「985」計劃帶來的多項舉措促成了這一增長。研究顯示,從 1995 年到 2011 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相關機構向所有「211工程」大學提供了超過 60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985」大學得到的資助更高,1999 年到 2015 年獲得的資助金額約為 147 億美元。所有這些經費幾乎集中投入在了理工科,令相關學術論文的數量增長了 94% 。截至 2012 年,中國大學在工程領域的論文被引量占全球論文被引量的 18.6%,這和 1996 年的 2% 相比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飛躍。


圖片來源:uschamberfoundation.org


韓國採取的是與中國類似的策略。與 2003 年相比,2013 年韓國進入世界大學 500 強的高校中新增加了 3 所。為了提高本國學校的競爭力,韓國在精選大學項目、研究生津貼和獎學金以及改善研究基礎設施方面投資了 12 億美元。2012 年,韓國高校的論文引用量占世界總引用量的 2.2%,是 1996 年的四倍。


在中國和韓國大學崛起的同時,日本的大學在 ARWU 和 QS 500 強排名中的數量卻持續下降。在過去的二十年,日本從向大學的支持轉向了對特定研究項目的資助,這一方法的成功使其成為東亞國家高等教育領域的初代領跑者。但是,近幾年獲得政府支持的日本大學的世界排名幾乎沒有提高,論文引用率也有所下降。


和亞洲高校有上有下的情況不同,美國雖然有幾所學校從前 500 名的榜單上掉了下來,但依然在大學榜單的前 100 和 500 名中占有顯著優勢。與關注排名、研究成果和研究生教育的東亞國家不同,美國的政策是優先考慮本科教育,將重點放在畢業率、留校率和就業安置上。


Lee 認為,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可能歸因於其提升大學排名的戰略;日本和韓國則將資金集中在一些特定的研究項目上。日本的「退步」,可能是其已經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和較弱的財政激勵的限制。


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之間在藝術與人文,工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引文趨勢(占世界百分比)。來源:論文。


錢花的值嗎?

雖然中國和韓國大學的排名開始快速增長,但其進步僅限於進入前 500 或前 200,始終無法躋身 100 強之列。這使得韓國和中國可能會落入標杆管理的陷阱,如果二者不能從「趕超」模式演變為引領創新的「先行者」戰略,就會陷入和日本一樣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窘境。


從 2009 年到 2014 年,日本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排名 500 強中的席位減少了 15 個,此外 2001 到 2011 年間其工程類論文引用率也下降了 3%。日本大學排名的下降表明亞洲這種大力投入理工科建設和研究的大學發展模式雖然能夠在追趕的早期階段表現得更好,但對於要求創新和領導力的高級階段可能不起作用。


研究指出,進入 ARWU 和 QS 的世界 500 強榜單的中國大學,全部都是專注於理工科的高校,比之下,排名前 100 的美國大學在理工科、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保持了更大的資金平衡。


或許將理工類學科建設放在優先級較高的位置、提供更好的激勵措施有助於建立競爭優勢,但 Lee 和同事們發現,這種「亞洲模式」的實施和進入國際一流大學排名之間並沒有相關性


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不平衡的一個根本原因可能是語言障礙和偏見,這些障礙和偏見限制了不使用英語的人士對國際學術網絡和期刊的訪問。


圖片來源:timeshighereducation.com


與其追趕不如獨特

試圖以美國高校為榜樣的東亞國家,一直以來都在以「亞洲大學如何才能變得更像美國大學?」這一標準來指導本土高校的發展。儘管基準化策略幫助他們迅速實現了大學的現代化並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以績效和排名為導向的政策不僅阻礙了其進一步的發展,還破壞了真正的進步和創新。


Jaekyung Lee 說:「亞洲國家應該把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問題重新定義為『我們應該如何與美國區分開來?』」當每個國家都在追求更全面、更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時,這種戰略差異更有可能創造雙贏的結果。那麼,現在的挑戰與其說是追趕老牌的一流高校,不如說是嘗試區別於它們。」


對此,他給出的建議是建立「旗艦大學(flagship university)」,與由全球大學排名確定的「世界一流大學(world-class university)」區別開來,以增加大學對本國國情和當地需求的影響。


「旗艦大學」是一個更加兼容的理念——它同時適用於公立院校和一些私立院校;它可以取代或補充,甚至改變政府部門和大學在追逐社會地位與影響力時的觀念、行為和目標。當然,它也沒有忽視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科研產出這一國際標準之上。但是,「旗艦大學」以服務國家和地區為本,且這種模式的特徵與責任不會使大學陷入排名困境。


該研究認為,無論是在已開發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應該把重點放在怎樣支持和建設幾所擁有以下目標的旗艦大學:


· 它們一般是強調為地區和國家服務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不排除理工科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大學,但後者契合旗艦大學模式的能力有限。

· 招生選擇性程度很高,但廣泛覆蓋一個國家各社會經濟階層和民族(種族)人口,同時招收優秀的國際學生。

· 所有學科都以某種形式廣泛參與區域/國家經濟發展和公眾服務。

· 不僅為他們所服務的本地區與國家培養和輸送卓越領袖,而且也加強與更廣泛的國際世界的交流。

· 院校享有充分自治和充足的公眾資助,從而保證其成為知識生產和觀點創新的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

· 著重建立「基於證據的管理內部文化」,逐步建設院校自我改進的質量保障系統。這些都不是僅靠政府政策和指令能實現的。


以美國為例,每個州都有一所或多所「旗艦」公立大學,它們往往是研究水平最高、博士課程最多的地級大學。旗艦大學往往與當地的地理和代表文化聯繫在一起,這促使地方大學也可能在某些領域發揮戰略優勢。此外,更多的區域間研究合作都有助於產生雙贏的結果。


研究者最後還指出,當前的大學排名體系應該改革,將重點放在各個子領域的得分上而不是整體排名上,這也將有助於改變以超越世界一流大學為主導的標準,消除「一刀切」的神話排名。這一改變還將幫助大學發展獨立的學術文化和內部問責制,以實現自我完善。


論文信息:

Lee, J., Liu, K. & Wu, Y. Does the Asian catch-up model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ork? Revisiting the zero-sum game of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Educ Res Policy Prac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671-020-09261-x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4/uab-auc041420.php

Profiling the Flagship University Model: An Exploratory Proposal for Changing the Paradigm From Ranking to Relevancy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