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帝國最大的慘敗

老威觀史 發佈 2020-01-22T05:37:17+00:00

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的稱號,意為「神聖的」意思。他在公元前31年擊敗了安東尼這個最大的政敵之後,通過高超的政治手段,逐步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獨裁統治者,並為羅馬維持了多年的和平。當然,和平久了自然就會想建立一些武功。

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的稱號,意為「神聖的」意思。他在公元前31年擊敗了安東尼這個最大的政敵之後,通過高超的政治手段,逐步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獨裁統治者,並為羅馬維持了多年的和平。

當然,和平久了自然就會想建立一些武功。此時整個羅馬帝國來說,東方戰線已經穩定,帝國維持與東方強國帕提亞帝國締結了合約,實現了長久和平,但北面的日耳曼民族卻一直是帝國的重大邊患。早在凱撒征戰高盧時期,羅馬人就曾經與日耳曼人交過手。只不過凱撒進攻日耳曼地區的目的是為了征服高盧,而不是征服日耳曼,進攻日耳曼人的目的在於斷絕日耳曼與高盧的聯繫,維持羅馬在高盧地區的霸權。

凱撒在《高盧戰記》中曾經提到,日耳曼人身材高大魁梧,作戰勇猛,更為要命的是日耳曼人一旦打不過了就會逃到森林,讓你找不到。

《高盧戰記》是當時的暢銷書,作為皇帝以及凱撒繼承人的奧古斯都肯定看過,作為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軍的總指揮瓦魯斯也肯定看過,確定的是他們肯定沒看懂。

其實作為凱撒這樣一位軍事大家來說(後來無論是奧古斯都時期還是提比略時期,沒有人的軍事能力能夠超過凱撒),在他看來日耳曼人最危險的地方不是他們的英勇善戰,也不是他們人數眾多,而是在於他們善於在森林中隱藏自己。羅馬軍團在集中起來組成隊形的時候戰鬥力是異常驚人的,當時任何軍隊都無法與羅馬軍團正面抗衡。但是羅馬軍團一旦分散,則與任何軍隊相差無幾,甚至在高大的日耳曼人面前會任其宰割。

凱撒的《高盧戰記》表面上記載了當時日耳曼人的風俗及作戰習慣,實際上隱含了一個意思,就是他認為征服日耳曼人是不可行的。因為當日耳曼人戰敗後,會躲到廣袤的森林之中,而要消滅他們,除非展開「地毯式」進攻,這就意味著整齊劃一的羅馬軍團要分成若干小部隊多處攻擊。這種行為對於羅馬軍團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很容易被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各個擊破。

此外,善於洞察人心的凱撒也看出了日耳曼人身上的那股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和高盧人是有著顯著差別的,即便能夠用武力占領日耳曼地區,日耳曼人也會不斷地反抗羅馬人,將羅馬人拖入長期連續不斷的苦戰之中,時間長了,羅馬人必然會吃不消。

奧古斯都的戰略意圖

奧古斯都時期是羅馬帝國的一個鼎盛時期,當時的羅馬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在經過了20多年的和平發展後,奧古斯都將帝國的戰略聚焦到了日耳曼地區,他希望能夠實現凱撒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的目標,征服日耳曼。就如凱撒當年征服高盧一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筆的一頁。

奧古斯都時期,羅馬將軍隊主要集中在了萊茵河-多瑙河沿岸以對付日耳曼人。在公元12年以前,這裡的羅馬軍隊主要任務是防守沿岸地區,而在公元12年之後,羅馬軍隊便由守轉攻了。為了征服日耳曼人,奧古斯都的想法是先將戰線從萊茵河畔推進到易北河畔,如此一來羅馬軍隊的防區就減少了500公里,對日耳曼人也將形成絕對的戰略優勢。

軍事行動一開始非常順利,也一度打到了易北河,完成了羅馬人的戰略目標,但是正如凱撒所真正擔心的,日耳曼人不會輕易屈服,他們會躲進森林裡面與羅馬軍隊繼續抗衡。

可惜奧古斯都在政治上雖然是個天才,但在軍事上他卻並不擅長,發動日耳曼戰爭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雖然在日耳曼戰場上有提比略、日爾曼尼庫斯這樣的名將,羅馬也始終沒有完成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服。

