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北王」到「淮海中心城市」,徐州到底算王者還是青銅?

首席商業評論 發佈 2021-09-20T14:45:54+00:00

徐州自古為四戰之地,地處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兼具江淮、中原文化。對於普通人來說,面對徐州最常見的問題是,它到底算南方還是北方?

徐州自古為四戰之地,地處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兼具江淮、中原文化。對於普通人來說,面對徐州最常見的問題是,它到底算南方還是北方?



從直線距離來看,徐州到省會南京超過300公里,雖同屬江蘇省,顯然很難劃入一個圈子。而到臨近魯南的棗莊僅僅85公里,距離甚至比上海到蘇州都近。徐州的方言屬於中原官話,入冬了會供暖,如果以長江為界,按照傳統的概念,徐州無疑是北方城市。但從明朝到今天,徐州就一直隸屬於江南、江蘇省。這個弔詭的問題,今天似乎已經可以用南北文化交融來做答案,但又有一個新問題卻擺在今天的徐州面前。


徐州整體實力到底在國內排什麼水平?未來是擁抱長三角還是爭當淮海中心城市,未來徐州的城市定位究竟在哪兒?


01 後來居上的徐州經濟,已經趕超了多半個江蘇省


散裝的江蘇省,向來有蘇南蘇北之爭,以至於泰州、南通和揚州還單列出了一個蘇中的概念。從80年代開始,以蘇錫常為首的蘇南經濟的騰飛,也確實讓江蘇省內部的經濟實力拉開了差距,使得一段時間裡蘇北城市逐漸邊緣化,而隨著江蘇各省市整體實力的上升,徐州的進步無疑是最為亮眼的一個。



徐州素有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傳統經濟以煤炭和重工業發展。全徐州市擁11家上市公司,其中徐工集團還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1位,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3位特大型國有企業。創建於1992年的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徐工集團的裝備製造產業已形成工程機械、礦山機械、建材機械、風電設備、節能燃控設備等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不少產品隨著中國的基建輸出遠銷海外。


近年來,徐州關停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和鋼鐵企業,經濟轉型主攻光伏太陽能、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智能電網等四大領域。重點建設的光伏產業,已有一大批項目上馬。去年9月全球單體最大規模顆粒矽項目——協鑫集團旗下江蘇中能規劃產能10萬噸、首期5.4萬噸顆粒矽項目也在徐州開工建設。


轉型後的徐州經濟增速強勁,2020年,徐州以7319.77億元的GDP在全國城市裡排名第27位,這個數字不僅在蘇北五個城市裡穩坐第一,如果放在全國甚至還把溫州、廈門等一些沿海城市甩在了身後。經濟總量在江蘇省內穩居第六位。在區域經濟結構上,徐州也沒有出現類似蘇州的崑山、太倉和無錫的江陰、宜興那種兩個縣級市GDP占比超過地級市三分之一地方並包圍中心城區的情況。徐州代管的邳州市2020年GDP雖然也超過了1000億,入選全國百強縣。但以銅山區、泉山區為首的6個徐州市區的GDP達到3700億,區域經濟發展相對集中。


此外,徐州還擁有江蘇省第二強的高校力量。一個地級市擁有一所211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一所省屬重點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統計全徐州的人口已有908萬人,在江蘇省僅次於第一大城市蘇州和省會南京。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以880萬的人口規模一度僅次於蘇州。城市規模方面,在江蘇省內,徐州也和南京、蘇錫常一起並列為三大城市圈。


02 十年離開了100多萬人,徐州人還是出去打工了


在全國作為一個二線城市,徐州整體經濟實力還比較靠前。但由於行政區劃上屬於江蘇省。有些不少指標還是不得不以江蘇省來分析,首先還是看GDP,徐州2020年位列常州之後。但除以常駐人口的話,會發現徐州僅以人均8.06萬元排名江蘇省倒數第三,不僅低於江蘇省平均水平,還低於同為蘇北城市的鹽城、淮安。



此外,人口的流失也是徐州發展遇到的一個大問題。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統計顯示,徐州市戶籍人口和常駐人口的差值為133.35萬,即有超過上百萬徐州人戶分離,去外地工作。甚至還有統計,徐州在近十年流失了164萬人口。徐州人甚至走向了國外,有媒體曾經報導,在杜拜大概有上萬的徐州打工人,而中國面向杜拜最大的勞務輸出公司就叫徐州國際。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蘇北城市的人口流出,已經是一個共性的問題,作為一座有北方屬性的城市,南北方經濟的差距,人口的流失多少也有點必然因素。而具體到徐州又有一些屬於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即使進行了產業轉型,目前的徐州還是以重工業為主,這些企業需要的是技術工人。而目前的高校畢業生所嚮往的是高收入的網際網路和金融行業,這正是目前徐州所缺乏的。這就造成了即使是徐州高校的畢業生不少都會選擇更發達的沿海城市就業發展。


