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為何會集體支持納粹?

左腦學歷史 發佈 2020-01-19T18:41:32+00:00

一戰結束後,在魏瑪共和國政局跌宕起伏、政黨舉步維艱之際,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在德國社會日益興起。納粹黨的前身是德國工人黨,後者原本只是一個試圖建立無產階級社會的政治組織。

一戰結束後,在魏瑪共和國政局跌宕起伏、政黨舉步維艱之際,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在德國社會日益興起。納粹黨的前身是德國工人黨,後者原本只是一個試圖建立無產階級社會的政治組織。但當希特勒加入之後,該黨的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希特勒更改了黨名並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化形式化的改造。在進行各種蠱惑人心的宣傳之後,納粹黨開始走向獨裁擴張之路,魏瑪時代宣告落幕。

德意志民族向來以理性、嚴謹著稱,但在當時的歷史階段中卻顯得如此殘忍而冷酷,在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德國,人們為何能甘願捨棄民主,失去理性,而選擇自我陶醉、膨脹於極端民族主義的幻想中?又為何會在當時黨派林立的德國選擇支持納粹黨?這一切都與隱藏在背後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

一戰戰敗與凡爾賽的恥辱

1919年1月18日,分贓會議在法國巴黎開,和會在凡爾賽宮的鏡廳中舉行。東道主法國選擇這個地方,是別有用心的。因為正是48年前的這一天這個地點,普魯士在戰勝法國後於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巴黎和會的主要產物是涉及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的《凡爾賽和約》。由於協約國認定德國是戰爭禍首,因而對德和約的條款內容也十分苛刻,主要表現在割地、賠款以及限制軍備武器。這個和約使得德國海外殖民地喪失殆盡且原有國土也失去了八分之一。

儘管這個和約對德國來說是一個嚴厲的制裁,國內反對聲此起彼伏,但興登堡和德國政府一些內閣部長由於受協約國武力威脅,最終還是在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表面上嚴重製裁了德國,但另一方面,它並沒有觸動德國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甚至一些軍火大王、大銀行家和容克地主的財產不僅毫髮未損,反而利用《凡爾賽和約》大發橫財。

德國軍官團原封不動地被保留下來,戰爭頭目威廉二世潛逃至荷蘭,興登堡的國內影響力仍在且日後登上了總統的寶座,很多沒有受到應有懲罰的軍國主義分子的社會基礎沒有動搖,團體勢力猶在,這都為日後德國軍國主義復活埋下了禍根。相反,這個嚴厲的和約給德國人民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因為戰爭賠款完全由德國勞動人民承擔。歷史上的德意志是歐洲唯一沒有長期遭受異國統治的民族,相反,卻對別國統治達數世紀之久。因此,這個苛刻的條約在人民群眾中造成了一種民族挫敗感。

此時關注時局動向的希特勒也陷入了絕望,他和他的戰友所經歷的犧牲與困苦似乎全都白費了。因為德國在戰場上已經被打敗,輸了這場戰爭意味打破了一切計劃。他異常憤怒並固執地認為,德國並沒有在戰場上失敗,而是背後中了國內「賣國賊」的暗箭。

這種帶有主觀偏見的想法在希特勒腦子裡深深紮根,逐漸成為了其病態思想的根基之一。在日後破壞魏瑪共和國的奪權之路上,希特勒充分利用了這個說法,極大蠱惑了民心。

在希特勒看來,德國軍隊在戰場上並沒有失敗,反而是德意志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恥辱,使德國一蹶不振。從此,希特勒對戰勝國心懷仇並堅持認為戰爭之所以潰敗,是因為在德軍發動最後總進攻時,猶太人在國內大搞罷工,從而在心理上振奮了協約國,使其取得了勝利。猶太人是德國失敗和接受恥辱條約的歷史罪人。事實上,這也只是希特勒仇視無產階級革命的反動邏輯,也是他日後煽動群眾乃至開展納粹運動的反動理論的來源。為了完成所謂的復仇,為了建立大一統的德意志帝國,希特勒決定投身政治,成為其反人類、反革命的起點。