阿爾米紐斯的成長

阿爾米紐斯出生於公元前18年或17年,是切魯西人首領吉米羅斯的兒子。作為羅馬人眼中「蠻族」首領的兒子,阿爾米紐斯自然有著特殊的作用。羅馬人在征服一個地方的時候,會與當地願意歸順的部族簽訂和約,而和約的條款之一就是將部族首領兒子在內的部族高層人員的子女送到羅馬人那裡當人質,也只有送上了人質之後,羅馬人才會認為和約生效。

這樣做一是可以制約部族的行動,使部族無法反叛羅馬。一旦部族要反叛羅馬,那麼這些人質便會首先遭殃,部族首領在內的整個高層會因此而投鼠忌器;二是羅馬人會將這些人質送到羅馬,對其進行羅馬式的教育,從小開始培養,長大後這些人質就會變成羅馬人。「蠻族」的上層羅馬化,有利於羅馬人對蠻族的統治。

阿爾米紐斯在10歲的時候就作為切魯西部族的人質被送到了羅馬,接受了羅馬教育而成長,長大後按照慣例出任了羅馬輔助軍團的軍官,成為了一名騎兵隊長。

羅馬當時全國有28個軍團,每個軍團為6000人,由羅馬公民構成的軍隊總共17萬人左右。但是這17萬人並不能有效地防衛整個帝國,繼續增加兵團,帝國財政又會吃不消。為了在不增加帝國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增加軍力,帝國便設置了輔助軍團,其人數與羅馬公民士兵人數相當,是當時羅馬軍事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人員基本由當地「蠻族」組成,薪水非常低,但是最大的福利就在於退休後能獲得羅馬公民權。

公元7年,瓦魯斯成為了日耳曼尼亞的總督,也就是阿爾米紐斯的直屬上司。阿爾米紐斯帶領羅馬輔助騎兵駐紮在了他的家鄉,主要任務是為羅馬軍團探路,為羅馬軍團行軍路線的確定提供參考。

反叛羅馬

羅馬人的人質策略不可謂不高明,通過人質策略,既可以制約部族的行為,通過控制人質來控制一個部族,又可以將部族逐漸羅馬化。其實如阿爾米紐斯這樣接受羅馬教育後反叛羅馬的例子並不多,在大多數情況下,接受羅馬教育後的部族高層會「變成」羅馬人,畢竟羅馬當時的文化遠遠領先於周邊的「蠻族」世界,其文化對於那些蠻族人來說有著極其強大的同化能力。接受羅馬教育的日耳曼人質通常都會變成一位親羅馬的人,甚至會認為自己就是羅馬人,即便是阿爾米紐斯的子女,在被羅馬人俘獲後被送到了羅馬,經過羅馬人的教育也都「變成」了羅馬人。

阿爾米紐斯對羅馬的背叛,應該是他回到家鄉的時候,親眼目睹了羅馬人對日耳曼人的暴行,尤其是對其母族切魯西人的暴行,激發了他的民族情緒,雖然他長期以來深受羅馬式的教育,但是在內心來說,他更認同的是與生俱來的日耳曼血液。

從公元7年開始回到日耳曼戰區充當羅馬軍團輔助部隊的將領到其發動條頓堡森林戰役的公元9年9月,在這兩年左右的時間裡阿爾米紐斯一直在暗中聯絡各部族積蓄力量,準備在羅馬人對他最沒有防備的時候給予對方致命一擊。

對於阿爾米紐斯來說,他作為日耳曼人反抗羅馬人的領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他對羅馬人的了解,尤其是他在羅馬軍中服役,對於羅馬人的作戰特點、作戰習慣及戰術都了如指掌。更多的在於,他是一個非常善於偽裝自己的人,雖然內心對羅馬人恨之入骨,但表面上卻能夠讓羅馬人十分地相信他,尤其是統帥瓦魯斯,更是將他視為左膀右臂。有了在羅馬軍中的這樣一重分身,為他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大敗羅馬軍隊提供了其他任何日耳曼人所沒有的便利。

