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醫美行業——兩個整形醫生的故事

三言財經 發佈 2019-12-30T16:40:34+00:00

但是,一談到醫美,不少人會產生的第一印象是「暴利、醫生速成」。談及飛翔獎,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說:「這次飛翔獎設置有一個技術獎和一個公益獎。這兩年社會上有一個詞非常熱,叫科技向善,正好這兩個獎有公益,有技術,體現了科技向善。」

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糖豆

醫美如今已經成為當下許多愛美人士的新選擇,因此也為醫美行業的發展帶來生機。但是,一談到醫美,不少人會產生的第一印象是「暴利、醫生速成」。之前,有新聞報導常會有「醫美醫生五天速成」、「你的整形醫生可能只學了三五天就上崗」、「醫美行業暴利知多少」等相關消息,這讓很多人對醫美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固有印象。

今天我們想講講關於兩個醫美行業醫生的故事。他們分別是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醫生江華,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技術院長師俊莉。他們是行業里的一份子,卻又和大眾印象里的醫美醫生「大相逕庭」,他們用自己行動為我們揭開了醫療美容醫生的另一面。

故事一:江華——為公益前行

故事要從1985年開始說起,整形醫生江華剛從第二軍醫大學畢業。那個時候,全國的整形外科醫生不到200人,整形治療主要針對的是像先天畸形、後天創傷、燒傷疤痕、晚期面癱等一類的情況。

江華年輕舊照

1996年,江華到地方會診。這時從會診門口進來一位中年男人激動地說:「江醫生,你還認識我嗎?」江華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他繼續說:「孩子現在挺好的。我當時是個工人,沒有辦法好好感謝你。現在辦了個養雞場,有能力了,一定要請你吃頓飯。」

原來是1985年,江華在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做住院醫師,接待治療了一位燒傷的孩子。孩子很小,看著也可憐,所以江華每次上藥時,都會很小心仔細,生怕弄疼了孩子。

上藥的時候,他就給孩子吹一吹燒傷的傷口,或是逗逗小孩笑一笑,不讓孩子產生更多的疼痛感。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小孩恢復健康並出院。

這個中年男人就是孩子的父親。偶然從電視里知道江華來他們這兒會診,特地從老家趕至會診醫院,說什麼都要再見一見救治孩子的恩人。

從1985年到1996年,11年的時間,這位父親依然清楚的記得當年的往事。江華感慨地說:「這麼長時間還能被人記得,也是作為醫生的一種成就吧。」

江華,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會長,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和同時代的同行相比,江華除了專業技術外,對貧窮的病人也是格外的照顧。

1997年有個來自東北的少年,因為身體燒傷來到上海尋求治療。

當時,東北有一片山林著火了,少年和幾個孩子見狀便去救火,不幸的是,其他幾個孩子都死了,只有這位少年活了下來,但身體的大面積燒傷,使得需要治療的部位和手術都比較多,費用方面對少年的家庭來說非常困難。

江華聽到少年故事後表示,「我被他的事跡感動了。」當時他是上海市醫生最高榮譽獎「銀蛇獎」的獲得者,也是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於是,他就開始寫信,希望能夠有社會力量一起幫助少年度過難關。同時,他親自到宋慶齡基金會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遊說,籌集資金,順利讓少年做上了手術,直至健康恢復。

他深知作為醫生的職責,貧窮的家庭更需要「格外關照」。

受江華「格外關照」的還有一位來自河南有嚴重燒傷的小朋友。2000年初,一位父親用一個舊軍大衣包裹孩子來到醫院求助。通過檢查和診斷,孩子燒傷面積達到80%,畸形非常嚴重。如果不治療,江華判斷孩子會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隨後很快安排了住院治療。

入院後江華發現每次去病房查房,總能看到這對父子在病床前抱頭哭。原來這個家庭因為貧困,沒有足夠的錢讓兒子做手術。父親一邊忍受著兒子身體之痛,一邊又因現實高昂的手術費而愁苦的抹眼淚,都說男人有淚不輕彈,只不過是未到傷心處。

江華偶然知道父子的情況後,立馬聯繫宋慶齡基金會、上海慈善基金會、基督教會(孩子是基督徒)、基金會及一些社團組織,聚焦多方力量給孩子提供幫助。

整整17年,完成了至少有7、8次手術,後來,孩子康復並創業成功。

救助「全身燒傷80%的河南患兒」17年,直到其康復成家並創業成功

孩子好了,江華笑了。

江華一直帶領著團隊幫助貧困家庭,尤其是少數民族的貧困家庭, 至今他們已成功救治10餘名來自少數民族的失鼻患者,有土家族的小雲、藏族的斯朗曲措、苗族的小菲、壯族的曉寧.....

