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醒世恆言」張幼儀的人生,從來都是自己成全自己

文史哲司 發佈 2019-12-29T06:25:12+00:00

西漢才女班婕妤曾在晚年時作《怨歌行》,以寥寥數語,寫了一則「秋扇見捐」的故事:「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絕。

西漢才女班婕妤曾在晚年時作《怨歌行》,以寥寥數語,寫了一則「秋扇見捐」的故事:「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qiè中,恩情中道絕。」

兩千多年後,一個叫張幼儀的女子,也藉此典故,為她的感情經歷下過這樣的斷論:我不過是一把扇子,炎熱堪用,秋天見棄!

她的「前生」,被冠以「徐志摩妻子」的名號,卻低入塵埃,湮沒無聞;

她的「今世」,卻在與這個著名詩人離婚後,徐徐展開了一幅大寫意的水墨長卷。

張幼儀,人們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永遠會貼上一個標籤——徐志摩的「棄婦」。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痴心和執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

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徐志摩對她的漠視,源於對封建禮教的厭惡,張幼儀深受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影響,個性沉默堅毅,舉止端莊,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打理財務都甚為得力。

但是這些優點,在張揚獨立自我的詩人眼裡就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可誰能想到,前半生走過重男輕女的家庭,經歷過不幸的婚姻的張幼儀,卻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總經理和女子商業銀行總裁。

天上不會掉下幸福與機遇,正如張幼儀所說:「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你最愛的人,傷你最深;能傷你最深的,才是你最愛的人。二者何為正解?

也許,愛與傷害,從來都是相伴而生。

張幼儀1900年出生於江蘇寶山縣(現屬上海)的名門世家,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二哥張嘉森(字君勱)是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民社黨創立者,四哥張嘉璈(字公權)是中國銀行總裁。

但名門望族只贈予了她一個令人攀附的高枝,卻未帶給她關於愛情與幸福的蔭蔽。

那時一向循規蹈矩的她,聽從四哥張嘉璈的選擇和安排,十三歲訂婚,十五歲嫁給才子徐志摩。

但風流倜儻的大詩人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就譏其為「鄉下土包子」。而在同時代人的筆下,張幼儀則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

這場婚姻,與其說是玉成「秦晉之好」,不如說是利益結盟。徐家當時已是江南富商,和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對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來說求之不得,遂在其精明地盤算之下,定下了二人的婚約。

張幼儀於是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而徐志摩的反應則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

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很少正眼以瞧。在他看來,她既非蘭心蕙質,也不風情萬種。雖下得廚房,卻上不了廳堂。「賢良淑德」是那個時代女子的「標配」,卻遠不能成為一個恃才傲物的詩人的理想伴侶的高標。

所以,他儘管照常履行基本的婚姻義務,亦不過是遵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而已,以滿足兩位高堂含飴弄孫的願望,就算責任和義務兩清了。

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喜得麟兒並沒有改變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態度,這個浪漫的詩人一直忠實於自己的感受與感情:他不會在不喜歡的人與事上有任何眷戀與盤桓。

所以不久,徐志摩就瀟洒地出國留學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張幼儀二哥的信,在張君勱的要求下,他心不甘情不願地將張幼儀接至身邊。

在兒子已經兩歲的時候,張幼儀被公婆送往歐洲去「監督」徐志摩。

當張幼儀坐船到碼頭時,一眼就認出了徐志摩:「因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當中唯一一個滿臉寫著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張幼儀回憶當時徐志摩來接她的情形:

「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里。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我的萬水千山,不是你要的翹首以盼。

所以,大可不必開口噓寒問暖了,他那個漫不經心瞥來的眼神,已將對她的嫌惡昭然若揭。

那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而對身邊的張幼儀只有諷刺:「你真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張幼儀來到徐志摩身邊沒多久,竟然又懷孕了。

但是徐志摩那時已經瘋狂愛上林徽因,所以還是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還絕情地說:「打掉孩子!」

張幼儀滿震驚不已:「我聽人說,有人因流產而死去。」他說:「還有很多人因火車出事死掉,不照樣有很多人坐火車嗎?」

甚至徐志摩還直接將語言不通、沒有錢財的張幼儀扔在波士頓。

絕望的張幼儀只能向二哥寫信求助,二哥來照顧張幼儀直到待產。

生了孩子後徐志摩趕到張幼儀身邊,沒想到卻是逼著張幼儀簽離婚協議書,因為是:「林徽因馬上要回國了!快點簽!不然來不及了。」

這一次,張幼儀徹底死了心:「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張幼儀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德文,甚至還考上裴斯塔洛齊學院。

她學著去聽歌劇,去看藝術展。

在異國他鄉,她的魅力不僅征服了周圍朋友,還有當初那個諷刺他的徐志摩,他對友人說:「C(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

不料心愛的兒子卻因病夭折。

她決定回國,「現在,我無所畏懼。」

回國不久,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靜安寺路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公司。

張幼儀受邀出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原本只是掛名,卻沒有想到,張幼儀竟然有著出色的商人思維。

她開啟私人訂製,革新服裝面料,款式上中西結合,「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

曾經的「土包子」,如今卻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潮流。

不久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找到張幼儀,希望她出任該銀行的總裁一職。

其實這個女子銀行已經瀕臨倒閉,讓一個外行的女子來拯救一個即將倒閉的銀行,大家都是質疑的。

可沒想到,張幼儀早已低調上任,並且帶團隊一起去向債務人收回了銀行借款。

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張幼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唯唯諾諾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個自信滿滿又能言善辯的女總裁。

很快,女子銀行扭虧為盈,並且創造了金融界的奇蹟——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

1931年,徐志摩乘飛機意外逝世。當時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十分崩潰,拒絕去認領屍體。

張幼儀站出來,讓八弟帶著13歲的長子阿歡去認領遺體,打點好一切後事,舉辦了葬禮,甚至還一直照顧徐家二老至終老。

常常有人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繁榮與衰敗取決於男人。所以我們總也把擇偶條件標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運興衰,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張幼儀從未想到過,此生,竟還有一個人等著自己。

張幼儀遇到溫柔的蘇醫生,不顧封建的三綱五常,這一次,張幼儀勇敢地和蘇醫生走進了婚姻殿堂。

張幼儀和蘇醫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里,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晚年有人問張幼儀愛不愛徐志摩,她答道: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這是張幼儀對愛的理解——責任、扶持。對詩人徐志摩來說,愛是什麼呢?或許是剎那靈魂的交匯吧。

回想張幼儀的一生,走得艱辛,也甘之如飴。她清楚地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不是那一雙小腳,更不是男人,而是自己。

這個世界上,人很少為自己而活,不是為所愛的人,就是為所恨的人。

張幼儀走過這一生,算是明白了,人要為自己而活。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來源於公開資料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