希特勒政治地位的提高

希特勒想在德國謀求政治地位,但他既無一技之長,政治方面也沒有強硬後台,還沒有正當職業,可希特勒依舊認為他是為政治而生,此生要堅持從事政治。1918年11月,希特勒被派到十六團的預備營報到,營部位於巴伐利亞首府的慕尼黑。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到慕尼黑後又投靠了第二兵團調查委員會,為其提供革命左派的情報,同時調查以顛覆為目的的政治活動,向工人組織滲透。希特勒之所以投靠成功,是因為他在戰時有過立功記錄。

後來,希特勒又被派到當地的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新聞局工作。此時的希特勒從未像現在這樣對他所投奔的國家的命運如此關切,他在搜集情報過程中,發現猶太人在慕尼黑幾乎處處掌權,甚至壟斷了德國的經濟命脈,這一切使希特勒壓抑在心頭的仇恨重新活躍起來。

在就職前,當時的柏林政府要求軍隊對被遣返的戰俘和即將復員的官兵進行國民教育。希特勒由於表現積極,被派去參加了開設在慕尼黑大學的兩期培訓班。這是希特勒第一次在大學的課堂上接受系統的教育,只是內容與國民教育無關,而是充分貫徹了軍方的意圖,宣傳昔日帝國內外政策的偉大、猶太人的背叛與東方布爾什維克的威脅等。

確切的說,希特勒所謂的「理智的反猶主義」,是把猶太人當作萬惡之源,當作危害民族生存的病毒,把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都當成猶太人為達到其經濟和政治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因此,要反對猶太人,就必須要反對社會主義和民主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反對執政的社會民主黨和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民主制。

希特勒的這套從種族主義出發,反對社會主義和民主制的謬論充分受到了上級軍官的肯定,不久便被提拔至慕尼黑的一個團里當教官。他的主要任務是同「危險思想」,即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作鬥爭。對希特勒來說,這是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轉機,因為可以有很多的機會來檢驗和鍛鍊其演講本領,這也是成為政治家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之一。因為得到了大庭廣眾下說話的機會,他也證實了自己的演講才華。這段經歷也讓他練就了一種號召力,為日後在電台上用聲音來蠱惑千百萬聽眾創造了可能。

納粹黨的前身一一德國工人黨

1919年9月,希特勒受命去打探一個小型政治團體的會議。該團體名叫德國工人黨,常年活動於慕尼黑。德國工人黨的創始人是一個名叫德萊克斯勒的鎖匠,曾在慕尼黑鐵路工廠工作過,失業後以在舞場彈琴為生。他同希特勒一樣,雖沒有受過系統教育,但愛獨立思考,在困境中仍對政治抱有極大的興趣。

1918年初,德國成立了一個「工人委員會」,委員會成立不久,德萊克斯勒便拉了40個人當會員成立了地方支會,同自由工會中的馬克思主義作鬥爭。他主張在不改變現存社會制度的情況下,將工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合為一體,甚至慫恿資產者和勞動者聯合起來。由於一戰結束,德國爆發了革命,所以這個「工人委員會」無法發揮其真正作用。

因此,1919年1月,德萊克斯勒將自己組織的支會同一個叫「政治工人集團」的團體合併,後者的組織者名叫卡爾•哈勒。新組織名叫「德國工人黨」,成員不到一百人,選舉了卡爾•哈勒為第一任主席,德萊克斯勒等六人組成政治委員會,希特勒受命參加的會議就是由他們組織的。此時的德萊克斯勒早已背叛了工人階級,「德國工人黨」只不過是假有一層工人階級色彩而已,它對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耿耿於懷,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的思想。這個規模很小、在成立之初默默無聞的小黨,便是日後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德國納粹黨的前身。

希特勒與德國工人黨的關係

受命參加會議的希特勒,並沒有覺得這個組織有任何出彩之處,畢竟基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任何人都對現狀不滿,都覺得有必要組織一個新黨。可不管哪個組織,都無外乎是突然冒出又很快銷聲匿跡。因為奉命參加,所以希特勒只得從開始一直坐到散會。會議期間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插曲,一個自稱教授的參會人員上台發表自由言論,表示巴伐利亞應該和普魯士撇清關係,與奧地利合併為南德意志。這種說法在當時的維也納也為很多人接受。可希特勒對此持反對態度,他憑著自己之前演講討論時的理論和口才,對這種主張進行了痛斥和反駁。教授毫無反駁之力,只得在眾目睽睽之下離開了會場。

