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身材里的大秘密——圓明園西洋樓(二)

圓明園遺址公園 發佈 2021-09-20T11:47:57+00:00

從雍正皇帝開始,圓明園既是清朝皇室的生活居住空間,又是帝國政治權力運作的舞台。它和紫禁城都是清帝國的核心。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皇帝都常常在圓明園生活和處理政事,他們駐圓明園的時間超過在紫禁城的時間。作為中式園林里的西洋建築你知道圓明園西洋樓的用途都是什麼嗎?

從雍正皇帝開始,圓明園既是清朝皇室的生活居住空間,又是帝國政治權力運作的舞台。它和紫禁城都是清帝國的核心。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皇帝都常常在圓明園生活和處理政事,他們駐圓明園的時間超過在紫禁城的時間。

作為中式園林里的西洋建築

你知道圓明園西洋樓的用途都是什麼嗎?

儘管這裡不是皇家的日常起居之所

但卻是他們理想的消遣樂園

1 諧奇趣

諧奇趣 復原圖

諧奇趣是西洋樓區域最早建成的歐式園林景觀,曾是專門用來演奏少數民族及西洋音樂的地方,噴泉淋漓,樂聲悠揚,令人如痴如醉,由於意趣盎然,遂被命名為諧奇趣。

諧奇趣遺址 宋會強/攝

2 黃花陣

黃花迷陣 朱生偉/攝

黃花陣是一個追逐嬉戲的場所,每逢中秋之夜,清帝就坐在陣中圓亭當中,命嬪妃及宮女手拿黃色彩綢紮成的蓮花燈守候在四個門外,一聲令下,宮女和妃子們在迷宮中尋徑飛跑,最先到達圓亭者,便可得到賞物,清帝居高臨下四望蓮花燈東遊西奔,引為樂事。

黃花陣正面 銅版畫

3 養雀籠

養雀籠東面 銅版畫

養雀籠用於籠養、展陳孔雀等鳥類,因而得名養雀籠,乾隆常於閒暇時攜后妃們在此觀賞孔雀等各種珍禽異獸。

△養雀籠東面

瑞典人奚倫 1920年攝

4 方外觀

方外觀 復原圖

方外觀是乾隆維族妃子容妃(傳說中香妃的原型)放鬆身心,敬做禮拜的清真寺,室內安放著兩塊伊斯蘭教的碑文,其上分別雕刻「奧斯曼愛真主,真主愛奧斯曼」,「阿里愛真主,真主愛阿里」。

方外觀遺址 劉繼文/攝

5 海晏堂

海晏堂 復原圖

「海晏」 一詞取意「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比喻天下太平。海晏堂由正樓和後工字蓄水樓組成,是西洋樓中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此建築群的精華——十二生肖銅像以水報時,聞名世界。

海晏堂遺址 任翾/攝

6 大水法與遠瀛觀

大水法與遠瀛觀 復原圖

遠瀛觀為高台西洋鐘樓式大殿,是各種西洋物品的陳列、展示大廳,皇室成員可在此觀賞域外奇珍。南面則是大水法,是以石龕式建築為背景的一處噴泉群,橢圓形菊花式噴水池內有"獵狗逐鹿"噴泉。

大水法與遠瀛觀遺址 胡時芳/攝

7 觀水法

觀水法 復原圖

西洋樓的噴泉景觀設計巧妙,其中的音樂噴泉、水力鍾噴泉、獵狗逐鹿噴泉都讓人流連忘返,清帝甚至設置了專門用於觀賞噴泉的坐南朝北的獨特寶座——觀水法。觀水法位於大水法的正南方,在這裡觀賞噴泉,也因此成為清帝禮遇外藩王公和外國使臣的慣常之舉,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七月英使馬嘎爾尼,乾隆六十年正月荷蘭使臣德勝,都先後在西洋樓「瞻仰」過水法。

觀水法遺址 胡利明/攝

8 線法山

線法山正面 銅版畫

線法山俗稱「轉馬台」,據說因乾隆常騎馬登山而得名。山上建有一座西式亭,在此向西可俯視壯麗的歐式樓閣和噴泉景觀,向東可遠眺線法牆西方風格的街市民居風光。

線法山遺址

9 方河

湖東線法畫 銅版畫

西洋樓景區東部有一矩形河池,俗稱方河。所謂線法牆就是在方河東岸修築七道左右對稱的八字狀斷牆。各斷牆之間前後距離漸次增大。牆面懸掛西方景物油畫,從方河西岸的線法山上東眺,形成透視深遠的風光。其上也可隨時更換或重新繪上各種圖案和風景。隔岸望去,儼然是一個由布景搭成的舞台。由於方河拉開了線法山與線法牆之間的距離,這樣就可以使人們在最相宜的距離來欣賞景致,生發亦真亦幻的感覺。乾隆時,線法牆上還曾繪製、懸掛過新疆阿克蘇一帶的風光,以慰容妃(香妃)的思鄉之情。

方河遺址

很多人認為西洋樓就是圓明園的中心

其實這是對真實歷史的誤解

為什麼說西洋樓是被誤解的「圓明園形象」?

1860年圓明園罹劫後,為數眾多的中式園林建築幾乎蕩然無存,而西洋樓建築因是磚石結構為主體,相對耐於保留,遂成為整個圓明園建築遺蹟殘存較多的地方。

△正大光明宮廷區與九洲景區

真正意義上圓明園的中心

△圓明園遺址碑

位於正大光明景區

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期的數十年間,有一些在中國的西方人到西洋樓所在區域遊覽,並隨之拍攝了不少照片,留下了珍貴影像資料,為研究西洋樓乃至圓明園遺址的演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據,使得西洋樓景觀形象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其中比較著名的拍攝者有德國人奧爾末、法國人亞樂園、美國人甘博等。

△諧奇趣全景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黃花陣花園門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方外觀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海晏堂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大水法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遠瀛觀南門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觀水法

德國人奧爾末 1873年攝

西洋樓遺址的整修工作自1976年陸續展開,經多年清整,其現狀已基本能反映出盛時的輪廓,形成了較為鮮明的今昔對比。曾散失園外的觀水法石雕屏芯及漢白玉石塔,諧奇趣菊花式噴水池均已在原址復位。萬花陣陣牆及中心歐式石亭得以復建。海晏堂大型貝殼式浪花石雕及蓄水樓海墁高台、方外觀的石雕方柱、遠瀛觀和大水法的雕花殘柱及造型奇特的石龕,仍巍然屹立於原址,人們可從中想像西洋樓昔日的壯觀景象。而如今,海晏堂水力鍾噴泉的十二生肖獸首,也幾乎成為圓明園,甚至中國流失文物的象徵。

歷史為證 警鐘長鳴 陳沖/攝

圓夢之基 劉夢星/攝

西洋樓無形中反倒成為多數人心目中的圓明園形象,而事實上這是對真實歷史的一種典型誤解。西洋樓遺址是圓明滄桑的有力見證,同時也是獨具特色的教育、反思場所,相信會一直給世人留下一聲嘆息和無盡的思索。

[來源]

北京圓明園研究會

[作者]

張 超

[編輯]

趙 磊

#REMINDER#

溫馨提示

疫情期間請您入園配合測溫驗碼,科學佩戴口罩。園中遊覽請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入室進殿、乘坐電瓶車、腳踏車、交通船、福海自駕船以及在園內活動小於1米近距離接觸、處於人員密集、封閉場所時須佩戴口罩。遇限流參觀時,請有序排隊,配合工作人員管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