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魔白居易,現實主義詩人,把長恨歌畫成一幅畫,你會看嗎?

阿凱悅讀 發佈 2020-06-03T21:18:34+00:00

說起唐代詩人,大家都會想到李杜二人,一個被稱為詩仙,而另一個被稱為詩聖。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說起唐代詩人,大家都會想到李杜二人,一個被稱為詩仙,而另一個被稱為詩聖。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如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他們的詩歌各有其特點,一個爛漫且狂放,一個豪爽且博愛,但我還是更喜歡另一個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也被人稱之為詩魔。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句子也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長恨歌,全詩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也不知道其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出生於晚唐衰落時期,不像李白杜甫生於盛唐,他前期思想是兼濟天下,後期則是獨善其身。

大唐早已不是一個已經消亡的朝代,是民族精神與自豪感的集體想像,更是整個民族至盛韶華的紀念碑。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對大唐盛世的一首輓歌,是留給盛唐的最後一抹柔情

長恨歌不僅辭藻華麗,讓人讀過之後回味無窮,而且邏輯嚴謹,讀它就像讀一本小說,起承轉合,每一句話都精鍊優美到了極致。長恨歌每一句都是絕唱,但是我不能一一列舉出來,我就挑選詩中最重要 的幾句,讓我們能更好的了解這個故事。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句就直斥唐玄宗荒淫無道,也交代了唐朝衰落的原因,為故事的悲慘結局做了鋪墊,是故事的引子。

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這裡作者筆鋒一轉,用「動」和「破」預示戰爭即將即將到來,事態變得非常嚴重。全詩的節奏和筆調,也由纏綿婉轉,變為緊張和嚴肅,與上文的歡樂情態形成鮮明的對比。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這幾句表現了唐玄宗對楊貴妃刻骨銘心的思念,以及唐玄宗孤獨、寂寞和苦悶的心情。 同時也為下文做了鋪墊。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這一段細緻描寫了臨邛道士被唐玄宗的痴情所感動,決定幫助唐玄宗找到楊玉環的魂魄。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海上的蓬萊仙山找到了楊玉環的魂魄,並向楊玉環講述了唐玄宗對她的思念之情。楊玉環對唐玄宗也不曾忘懷,聽聞唐玄宗對她還念念不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得梨花帶雨。她讓道士幫她捎口信並把鈿盒金釵作為信物托道士帶給唐玄宗,表達她對這份愛情的至死不渝。

故事的結局用虛構的浪漫主義寫法,留給了讀者一個美好的期待,讓我們相信他們以後也許真的能夠再續前緣。

雖然這首詩我讀過很多遍,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看過《長恨歌圖》之後,它那細緻的畫面讓我一打開長卷,似乎就打開了一扇通往大唐的門。我仿佛在亭台樓閣、樂舞宴會、山石雲水、蜀地險山中穿梭,一次次見證歷史、追尋傳奇。

現在我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在《長恨歌圖》中,作者陳尚君還從文學、歷史、藝術方面做了解讀,讓其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芙蓉帳暖」一段中,作者就點出「古代的床榻帳席皆與今日不同,芙蓉帳是多層圍繞,帳內更有許多日常設施,床榻上還可以飲酒品茶」。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一段,畫面出現快馬馱運貨物及在林間休息的場景,作者指出這裡描繪的是杜牧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死後的那一段,作者就分析說:「畫家充分發揮工筆畫多點透視的特點,將山勢之起伏曲折,道途之蜿蜒漫長,以及行進隊伍之綿邈迤邐,詳盡地記錄,且因此襯托明皇在失去貴妃後的失落與寂寞。」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這一段,就表達了唐玄宗對楊貴妃刻骨銘心的思念,以及其孤獨、寂寞和苦悶的心情。

《長恨歌圖》這本畫卷是圖文畫卷中難道一見的佳品,值得仔細研究和珍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