「既然是正義的事業,我們還是要堅持的。」江華說。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線災情傷亡慘重。時任上海長征醫院擔任整形外科主任的江華,第一時間主動申請加入救援醫療隊。

源源不斷的傷員被送到眼前,看到很多同胞不幸命喪於此,江華不免一陣揪心。很快,他調整好狀態,將送來需要進行整形的傷員有序的安排救治。

震後72小時是黃金救援時間。江華和根據傷情特點快速指揮協調分診救治,急救包紮止血,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讓醫護人員建立有效靜脈通道、吸氧、抽血、測量生命體徵等必須措施。因為有很多傷員需要整形救治,他和戰友們在手術台幾乎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由於物資缺乏,災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常規套餐是冷水泡方便麵,連睡上半個小時都算奢侈。疲憊、飢餓在災難和傷員面前,已經消融在血水和淚水中。

每一次救援都是在和生命賽跑。對傷員的及時有效救治,可能會挽救他們一條腿、一隻胳膊,甚至是生命。江華和團隊不眠不休連續作戰72個小時,最終從死亡的邊緣救回35個重症傷員。在這些傷員中沒有一例截肢,也沒有一例發生嚴重感染。儘管已經累到虛脫,但江華和團隊里的每個人都覺得值了。

從地震一線回來後,江華重新投入工作當中。手術台是他的戰場,每次手術前,腦海里都會反覆模擬手術方案,不忽略其中任何一個細節。就像軍人臨陣殺敵前需要排兵布陣。而且會在每次手術之後都跟自己較勁,復盤手術前後的各個環節,以便下次手術讓自己更熟練精準的操作。

「時代日新月異,本著對生命和美麗的雙重敬畏,唯有不懈學習,才能迎頭趕上、永不落伍。」

2009年,江華參觀了一位同行朋友所做內窺鏡隆胸手術,這種技術一改過去盲視下的手術為直視手術,手術的精準性更高,手術創傷減小。

他覺得這種技術需要向更多醫美醫生進行推廣,一來方便醫生操作,二來能使求美者效果滿意,可以將乳房整形行業推向一個新的安全高度。於是2014年,江華開辦內窺鏡技術免費培訓班第一期,至今已經辦了18期,每一期人數控制在15-20人左右。培訓會議中,江華常常親自上陣,為醫美醫生示範操作,現在已經培養了400位醫生。

持續不斷的公益事業,得到了許多業界和外界的認可。2019年12月22日這一天,在第五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上,江華和他的團隊獲得「中國醫美飛翔獎」的公益貢獻獎,獎金為50萬元。

「江華醫生團隊開展公益項目時間長,持續性好,從1999年開始,他就開展對燒傷患兒的免費修復項目。作為團隊負責人,2008年江華醫生深入地震一線,組織救治,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尤為可貴的是,多年來對青年醫生的培訓,既培養了醫療人才,也傳遞了公益愛心,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醫美公益事業中來。對於他個人和團隊在公益事業中的付出,我們表示敬意。」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這樣評價江華。

最後江華在領獎台上說,「我希望自己和團隊能用這50萬來幫助更多的人。」

故事二:師俊莉——為技術紮根

和江華同樣獲獎的還有醫美醫生師俊莉,她獲得了「中國醫美飛翔獎」的技術突破獎,獎金為50萬元。

師俊莉,現任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技術院長,主要做鼻整形手術,包括鼻修復、先天畸形還有鼻再造等

「你現在是20歲,你有30、40、50歲的時候,你審美和喜歡會發生變化,我能給到你的是這時候可以不做手術。」師俊莉正在勸退著一個剛滿20歲的求美者想整形為網紅模樣的要求。

這是她日常工作常常會扮演的角色之一——勸退者。

求美者絡繹不絕,而師俊莉常常會溝通了解需求後,根據求美者的實際情況,給到合適的意見。一些剛滿18歲、19歲的姑娘或是整容多次的求美者,常常在師俊莉這裡吃「閉門羹」。

師俊莉是2012年畢業於大連醫科大學整形外科專業的碩士,畢業後她在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整形醫院做了整形醫生。西京整形醫院在復旦大學全國醫院排行榜中,專業排名全國前三。

西安西京醫院

剛參加工作的那段時期,她被調到醫院急診整形組。

「當時工作量非常大,經常整宿整宿都不能睡覺,也是在這段時間,我經歷了人生24個小時每一個點都有可能做手術的體驗。可能是在凌晨1點、3點、或者5點……尤其是節假日期間,患者非常多,大家受了傷在門口排隊,醫生是不可能休息的,只能一台接一台地做手術。」

