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2005年1月19日,韓國首都正式更名為首爾

愛打球的光頭 發佈 2020-06-04T10:39:56+00:00

從公元前18年百濟國都慰禮城始建,漢城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的地位,此後,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遷都漢陽並改名漢城。此後,漢城一直都是朝鮮的首都。圖為漢城古地圖。

19世紀日本占領時期,將漢城的名字改為京城(Gyeongseong),其地位也由朝鮮中央直隸府降低到了京畿道的一個郡。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後,對京城的市政建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更。韓國一些學者認為,漢城市政廳、朝鮮總督府和朝鮮神宮的平面分別成「大」、「日」、「本」的字樣,破壞了漢城的風水。圖為日治時期的朝鮮總督府。

1945年光復後,漢城從京城改稱為韓語固有詞(朝鮮語拉丁轉寫:Seoul),因為沒有對應的朝鮮漢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李朝時期的漢字名稱「漢城」來稱呼該市。在1946年9月,駐韓美國軍政廳公布法令第106號,將漢城從京畿道分離,改制為特別市,1948年隨著大韓民國成立而定為首都。圖為20世紀初期的漢城。

受朴正熙總統和全斗煥總統任期內開始的韓國經濟振興的影響,尤其是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後,漢城已經發展成為橫跨漢江兩岸、擁有多個副中心和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型世界級城市。圖為朴正熙時代的漢城光化門。

漢城在1981年獲得198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為了準備漢城奧運,漢城市政府建設了一系列的基建,例如漢城地鐵3、4號線及88奧運快速公路,解決當時十分嚴重的塞車問題。籌備多年的漢城奧運在1988年9月17日開幕,經過這一次奧運,韓國的國力加快提升,而漢城亦開始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城市之一。2002年,漢城成為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的城市之一。圖為1988年漢城奧運會閉幕式。

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漢城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改名主要有三大理由:第一,「漢城」在韓國已停止使用,1945年朝鮮半島戰後,已更名為韓語固有詞「首爾」,只有中華文化圈繼續使用原名字「漢城」,這與其現在的實名不符。第二,當今的時代是按國際標準化的時代,首爾的名稱也應按國際標準更改。第三,隨著韓中兩國交流的日益頻繁,漢城的原名稱在使用中引起了「很大混亂」。圖為2018年首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