條頓森林戰役經過

公元9年的春天,瓦魯斯帶領他手下的3個羅馬軍團從萊茵河畔的冬營地出發,執行巡查日耳曼中部地區的作戰任務,這是當時羅馬軍隊的一項常規動作,按照奧古斯都的意圖來說,就是不斷地向日耳曼人宣揚羅馬人的武力,使日耳曼人屈服。阿米爾紐斯作為羅馬軍團的輔助部隊參與了這次巡查,他跟隨瓦魯斯在5月份抵達了易北河附近的夏季營地。

長久以來,在瓦魯斯看來阿爾米紐斯是他的得力助手,偵查、探路等工作他都做的十分出色。整個夏天來說,他不斷地進入瓦魯斯的軍營,向瓦魯斯不斷地匯報自己收集到的情報,是瓦魯斯手下的紅人。實際上如何消滅瓦魯斯所帶領的這支羅馬軍團,阿爾米紐斯早已有了打算。應該是在整個夏季,他秘密地聯絡了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地帶設置好了陷阱,只等瓦魯斯的大軍開到條頓堡森林,那麼他手下的3個羅馬軍團便插翅難飛了。

到了8月份天氣轉涼後,瓦魯斯巡查易北河的任務也宣告完成,整個軍隊便開始拔營返回萊茵河畔的冬營地。按照往常的行軍來說,瓦魯斯應該不會走入條頓堡森林,但是阿爾米紐斯向瓦魯斯傳遞了如果按照往常路線行軍,那麼就會遭到加蒂人等日耳曼地方部族的襲擾。很多時候謊言並不需要有多高明,關鍵在於對方是否相信,阿爾米紐斯在瓦魯斯先前的表現早已使瓦魯斯對他深信不疑,便帶領著大軍走入了阿爾米紐斯預先設置好的陷阱之中了。

9月初,瓦魯斯的部隊抵達了條頓堡森林地帶。羅馬軍行軍序列如下:最前面的是3個騎兵大隊,每個騎兵大隊300人;後面是6個輕步兵大隊,每個大隊500人;之後就是3個羅馬重步兵軍團,每個軍團6000人;在3個軍團的中央是瓦魯斯本人,包括軍團參謀及相關衛隊人員,共約2000人;兵團側翼是由日耳曼、色雷斯和非洲輕騎兵組成的輔助部隊,共3000人左右;隊伍的最後面是隨軍家屬、後勤、廚師、奴隸等人員。全軍人數超過了3萬人,作戰人員2.5萬人左右。

阿爾米紐斯伏擊羅馬軍隊的地點在現今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與下薩克森州的交界處,此處地勢崎嶇,溝壑交錯,在當時來說還是一片森林覆蓋的地方。羅馬軍團在這裡行進的線路,實際上是介于山間的一條狹窄通道,在羅馬軍團的左邊是一條河流,右邊是高低起伏的山丘。在瓦魯斯軍團到來之前,阿爾米紐斯就命令自己的日耳曼同胞在山上修建了兩條長達2英里的防禦柵欄,並儲備了大量的投擲武器,由於日耳曼人的防禦設施是修建在了山上的茂密叢林,所以當羅馬軍隊路過的時候也一直沒發現。當瓦魯斯帶著他的部隊完全進入阿爾米紐斯預先設置的埋伏圈後,從羅馬軍團右側的山上便瞬時飛來了無數的箭矢和長矛,猝不及防的羅馬士兵紛紛倒地。慌亂之中羅馬軍隊也組織了反擊,但是日耳曼人事先建好的防禦柵欄有效地擋住了羅馬軍團的進攻。日耳曼人傾瀉了幾輪火力後,全體從山上沖了下來,混亂的羅馬軍隊失去了抵抗力,拉長的隊伍更是被日耳曼人切成了數段。瓦魯斯見此情形知道繼續打下去只會徒增傷亡,便下令全軍拚死突圍。

