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華語戲劇盛典榜單揭曉

南方日報 發佈 2020-01-13T05:50:48+00:00

第三屆華語戲劇盛典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支持,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星海演藝集團、增城區文化廣電旅遊和體育局主辦,廣東省藝術研究所、1978電影小鎮、廣東省演出有限公司、《廣東藝術》雜誌社承辦,廣東省演出業協會、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協辦。

1月8—9日,第三屆華語戲劇盛典在增城1978電影小鎮舉行。第三屆華語戲劇盛典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支持,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星海演藝集團、增城區文化廣電旅遊和體育局主辦,廣東省藝術研究所、1978電影小鎮、廣東省演出有限公司、《廣東藝術》雜誌社承辦,廣東省演出業協會、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協辦。

9日晚,在1978電影小鎮新落成的演藝中心,在著名作家劉震雲、梁鳳儀,知名演員何政軍、張山等文化界與演藝界知名代表的見證下,新的榜單揭曉。倪大紅憑話劇《安魂曲》中的出色表現斬獲最佳男主角,廣東省話劇院演員於妍摘最佳女主角。最佳年度劇目花落常州市滑稽劇團的《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周可憑藉話劇《枕頭人》獲最佳導演。香港話劇團劇目《結婚》則獲7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舞美及最佳女配角獎。

評獎結果:真實反映當下戲劇創作情況

「華語戲劇盛典被譽為我國首個充分依託行業、植根演出市場的華語戲劇評選活動,自2017年創立以來,盛典立足於市場前沿,堅持為業內外觀眾推選既有市場影響力、號召力又具有專業性、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優秀作品,評獎結果真實反映當下戲劇創作與發展狀況。」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樹說。

在本屆華語戲劇盛典中,9位來自內地和港澳台地區的華語戲劇頂尖教育家、學者、創作者和資深劇場工作者擔任評委,他們從16部入圍作品中遴選出14個獎項。在最終獲獎的10部作品中,既有來自中國港台地區的優秀作品,也有來自中國內地的傑出力作;既有來自國營院團的上佳出品,又有來自民營公司的精良製作;既有對中西名著的出色搬演,也有對原創作品的精彩演繹。獲獎作品分布廣泛、風格各異、題材多樣,一方面反映出華語戲劇均衡發展、多元發展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當下戲劇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

此屆華語戲劇盛典,我省話劇實現了本戲劇獎項零的突破。廣東省話劇院演員於妍拿下最佳女主角,任煒則獲最佳新人獎。於妍在話劇《花好月圓》中飾演西關女人林家寶,該劇以林家寶經營的老字號小店為切入點,講述歷史洪流下一個小家的故事。評審團評價其表演「真切感人、充滿激情,對作品的詮釋準確到位,對人物的把握細緻入微。」此次獲獎,於妍表示「十分激動」。「手上拿著沉甸甸的獎盃,這是對青年演員的鼓勵和鞭策,激勵我今後演好更多作品。」她說。

香港話劇院劇目《結婚》是本屆提名的最大贏家,最終拿下最佳舞美及最佳女配角獎。該劇導演方俊傑表示,內地觀眾能夠理解並欣賞香港的戲劇演出,粵港澳大灣區和華語戲劇盛典為不同地區的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交流平台。

致敬過往,展望未來

第三屆華語戲劇盛典在版塊設置上更加豐富,不僅延續了第二屆開始的「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合作與發展交流會」,還新增「致敬新中國話劇70年」和「中國戲劇青年沙龍」兩個版塊。

「致敬新中國話劇70年」推選出70年來的十部具有代表性的話劇作品,向新中國話劇走過的70年光輝歷程以及創造這些輝煌的一代代話劇人致敬。

「新增『致敬新中國話劇70年』和『中國戲劇青年沙龍』兩個版塊,體現了我們戲劇人『致敬過往,展望未來』的良苦用心。」華語戲劇盛典策劃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介紹,在過去70年里,中國戲劇誕生了很多優秀作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同階段的代表作品呈現出不同特點。這些作品是時代的縮影,不僅能動態地展現新中國戲劇70年的發展歷程,而且對當下創作者有所啟示。

此外,近年來國內湧現諸多「80後」「90後」青年學者和劇評人,他們在創作、研究和評論各個領域嶄露頭角,不僅了解中國戲劇狀況,而且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不僅熱情關注當下的創作與研究,而且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王煒認為,他們關乎中國戲劇的未來,是華語戲劇盛典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群體;「青年戲劇沙龍」可以讓更多人聽到華語戲劇的未來之聲。

「兩個版塊和盛典的評獎,結合在一起,象徵著中國戲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第三屆華語戲劇盛典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深遠意義。」王煒說。

促進內地與港澳的戲劇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語言相通,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戲劇的交流與合作向來十分密切。在本屆「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合作與發展交流會」上,華語地區的專家學者、演藝人士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合作的機遇與挑戰、合作模式、發展的現狀與未來展開深入探討,謀求合作,共同尋找、構建一個聯繫粵港澳大灣區的有效戲劇平台。

前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院長、著名評論家林克歡曾任香港話劇團的藝術顧問多年,他帶來了深刻的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合作基礎和視野,即「戲劇事實上是人與人的會見、人與人的交流以及對社群經驗的傳遞。」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引用學者費孝通訪日時的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我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合作充滿信心」。

香港康文署文化交流方面的高級經理羅家明介紹,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利好政策背景之下,康文署自2018年起一直致力於將更多的香港劇作帶到粵港澳大灣區,並希望將來不單單是劇作,也推動觀眾、藝術家有更多深入的交流。

活躍於內地的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則是一位推動粵港澳戲劇融合的實踐者,他為粵港澳大灣區舞台輸送了大量粵港合作的新創音樂劇,如前不久上演的舞台劇《佛山功夫少年》、音樂劇《富貴逼人》、戲曲音樂劇《冼夫人》等,結合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提出:「未來不應只停留在交流的狀態,應該以作品呈現為主。」

在王煒看來,港澳擁有大量戲劇工作者。港澳戲劇風格鮮明,產業鏈構建也較為完善,是中國集戲劇教育、戲劇創意與製作、戲劇推廣與演出於一體的三大戲劇發生地之一。廣東的大灣區城市群又擁有和北京、上海比肩的戲劇演出市場,恰恰可以彌補香港市場寬度和縱深不足的缺憾。

「對於華語戲劇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華語戲劇盛典正致力於打造一個粵港澳地區戲劇產業交流與合作的平台,並通過加強與全球範圍內著名戲劇節的聯繫與合作,擴大華語戲劇的影響。」王煒期望,平台未來將凝聚更多劇目生產者和劇目管理者的力量,引入更多專家學者的幕後理論推動,將華語戲劇盛典打造成最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華語戲劇評選活動。

撰文:徐子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