希特勒的發言及其縝密的邏輯同樣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人便是民族社會主義的奠基人一一安東•德萊克斯勒。德萊克斯勒向希特勒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後硬塞給了他一本幾十頁厚的小冊子,並囑咐他一定要通讀一遍,但希特勒並不知道眼前的這個其貌不揚的人到底是何用意。希特勒在參會後的第二天漫不經心的翻開了德萊克斯勒的小冊子,小冊子的書名叫《我的政治覺悟》。還沒翻幾頁,書中的內容便深深吸引了他:「民族社會主義」、「新的社會秩序」等字眼讓他眼前一亮。這些正是希特勒過去幾年一直所要確立的思想。事實上,德萊克斯勒想在「德國工人黨」成員內部所宣傳的也是這些思想。他幻想著讓工人擺脫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領導,讓工人主動接受「德國工人黨」的統治。

上級的一群高級軍官和資本家經過討論後得出了結論,即重建德國軍事力量,只有靠工人的支持才能實現,可以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德國工人黨」作為一個新的開端。按照德國當時的規定,現役軍人是不准參加政治活動的。

但希特勒給上級組織寫了說明函,稱這個黨具有強烈的反猶太反共思想,與軍方思想比較接近。因此上級組織同意了希特勒的請求,允許其參加這個黨派並協助它建設與發展。此外還答應每周給希特勒二十金馬克作為活動經費,並派了幾位隨軍記者和下士等加入該黨,組成了「前線戰士支部」。與其說是上級組織命令希特勒加入該黨,不如說是正中希特勒的下懷。因為他本人的主觀意願更為強烈。自打這之後,他便開始利用這個黨無惡不作,給德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希特勒推動納粹黨的成立與發展

1.對德國工人黨的改造

希特勒自進入「德國工人黨」後,便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按著自己的意志對其進行改造。他在黨內當上了委員會的第七名委員,專門負責宣傳鼓動工作。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這個還處於辯論性質的倶樂部變為一個政治機構。當時這個小黨不僅人數少,而且沒有經費。為了使這個小黨活躍起來,擺脫當時的困境,希特勒採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宣傳鼓動,硬是讓這個沉悶無聞的團體面向公眾。他勸說委員會委員們,定期去舉辦一些聲勢浩大的群眾會議,以此來製造輿論,吸引民眾入黨。

此外,希特勒還利用部隊里的打字機,親手製作了幾十封會邀請帖。首次會議當天,七名委員在門口等候預計前來赴會的群眾,可當主席最後宣布開始會議時,參會的還只是他們七名委員。希特勒並沒有就此死心,他不顧失敗的種種不堪,繼續發放請帖並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開會的通知。之後的集會現場確實開始出現了變化,陸續有幾十個受邀者來參會。

1919年10月16日,德國工人黨再次召開群眾大會。這次與會人數再次創造了新高,達到了百餘人。作為主講人,希特勒在台上大動感情,誇誇其談,原定二十分鐘的發言,希特勒硬是用了半小時。在他演講失控之時,台下的聽眾也亢奮不已,甚至當場捐贈三百馬克。這副場景是希特勒所沒有預料到的,他再次肯定了自己,覺得自己有當眾演講的能力。這次群眾集會不單單給了希特勒拋頭露面的機會,對「德國工人黨」來說也是一次製造輿論的時機。因為他們開始有資金去刊登更多的廣告和印刷標語口號了,聽眾逐漸增多,黨的隊伍也在日益擴大。

2.擴大黨的社會影響力

1919年末,希特勒和德萊克斯勒草擬完成了德國工人黨的綱領,包含了二十五點內容。希特勒要求在群眾大會上將其予以公布。顯然,這個要求對委員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哈勒表示抗議。他們不僅反對綱領中的條款,而且十分牴觸民眾集會。德萊克斯勒一開始也猶豫不決,但希特勒根據自己之前的經歷向德萊克斯勒生動說明了宣傳工作的重要性,且強調自己充滿信心,所以最終還是博得了其支持,反對派的意見被直接否決了。因此,希特勒便大張旗鼓地開始組織這個無名小黨做夢都不敢想過的最大規模的集會。

