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丨湘潭農業農村部門:蓮(稻)漁綜合種養助農增收

湘潭在線 發佈 2020-05-07T14:46:38+00:00

湘潭在線5月7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 通訊員 粟澤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魚蝦戲蓮間。5月5日,湘潭縣花石鎮和平村農民周宗輝看著蓮田裡成群結隊游弋的蝦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周宗輝家世代以種蓮為生。

湘潭在線5月7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 通訊員 粟澤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魚蝦戲蓮間。5月5日,湘潭縣花石鎮和平村農民周宗輝看著蓮田裡成群結隊游弋的蝦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周宗輝家世代以種蓮為生。記憶里,種蓮藕、摘蓮蓬、剝蓮子是他青少年時代的主要任務,但那時種植規模小、效益低。2018年,藉助產業興農的政策東風,周宗輝在家附近的種植結構調整區流轉了300多畝耕地,採取「蓮+蝦」綜合種養方式經營。他算了一筆帳,過去單純種湘蓮,不計一家人的勞動力成本,每畝凈收入600元-800元;現在搞蓮、蝦綜合種養,蓮子的收入沒有減少,每畝還能出產小龍蝦1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小龍蝦30元的均價計算,畝均增收3000元。蓮、蝦銷售收入除去各項成本開支,畝均純收入超過了2000元。不過,這幾年有個問題令他煩惱不已,就是日漸增多的白鷺捕食小龍蝦,想了很多辦法驅趕,效果不甚理想。最近,他參加市、縣農業部門組織的種養技術培訓時提到了這個問題,有關專業人士到現場查看後,指導他設置專用驅鳥線。這招還真管用,現在白鷺基本不敢來犯了。

湘鄉市東郊鄉的田學文是個資深種糧大戶,流轉土地2000多畝種植水稻,除去各項成本開支,每畝每年純利只有400元左右。2017年,他聽朋友介紹發展綜合種養效益更好,便試著改造了100多畝稻田進行稻、蝦綜合種養。第一年每畝產蝦不到50公斤,沒掙到什麼錢,近兩年產量有所上升,但依然效益不理想。關鍵問題就是技術不過關,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今年,他參加湘潭市、湘鄉市農業部門的培訓,專技人員還上門「把脈開方」,指出癥結所在;並送來了技術資料,傳遞了市場信息,他的困惑都迎刃而解。因此,他在種植結構調整區又改造了300餘畝蓮田和稻田,準備採取稻蝦共生、蓮魚共生兩種模式經營。不出意外的話,預計畝均增收1500元以上 。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並不是蓮(稻)漁綜合種養輕易就能成功。部分農戶本想通過蓮(稻)漁綜合種養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卻缺乏系統性、細節性理論與技術,僅憑自己的想像和「剽學」打理生產基地,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不足。

針對這一現象,今年市農業農村部門以「穩糧增效」為前提,重點在種植結構調整區、低洼冷浸耕地區發展 「兩高兩優」(高產高效、優品優質) 綜合種養產業,組建了20餘人的專家技術團隊,編印了《蓮(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南》,主推8種綜合種養模式。從3月開始,全市共組織技術培訓5場,培訓種養戶400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00餘份,實地為種養殖戶解決具體問題100多個。計劃全市發展綜合種養面積10萬畝,其中稻漁綜合種養面積5萬畝、蓮漁綜合種養面積5萬畝,並將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培育蓮(稻)漁公用品牌,提高蓮(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水平,提升經濟、生態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