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雨露均沾"的阿拉伯人,為何在賈希利葉時代只"信得過"月神?

林伯南 發佈 2020-06-03T02:11:56+00:00

西亞地區所誕生的文明一直以來都十分神秘,文學、音樂、民族、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在這一地區生活的許多民族都留下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傳說和古代神話,而其中又屬阿拉伯人尤甚。

西亞地區所誕生的文明一直以來都十分神秘,文學、音樂、民族、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在這一地區生活的許多民族都留下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傳說和古代神話,而其中又屬阿拉伯人尤甚。我們現在熟知的是阿拉伯人戴頭巾,是忠實的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阿拉伯人有明顯的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傾向大約是在公元七世紀左右。

而在這之前的幾個世紀,一直處於「賈希利葉時代」,這時候阿拉伯人的信仰體現為「神崇拜」,同其他西亞地區的原住民一樣,對神祗的崇拜是當時賈希利葉時代人們主要的精神信仰。

事實上,阿拉伯半島一直存在關於神祗和靈力、神力等相關的傳說,其中尤其是阿拉伯人產生的月神崇拜,到現代阿拉伯人對於新月的追求仍舊十分狂熱,從中也能看出賈希利葉時代阿拉伯人曾經深陷的月神崇拜,下面我們將仔細其背後的原因所在。

一、阿拉伯人的「月」神崇拜的由來:安拉

「賈希利葉」是阿拉伯人從開始有月神崇拜記錄的時代的名稱,用阿拉伯語言來說,其意思為「蒙昧」時代,這一時期不僅是阿拉伯人,西亞地區許多民族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種類的對神祗的崇拜。蒙昧時期的阿拉伯半島處於各個部落並立的狀態中,多神的教派和偶像崇拜成為當時宗教信仰的主流。

而且我們都知道阿拉伯半島的地理位置十分「湊巧」,位於亞歐非三大洲的交匯處,因此這個地方的文化和文明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在眾多神祗中,阿拉伯人的神崇拜尤其狂熱的表現為對「月亮之神」的崇拜。

事實上,阿拉伯人到現在為止信仰的文化,從賈希利葉時代的月神崇拜一直到現在在世界範圍內仍舊廣泛傳播的伊斯蘭教,阿拉伯人的精神信仰一直沒有離開過月亮,因為伊斯蘭教的符號象徵原本就是新月。而賈希利葉時代阿拉伯人的月神崇拜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許多歷史研究資料顯示,「安拉」應該就是月神,但是這並不是本土的宗教神,而是一位異教神祗,月神在西亞地區是以太陽女神為妻子,以諸星為子女。其次從現代的考古結果來看,在中東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半島上到處都能挖出月神廟,「在第一個有文字的文明里,蘇美爾人族人記錄下來的數以千計的泥版中,留下來他們記載著的宗教信仰。」

而蘇美爾人崇拜的是一位有著各種名字的月神,Nanan、Suen、Asimbabbar等,後來直接將月神的名字成為Sin,也就是「辛」,此外,在賈希利葉時代你可以在阿拉伯半島的每一處,封印、石碑、護身符、圓柱、各種生活用品、壁畫、耳環等地方,都可以找到代表宗教信仰的月亮象徵物。

至於安拉作為月神頭銜的來源,起初月神的名字被廣泛的稱為辛,但是寫作「al-ilah」,就是神的意思,後期逐漸演變為Allah,也就是安拉。

二、賈希利葉時代阿拉伯人為何產生月神崇拜

1.阿拉伯人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他們選擇了月亮而不是太陽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歐非大陸的交匯處,而對於大部分亞洲人來說,就以古代中國為例,在對神的崇拜上來說,人們一定選擇太陽而不是月亮,可以說對於月神的崇拜在古代中國基本沒有。

而對於歐洲人來說,希臘諸神的傳說中也屬太陽神最多,此外,風、雷等也占據了大部分傳說和信仰崇拜,這樣一來月神崇拜就不值一提了。而在西亞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半島月神崇拜幾乎占據著統治地位,人類對於天體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歷史學家的研究證明,在沙漠地區,人們對於月亮的崇拜更為明顯。

大概是因為阿拉伯半島沙漠面積占據大半,氣候炎熱又乾燥,阿拉伯人居住在這裡,既沒有可利用的足夠的耕地,更沒有足夠使用的水源,因而他們主要的耕作活動就是遊牧,而遊牧民族的生產活動大都是在晚上進行。