這裡的時光充實又緊張。師俊莉從一個「初生牛犢」到歷經三年的住院醫師、一年的住院總醫師,以及之後的主治醫師嚴格訓練後,師俊莉已成為漸入佳境的整形醫生。隨後,不滿足現狀的師俊莉,決定用訪問學者的身份,進行更多經驗的技術學習。

「作為一個初學者,早期很多時候是在模仿,遇到怎樣的老師很關鍵。如果你去看一個醫生的手術,他的思路清晰、動作嫻熟、手術做得很優美,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很好,那麼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受益是很大的。」師俊莉回憶道。

在韓國她看到鼻整形手術之後,就堅定了主攻鼻整形的決心。也正是這樣的學習經歷,讓她在以後的鼻整形手術方面,達到了返修率極低的效果。

後來,西京醫院面臨改革,再加上她的老師郭樹忠教授從北京發來的工作邀請。經過慎重的思考,她離開了西京,加入了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從西安來到北京。

從公立醫院跳入民營醫院,師俊莉感受更大的是,她有了更多時間做整合分析。在公立醫院,師俊莉需要負責看病人,開化驗單,給病人報價錢,做手術,填病志,還要術後回訪。

「一個兩個是可以的,但是群體大了以後這些工作就做不來,術後回訪的事情可能就做不到位。」但在民營機構,現在有一個團隊在輔助她。

師俊莉現在離市場和求美者更近,這讓她有更大的動力做技術研究。

她發現傳統鼻尖整形材料有對鼻中隔影響大、質地過硬、代價大等缺點,然後找到了用耳軟骨來替代傳統鼻尖整形材料,這種技術能夠讓鼻子外觀自然、柔軟有彈性,且效果持久穩定的效果。

通過改良耳軟骨鼻尖整形技術,師俊莉獲得了2019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技術突破獎。

「我們主張是自然主義,如果您是A,請變成A+或者是A3+而不是B。」盛典那天,師俊莉在台上提出「自然美」的技術觀點。

「這兩年來大概做了40多場的學術報告。」離開公立醫院後師俊莉仍然活躍在各大鼻整形會場,她希望能給醫生同行提供新選擇。「我希望因為我的存在有很多鼻中隔不會被取,有很多肋軟骨不會被取,有很多取完軟骨以後還有更多的機會去修復。」

她說講的再好沒有用,讓同行在手術台上看到真正的實踐結果,才會明白這樣的手術思路是否清晰、效果是否可行,「接下來我會把文章發表在國外的雜誌上,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受益。」

2019年12月25日,師俊莉深夜剛做完手術,在微博里寫到:「做完最後一台手術已經入夜了,謝謝每天陪我奮戰到深夜的戰友。我的寶寶們都睡了吧?晚安。」

她在自己的微博里,一直堅持普及鼻整形醫美方面的知識和案例。

用專業而通俗的文字,給求美者樹立一個良好又自然的醫美觀念。這是她的工作,也是她認為作為醫美醫生的使命。

醫美的未來

通過兩位醫生的故事,可以了解到真正從事醫美行業工作者的態度和責任。也可以窺見醫美行業逐步的向規範化發展的趨勢。

從整形到醫美,人們對美本身有了更高追求。正是因為這樣,醫美行業才更需要行業自律和標準規範,否則破壞了市場,誰也無法在行業里生存。

現在有很多民營機構依託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資金優勢和服務優勢吸引了眾多的經營管理專家、市場營銷專家和公立醫療機構高水平的整形美容專家加盟,成為主導我國整形美容市場的中堅力量。另外,整形醫生創業環境逐步成熟,傳統整形機構逐步轉型。

醫美行業正在朝好的方向在發展。

在醫美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舉辦了五屆的新氧亞太醫美行業盛典見證了行業從0到1,機構從大而全到小而美的一系列變化。新氧亞太醫美行業盛典也在隨行業發展而不斷更新,就在今年新氧首次設立「中國醫美飛翔獎」,還出資100萬元人民幣,褒獎刻苦鑽研醫術和胸懷大愛付諸行動的醫美醫生,以此推動中國醫美的良性發展與進步。

談到設置飛翔獎的初衷,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說:「希望用獎盃和獎金激勵更多醫美人才為行業貢獻,更希望醫美的上下游和我們一起將行業變得越來越好。」

談及飛翔獎,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說:「這次(中國醫美)飛翔獎設置有一個技術獎和一個公益獎。這兩年社會上有一個詞非常熱,叫科技向善,正好這兩個獎有公益,有技術,體現了科技向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