當天的大會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秩序混亂,但希特勒早已習慣了這類場面,而他似乎還從中汲取了力量。希特勒嚴厲譴責了當局正在數以噸記的印刷紙幣,指責社會民主黨人只會迫害小市民。當他把攻擊的矛頭指向東方猶太人時,掌聲再次堙沒各種吵雜聲,很多人在叫囂著打倒猶太人。最後,希特勒趁著人群情緒高漲之時,將德國工人黨的二十五點綱領作了闡述並讓他們逐一判斷。二十五點綱領主要抓住了民眾所關心的大眾權利、民族振興等問題,比如將猶太人視為外國人,剝奪其公開開辦辦公室的權利,不允許其擔任公職甚至不能享有公民的權利等。大部分聽眾都高喊同意,雖也有譏笑聲,但均被維持秩序的軍內支持者打壓。

可事實上,阿道夫•希特勒所宣布的《二十五點綱領》帶有極大的欺騙性。當時的底層階級生活上入不敷出,舉步維艱,所以很容易將其他政黨的宣傳作為自己救命稻草。希特勒趁機煽動了工人、下層中產階級和農民,投合了這類階級的情緒,綱領成了希特勒陰謀奪權的重要武器。希特勒上台後,將《二十五點綱領》中的兩點予以了兌現,即不承認凡爾賽和約、堅決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因為在魏瑪共和國政體下,各邦都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如果想要進行獨裁統治,那麼希特勒必須設法成立一個權力機構,以便儘快收回各聯邦的半自治權。

希特勒開始留意更多的方法來鼓動人心。他認為群眾所需要的不僅是一些主張,而且也需要些符號和標誌,那樣才能喚起人們的熱情,加深民眾的感知。此外,希特勒分析了德國人的心理,他認為人們普遍崇拜強者,所以需要製造一些振奮人心的大場面,甚至暴力和恐怖,來換取追隨者並且使他們獲得有壓倒弱者的成就感。早年在奧地利流浪時,希特勒還曾鄙視對政敵使用恐嚇手段的社會民主黨,而此刻的希特勒為了自己的野心,也開始加以效仿,妄圖製造社會壓力。

此後,為了納粹黨集會的正常開展,秩序希特勒又籠絡了一夥無所事事的退伍士兵,成立所謂的糾察隊。後來,他們違背了初衷,去干擾別的黨派的事務。雖然希特勒想做藝術家的夢就此破滅了,但他卻將自己打造成為了一個反動的宣傳大師。

除了給政黨改名,希特勒還發現,納粹黨缺少一個能夠表達這個新組織、打動群眾心靈的徽號和旗幟。他認為群眾必須要有一面明顯的旗幟來隨之前進,為之奮鬥。希特勒喜歡紅白黑這三種顏色,因為在他眼裡這三種顏色最協調,而且是他曾經為之戰鬥的德國軍旗的顏色。在多方考慮和多種方案的試樣後,希特勒想出了這樣一面旗幟:紅底白圓心,中間嵌上黑「S」字。帶鉤十字的「S」字雖然是襲用古代的,但日後卻成了納粹黨對外進行威懾的符號,最後也間接成為納粹德國恐怖的標記。納粹黨從那一刻起有了屬於自己的特殊符號且有別於沒一個政黨。這個特殊十字鉤好像有強大的吸引力,將遊蕩在德國混亂社會中的下層階級人士聚攏在納粹的旗幟下。

3.黨內陰謀奪權

隨著時間的流逝,希特勒在黨內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開始有了獨斷專裁的傾向。黨內部分委員對希特勒的怨氣越來越大。1921年,委員會委員們聯合希特勒的敵對黨結成聯盟,以此來削弱希特勒在黨內的影響力。但希特勒很快發現了黨內成員的密謀,感受到了他們的不友好,發覺自己的地位開始出現鬆動。於是,狡猾的希特勒用退黨來要挾這些委員會的成員們。

而這種局面一旦發生,是納粹黨所不能接受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希特勒在黨內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僅是黨對外的鼓吹手,對內還是德國工人黨的吸金能手。由於她他善於經營關係,黨內的大多數運轉資金,包括軍隊方面的,都指望希特勒來募集。如果他退黨,勢必會影響這個新生黨的未來。至此,委員會的成員們都妥協了,沒有人再敢反對希特勒,不讓希特勒辭職。