因此,阿拉伯人總不會喜歡每天將土地蒸乾的太陽,烈日炎炎,無法進行生產活動,而當月亮出來時,代表著氣溫開始降下來,人們才能夠開始一天的生產活動。此外,阿拉伯人的曆法也是按照月球的運轉來安排的,就像西方按照太陽的運行開始他們的生產活動一樣,可見他們對月亮的喜愛和崇拜。

他們認為,太陽扼殺了他們生存的阿拉伯半島中為數不多的生靈,而這些生靈都是有靈魂的,他們信奉萬物靈魂不死,而能夠拯救這些靈魂的,是太陽落下時開始升起的月亮。

月亮使得露珠凝結,使得萬物新生,更讓占據了半島一多半的遊牧民族能夠出門在外,重新開始生產活動,而那個時期,遊牧活動和商業活動是維持半島經濟的主要力量,因此可見月亮對於遊牧民族,甚至對於整個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來說,是如此重要,就如同生命之源。

賈希利葉時代,阿拉伯半島存在著諸多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祗,一般都是以自然物和偶像為主,後期阿拉伯人逐漸由信仰多神教慢慢演變為對月神的崇拜。

2.《古蘭經》的諄諄教誨:月亮本身代表的「新生」力量

在阿拉伯人的經典著作《古蘭經》中曾經多次提到月亮,而阿拉伯人的民族文化也是在阿拉伯半島氣候驟變的自然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阿拉伯人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其心性未有不馳思於仁慈的造物、化育的主宰的。」

然而阿拉伯人在這樣殘酷的自然環境下,卻仍舊成為了世界上少有的樂觀民族,他們看開朗豁達,性格豪放,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要歸結於《古蘭經》中的文字對他們的教導。阿拉伯人誠實、勇敢,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早就已經變得堅韌、善戰,遊牧民族更是如此,而他們精神信仰上的力量源泉,均是來自於《古蘭經》中關於月亮的描述。

月亮涼爽、寧靜,月亮的升起和消弭給這座半島帶來了神秘的力量,是能夠讓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切生物重新變得鮮活的力量,代表著新生的力量,阿拉伯人的生存環境就註定說明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早已經打上了大自然的烙印,月亮對遊牧民族來說極其重要,它不僅使得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切生物獲得新生,更給予了這個島上生存的阿拉伯人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

三、古代阿拉伯人月神崇拜的傳承:伊斯蘭教的「新月」象徵

從考古中幾乎遍布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月神廟和各種刻有月神象徵的物品,到如今伊斯蘭教的教條中,第一條就是「安拉至大」,可見阿拉伯人一直以來對於月神的崇拜都十分狂熱,且有增無減,可以說伊斯蘭教本身就是賈希利葉時代月神崇拜的復興。

中東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半島,對於月神的崇拜由來已久,一直發展到現在,如果單純直說對於月亮的狂熱來說,從其有記錄開始,一直到現在始終有跡可循。

阿拉伯人在古代時期的信仰是遵循原始宗教的萬物有靈和萬物不死,而這些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和追求卻始終都是建立在對月亮的熱愛上的,因為在阿拉伯人看來,是月亮給予了他們一切,包括大自然的一切,包括他們所擁有的一切。

於是賈希利葉時期他們建造了數不清的月神廟,在日常生活的所有地方都充滿了月亮的象徵,隨時隨地表達他們對於月神的熱愛和崇拜。甚至在經歷了一段世界對偶像崇拜開始厭惡的時期,月亮仍舊頑強的存活了下來,一直到現在,作為大多數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蘭教的象徵,新月,在阿拉伯人生活的地方「肆虐」著,國旗、教條,甚至曆法都能看出來阿拉伯人對於月神、對於月亮的喜愛一直存在,有增無減。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首先無法否認阿拉伯人的確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樂觀的民族,他們生存的環境惡劣多變,有時候溫和濕潤,有時候乾燥,狂風大作。而太陽對於生活在中東地區阿拉伯半島上的人們來說,就如同惡靈一般,扼殺了他們的生存希望,摧毀了他們的生存空間,而賜予他們新生的,只有月亮,也許阿拉伯人至今仍舊沒有改變對於月亮的喜愛和崇拜,很大程度上還是要歸咎於賈希利葉時代月亮帶給這座島嶼的恩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