在突圍過程中,羅馬人幾乎丟掉了全部的輜重,全體逃到了附近的維恩山上,並修築了防禦工事。不擅攻堅的日耳曼人一時無法突破羅馬人的防禦工事,便暫停了進攻。第二天,羅馬軍隊退到了北部的平原地帶,在這裡交戰則體現了羅馬軍團正面作戰的優勢,日耳曼人也追擊到了這裡,在幾番交手沒有占到便宜後便撤退了。

但是經過一番激戰,羅馬人已喪失了幾乎全部的輜重物資,軍隊中剩下的補給物資已不能支持他們繞道行軍,只能硬著頭皮闖過這片黑森林方能尋得一線生機。就這樣,羅馬人硬著頭皮在黑森林中艱難行軍,一路上羅馬軍隊又遭遇了暴雨,身著沉重裝備的他們又開進了沼澤地,行動變得十分不便。而這些對於日耳曼人來說都不是問題,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總是能找到合適的攻擊點,不斷地突襲羅馬人,一路上到處都是羅馬人的屍體。最後,阿爾米紐斯向羅馬軍團發動了大規模的突襲,經歷了連續三天艱難作戰的羅馬軍隊此時已幾乎沒了抵抗能力,眼見突圍無望,瓦魯斯和大多數軍官選擇了自殺,極少數羅馬軍官向日耳曼人投降 。

最終,羅馬軍隊只有為數不多的數百人存活了下來,他們在第四天全軍崩潰後築起了營寨,才暫時擋住了日耳曼人的進攻。當天夜裡,他們乘著雨夜偷偷逃走,一路上成功地穿過了日耳曼人設置的兩個哨所,到了第三個哨所的時候在一名經驗豐富的百人隊長的命令下,號手吹響了號角,發布雙倍行軍的命令。這一行為讓阿爾米紐斯誤以為羅馬的援軍到了,便放棄了追擊。

抵達這裡的援軍也因號角聲而來,成功地營救出了這批倖存者。

戰役的影響

這一戰可以說是羅馬帝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慘敗,全軍大約3萬人,除了極少數人得以脫逃外,其餘部隊全部被日耳曼人殲滅。沒能逃脫的羅馬人不是被日耳曼人殺死,就是在戰後的活人祭祀中被處死。羅馬軍隊中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三個軍團被全殲,軍團鷹旗也被日耳曼人繳獲。

條頓堡森林慘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奧古斯都痛心疾首,有段時間甚至有人在深夜裡時常聽到奧古斯都痛叫「瓦魯斯,把軍團還給我!」

自此之後,阿爾米紐斯便成為了羅馬公敵,羅馬人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向他復仇。

在奧古斯都死後,提比略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他任命軍事能力卓著的日耳曼尼庫斯為帝國日耳曼戰區總司令。在日耳曼尼庫斯的帶領下,羅馬軍團在公元16年的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中擊敗了阿爾米紐斯,並在與日耳曼人的一系列作戰中成功地奪回了兩面被繳獲的鷹旗,也算是為羅馬人贏回了顏面。

阿爾米紐斯最終也沒能擊敗羅馬帝國,他本人在公元19年被人暗殺。雖然他沒能領導日耳曼人最終戰勝羅馬人,但他的出現也讓提比略和日耳曼尼庫斯清醒地認識到了凱撒曾經的忠告,日耳曼人不可征服。

儘管凱撒在《高盧戰記》里沒有明說這一點,但是作為奮戰在日耳曼戰場一線的提比略和日耳曼尼庫斯都是非常優秀的軍事家,他們在一次次的實戰中也應該體會到了凱撒的意思。

在擊敗阿爾米紐斯後不久,提比略便實行了從日耳曼地區全線撤軍的命令,糾正了奧古斯都時期企圖征服日耳曼人的戰略錯誤,將帝國防線重新拉回了萊茵河-多瑙河,自此之後沒有踏出過一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