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 | 永葆青春的菩薩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4-05T21:03:52+00:00

第420窟則是其中塑像保存狀況最好的洞窟之一,不但塑像一尊未少,而且沒有後代改動的痕跡,除了有一些細節部分缺損和顏色褪變之外,大致保存了原來的面貌,尤其是其中的脅侍菩薩那吹彈可破猶如瓷器富有光澤的肌膚所呈現的視覺衝擊力,讓我們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蹉跎,仿佛世間真的有著一身永葆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敦煌莫高窟在隋代短短的三十八年中保存的石窟多達近百個,彩塑作為石窟中最具立體呈現的對象則多為殘破不全,還有不少也因為經歷了「再塑金身」的過程被後代重修或改妝而失去原貌,保存完整的屈指可數。

第420窟則是其中塑像保存狀況最好的洞窟之一,不但塑像一尊未少,而且沒有後代改動的痕跡,除了有一些細節部分缺損和顏色褪變之外,大致保存了原來的面貌,尤其是其中的脅侍菩薩那吹彈可破猶如瓷器富有光澤的肌膚所呈現的視覺衝擊力,讓我們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蹉跎,仿佛世間真的有著一身永葆青春的菩薩。

菩薩原本是佛教中以慈悲化度眾生的智慧者,與佛教中的佛特有的莊重、威嚴讓我們覺得有一定的空間距離,甚至是一種神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比較起來,菩薩則讓我們會覺得像是我們的親人而格外親近。這是因為菩薩在中國賦予了她一種女性的慈悲和母親的關懷。佛教徒修行到菩薩戒時,已達到很高境界。一種無欲無色的境界。所以,通常敦煌石窟里的菩薩嘴上都畫有鬍鬚,意在表示菩薩非女性,然而在形象塑造上又賦予他們女性的形體,身著女性的服裝這就是過渡期的「男身女相」

這身菩薩表情文靜,面部光潔如玉,眉棱顯露,上半身裸體,頸佩纓絡,臂飾手鐲、臂釧,下穿錦裙,天衣自然環繞於兩臂與身體之間。頭部與頭光相連,脫離壁面而略前傾,頭雖稍大,卻與身軀約成1:5的比例。但已與常人相去不遠,下身稍短但已比隋初略長,體態勻稱。身軀的輪廓和肩部呈現出自然的銜接,胸部寬厚,腰部收束,小腹微向前突,胯部又略寬,雙腳打直併攏,裙擺緊貼肌膚,衣薄貼體,衣紋簡潔,纓絡細緻等特點,顯示了對於表現身體曲線起伏的大膽成功的探索。菩薩的面形,亦是圓中見方,上大下小,額寬而不甚高,臉部正,側面間轉折略帶角度。菩薩向面部五官頗為集中,特別注意輪廓線的處理,眉棱、鼻棱、頤棱轉折突出,線條剛勁,但勻稱的身體,肩寬腰細的巧妙搭配,不僅無過分生硬之感,還給人以建康飽滿朝氣蓬勃的精神。面部光澤如新,經歷了一千四百年的歲月,她臉上的顏色仍無絲毫退色、變色,這在莫高窟所有洞窟中都是罕見的,所以有人稱它為莫高窟「永葆青春的菩薩」確為名至實歸。

另外位於外層龕的兩身菩薩,下身穿錦裙,錦裙上有連珠紋,在連珠紋構成的圓環形中又有狩獵紋圖案,這種狩獵連珠紋圖案具有波斯藝術風格。它的出現,與隋朝經營河西,打通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史書記載,隋煬帝曾親臨張掖,參加二十七國交易會,絲綢是當時主要的商貨。據《隋書·裴矩傳》記載,波斯國曾獻給隋煬帝一件波斯錦袍。隋煬帝命何稠仿造,「稠錦即成,逾所獻者」。由於宮廷的喜好與提倡,波斯錦流行於河西走廊和西域。在高昌古墓中曾出土大量凌錦,其中就有這種圓環連珠紋的波斯錦。菩薩群上的環形連珠紋顏色雖已變為棕黑,但保存得相當完整,甚至可辨識出有環形連珠翼馬紋和環形連珠狩獵紋兩種。環形連珠翼馬紋中,是在環形連珠紋中畫出後肢向後翻騰的有翼天馬;而根據學者研究,這種天馬的樣式與波斯和中亞傳統有密切關係。

至於環形連珠狩獵紋,則是在連珠環中畫一胡服騎士騎在大象上,大象後有猛獸撲來,騎士拿棒回身與獸相鬥,類似圖案常見於波斯薩珊朝四世紀以來的金銀盤上,貴族裝扮的人物騎馬捕獸,有學者稱為「帝王狩獵圖」,雖然這種「帝王狩獵圖」未見以騎象形式表現,但在波斯本有「乘象而戰」的傳統,因此420窟連珠環中出現狩獵紋,應與波斯的「帝王狩獵圖」有關。

這些千年前冰冷的泥塑因為歲月的沉澱而讓我們更覺得有了歷史的溫存,這身歲月流逝容貌未改的菩薩所煥發出的神采奕奕讓我們相信生命如歌,青春永存!

執筆/邊磊

學術顧問/王惠民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