而希特勒在自己的地位鞏固後,又迫使其他領袖全面讓步,由他來擔任黨內的唯一領袖並享有更大的獨裁權力,取消委員會,停止同其他團體政黨聯盟,譬如施特萊徹的「德國社會黨」。這些要求徹底激怒了委員會的成員。作為黨的創始人,德萊克斯勒這時候也站了出來。他號召委員們,將希特勒在黨內的所作所為通通記錄在了冊子上,同時散發給黨內成員。他們譴責希特勒將黨帶上歧途,反對他用卑劣的方式蒙蔽黨內成員以及外界民眾。委員們還抨擊希特勒將德國工人黨作為政治過渡,來實現其個人野心。

可希特勒根本不屑於他們的手段,他馬上控告小冊子的起草人對他進行詆毀。他又一次威脅黨委會,使委員們不得不再次同意接受希特勒提出的和解條件。至此,黨章被希特勒成功修改,委員會也被取消,希特勒成了一黨獨大。但心機頗深的他又一次改變了主意,他以個人名義召集特別黨員大會,想通過選舉的方式讓自己名正言順的上台,不讓別人留下話柄。結果不出其所料,希特勒高票當選為納粹黨第一主席。自此希特勒成為了納粹黨領袖,並確立了「領袖原則」,即黨的領袖和各級領導以後不再由黨員群眾選舉產生,而是直接任命的方式。希特勒對整個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原則開始作為納粹黨的黨紀,「元首」開始在德國舞台上出現,而納粹黨的前創始人德萊克斯勒不久便音訊全無。

希特勒當上「元首」後便著手開始改組納粹黨。之前那個在酒館設立的臨時辦公場所在希特勒看來己經無法容忍,他在附近重新又找了個寬敞明亮的酒店房間作為新的辦公室。在希特勒的多方運作下,黨內再也不缺運轉資金了。1920年12月,資金充裕的納粹黨收購了當地一家經營困難的報刊一一觀察家報。這是一家反猶意識強烈的報刊,每周兩刊。三年後,納粹黨將這個報刊改名為人民觀察家報,出版時間變為每日一次。這份報刊為納粹黨爭取到了很多輿論宣傳的機會,為其在全國造勢、發動納粹運動提供了便利。而對於納粹黨來說,其擁有了一個黨派在形式上的所有特徵。

正如之前希特勒造勢時一樣,集會也就成了納粹黨的一大特色。在聽眾眼裡,希特勒像一個初升的明星,被其巧舌如簧的口才所傾倒。其他政黨開會時,一般都只是黨員參加,而希特勒認為納粹黨集會是群眾運動。希特勒為了吸引聽眾,開始時會講得很慢,而且不時停頓,之後隨著聽眾感受程度的加深而逐漸加快語速。

當他說到某個高潮時,聲音會突然變成一種吼叫,而此時全場的聽眾也會變得十分情緒化,和希特勒打成一片。為了使聽眾聽懂他的意思,同他共鳴,希特勒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他所講的內容,甚至不惜編造謊言,直到聽眾明白為止。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社會的動盪、危機的嚴重程度要遠遠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群眾對現實極為不滿。在這種背景下,希特勒的演說對德國民眾的影響更具有煽動性。

在各種誘惑、欺騙的手段下,德國人民被嚴重洗腦。僅1920年,納粹黨員人數便接近3000人。納粹黨在羅森海姆、蘭茨胡特、法蘭克福、巴登以及普福爾海姆等地均成立了支部,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裡,要想將納粹黨建設成一個法西斯黨,只能不擇手段的同其他黨派進行激烈的競爭。另外,當時的柏林全國政府也搖搖欲墜。針對國內出現的這些右翼勢力,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來打擊這些組織。但這些實施被措施時已經太遲了。希特勒的影響力已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散。他不僅是納粹黨內,也是當地公認的領袖。他們非但不理會柏林政府的規定,反而商討了一個進軍柏林顛覆共和國的陰謀計劃。納粹黨的影響就這樣逐漸從慕尼黑擴大到整個巴伐利亞,成為巴伐利亞引人注目的一支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