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曾經錯失三次復興的機會,讓中國的屈辱歷史長達100多年

北斗維斟 發佈 2020-06-13T05:00:06+00:00

在此之前,中國曾經有三次崛起的機會,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內部忙於政治權力鬥爭,最終遺憾地錯失這三次機會。也正是因為錯失三次復興的機會,讓中國從鴉片戰爭之後的屈辱歷史長達100多年。

從1840年到現在,已經有了180年的歷史。如今的中國,正在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之上。在此之前,中國曾經有三次崛起的機會,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內部忙於政治權力鬥爭,最終遺憾地錯失這三次機會。也正是因為錯失三次復興的機會,讓中國從鴉片戰爭之後的屈辱歷史長達100多年(1840—1949)。

一,洋務運動的結束,宣告中國第一次復興運動失敗

1840年,西方的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東方的中國的國門被打開,開始了和世界重新接觸。鴉片戰爭對於中國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讓中國的世界地位開始下降;另外一方面,鴉片戰爭結束了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將中國捲入了世界市場的漩渦之中和近代化的潮流之中。在這樣的衝擊下,中國人有更多的窗口去了解西方工業文明,學習他人先進的軍事、科技和文化教育,最終實現自己的復興

放眼全世界,19世紀60年,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許多國家都進行了深刻的革命和改革,如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維新,德國和義大利的統一運動,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英國第二次議會改革、泰國朱拉隆功改革等。也就是在60年代,世界上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新興的德國和美國開始對老牌的英國和法國發起了後發趕超。

在60年代,中國也出現了一次復興的機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中國的內憂外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社會得到了安定,人們將60年代到70年代稱為「同治中興」也是從60年代開始,中國的洋務運動展開了,古老的農耕文明國家開始樹立起高高的煙囪,古老的大地被蒸汽機的雷鳴打破。通過洋務運動,中國建立起來了亞洲最強的近代化海軍,一時間歐美也將中國視為列強。

然而,30年的洋務運動最終在甲午戰爭之後煙消雲散,留下一地雞毛。有統計發現,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建造了4000多家近代化的工廠,而中國到甲午戰爭之前只有100多家。可以說,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遠遠落後於日本,這也就是中國必然失敗的原因。

為什麼洋務運動會失敗呢?其最大的原因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並未推動全面的改革。1861年,慈禧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從此掌握了清朝的國家大權,也掌握了中國的命運。慈禧太后並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她只知道政治鬥爭、吃喝遊樂,以至於讓中國的工業化沒有得到全面的推廣。而同時期的日本明治天皇則是集中全國的國力來推動改革

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失敗了,同時也讓西方列強看到了中國的虛弱。於是,瓜分中國的狂潮開始了,八國聯軍入侵、日俄戰爭等相繼出現。雖然後來出現了百日維新和「新政」,都無法扭轉清末局勢的急轉直下了。

二,袁世凱稱帝:讓中國再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多省宣布脫離了清朝統治。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2月份,清朝宣告結束。此後,中國的實權轉移到了北洋政府袁世凱的手中。當時的中國雖然危機四伏,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北洋政府控制著全國上下,只有邊疆的蒙古、西藏等地的控制比較薄弱。如果我們將袁世凱和蔣介石對比:袁世凱是的的確確有一個統一的政府,而蔣介石從未真正統一過全國,因此,袁世凱是真正掌握了中國的命運。

放眼國際社會,世界格局進入了重新洗牌的時間。19世紀末,歐洲列強組建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歐洲戰雲密布。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一直持續到了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美國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隔岸觀火,最終成為了資本主義第一強國;日本在遠東搶奪德國的殖民地,擴張海軍,一時間獨霸了東亞地區。戰後,俄國(蘇俄—蘇聯)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快速實現了工業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給中國的崛起帶來的機會。首先,西方國家無暇東顧,中國可以趁機收復蒙古,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其次,歐洲的工業生產萎縮,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繁榮,被人們稱為「短暫的春天」。中國還可以加入協約國一方,在遠東接受德國的殖民地,擴張海外勢力。

然而,這次天賜良機就並沒有被我們抓住。當時袁世凱的心思並非放在經濟建設上,而是想得到更多的權力。他不甘心被議會限制,於是就暗殺宋教仁,解散議會,廢除了《臨時約法》,將總統的權力擴張成皇帝那麼大。然而,他還未滿足,最終在1916年稱帝,倒行逆施,成為了眾人討伐的對象。也就是當年,袁世凱鬱鬱而終,他死後,他的部將們割據一方,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時代。從1916年到1949年的30多年時間裡,中國就從未真正統一過。

袁世凱稱帝對中國的危害太大了。他死後的的四分五裂局面,讓中國錯失了一戰崛起的良好機會。1919年,一戰結束,歐洲列強捲土重來,軍閥成為了他們的木偶。在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利益並沒有得到保障,成為了列強宰割的對象。而一戰之後崛起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威脅,蘇聯製造了蒙古獨立,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都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三,蔣介石的黃金十年:表面風光無限,實際上外強中乾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第二年張學良在宣布「東北易幟」,從此中國名義上宣告統一。不過實際上,南京國民政府並未真正實現對全國的控制,其內部的軍閥派系眾多,因此在之後又出現了蔣馮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新軍閥戰爭。但是總體而言,南京國民政府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全國新的經濟計劃也制定了出來。

當時的國際環境也再一次對中國十分有利。18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潭之中,美國的經濟直到1939年才出現了恢復的現象,而其他國家則更加糟糕,日本和德國甚至擺脫不了危機而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和國外的大相比,國內的工商業卻出現了繁榮的局面。由於國家的統一、貨幣的改革、經濟計劃的推動,中國從1927到年1936年的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8%,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很少見的。人們將這10年稱為「黃金十年」。

然而,這10年的經濟增長,只是量的增長,並沒有質的變化。例如農村依然貧困,土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增長速度較快的部門基本都是輕工業,重工業幾乎沒有得到發展。也正是以上兩個問題依然存在,導致國防力量沒有得到提升。有意思的是,史達林在推行計劃經濟的時候曾經將中國作為反面例子,他說:「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史達林說的沒錯,當世界都進入了機械化戰爭的時代,當時的中國的武器還主要是步槍,而蘇聯卻在兩個五年計劃的10年時間優先發展重工業,成為了歐洲第一工業強國。

10年的時間,如果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那足以讓一個國家走向強大了。然而,南京國民政府把這10年都泡在了燈紅酒綠的世界中,迷惑了人的眼睛。當日本人發動了全國侵華戰爭,中國迅速失去了半壁江山,最終在蔣介石只能退守大西南,全國經濟遭到摧殘,民不聊生。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復興或者崛起必須要有一個絕佳的國際環境,而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日本、俄國等都因為抓住了短暫的機會而崛起,中國曾經因為錯過多次復興的機會而長期落後挨打。如今,我們走在了復興的道路上,必須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努力發展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