與此相關的還有徐州本地高校的發展問題,雖然擁有多所綜合類大學,但是由於綜合類高校專業設置的原因,大部分培養出來的人才跟徐州當地的整體經濟匹配度並不高,這就導致了徐州培養出來的高校人才都會選擇外出就業。


最後還有交通的因素,作為京滬之間重要的交通節點,徐州站是中國第二大鐵路編組樞紐站,京滬線、隴海線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叉。方便的交通讓徐州人去哪裡都感覺挺近,進入高鐵時代後,徐州到北京和上海的時間都在3個半小時,讓不少人一有機會就覺得可以去選擇一些更大城市去工作發展,從春節國慶假期經常被秒殺的徐州方向高鐵票就可以知道徐州人外出發展和過節回鄉的生活習慣了。


03 江蘇不帶我玩,還有淮海經濟圈


徐州在江蘇的位置尷尬,但其實在國家戰略規劃層面,徐州還有留有一個特殊的位置,那就是淮海經濟圈中心城市。這個在2018年10月提出的經濟圈,覆蓋江蘇、安徽、山東及河南四個省的十座城市。甚至在國家發改委發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中還明確提出「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首先就人口和經濟實力而言,徐州在這十座城市裡是毫無疑問的頂流。7300億的GDP總量甩開第二名山東省臨沂超過2000億元。人均GDP也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據,整個淮海經濟圈的人口已達6645萬,GDP總量也高達34464億元。


這個經濟總量與山東膠東半島,以青島、煙臺、濰坊為核心的5個城市的31113.4億元大致相當。人口約等於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灣區廣東省9座城市。可見無論以人口還是經濟總量,淮海經濟圈在中國的區域經濟里都有一定的分量。



但淮海這個概念卻不是每個城市都買單。有媒體統計在2020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淮海經濟區被提及10次。但梳理另外9座城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僅有宿州、淮北、濟寧、臨沂有提及淮海城市圈,其餘5座城市壓根沒有提到這個概念。


一個經濟圈需要涉及4省協調合作,10個以上城市不同利益之間的求同存異,龐大的溝通成本顯然不低。就目前淮海經濟圈的架構而言,徐州更多只是地理中心,而非經濟中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徐州的產業機構單一,總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造成外溢的效應。同時由於分屬多個行政區域造成在地緣上很難保證這些城市不向現成的區域中心城市靠攏。比如魯南的濟寧、菏澤更多希望融入大山東的經濟版圖。安徽的淮北不少項目還想直接對接長三角的南京甚至上海。


徐州作為一個中心城市在經濟總量方面在區域裡雖然有相對的優勢,但現階段顯然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力不足,同時又離開長三角城市圈太近,在可見的將來徐州可能只能頂著一塊「淮海城市圈中心城市」的空招牌了。


04 人都走了,為什麼房價還是在漲?


淮海城市圈中心城市這個提法,是否得到認可還需要時間考驗,但對房地產的刺激作用卻是直接的。當2018年淮海經濟圈的說法在媒體上曝光後,徐州的房價漲幅長期就開始領跑全國。



進入2021年,徐州就連續成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中月度同環比漲幅靠前的城市。其中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在2月份達到1.2%,當月同比漲幅高達10.3%,其餘各月的同比漲幅在10%上下徘徊。2021年8月,徐州房價以2.43%的環比漲幅,排名江蘇省第二,僅次於南京,單價則以1萬5000排名第七,整體高於其他蘇北城市。


人口在流失,但房價的漲幅都不錯。似乎成了徐州樓市最近的主旋律。關於這個悖論的解釋是顯然是徐州正在推進的城鎮化。2010年,江蘇城鎮化率剛達到60%,而2020年高達73.44%, 雖然徐州的整體人口在流失,但細分人口的區域分布,2010~2020年,徐州市區常住人口增長53萬人,漲幅超20%。大量人口湧入及本地內生需求為徐州樓市提供了支撐。


此外,也有媒體指出,徐州近年來城市的大規模城市舊改,各類開發商看到機會湧入市場拍地,地價、刺激需求都是近期徐州房價集中上漲的原因。


2021年4月7日,徐州出台《進一步促進市區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內容包括實行土地供應「兩集中」、實行限房價、限地價「雙限」制度、房源一次性公開上市等。單價其實也遠低於蘇南地級市的房價水平,說明現階段徐州的房價水平並未完全脫離市場支付能力及城市基本面。


數據顯示,徐州等樓市過熱的城市6月份成交明顯回調,徐州6月份成交環比下降64%。上漲的房價多少體現了徐州的中心地位,不斷湧入的開發商或也說明長期來看徐州還是一座有潛力的城市。


參考資料

1、 未來城不落《江蘇人口大起底!哪些城市最有潛力?》

2、 城市進化論《「逐夢」淮海經濟區34年,徐州太難了》

3、 每經頭條《樓市上半年:誰漲誰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