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視機認準這3點就夠了,別在其它方面付出太多資金

居躍在淵 發佈 2020-05-22T06:43:42+00:00

今天的電視機早就沒有了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我們完全不需要考慮電視機的最大尺寸,反而是越大越好——根據觀看距離,選擇電視機的最小尺寸,別讓畫面小到看不清,就可以了。

我曾經天真地以為電視機遲早會被手機取代,後來我發現自己錯了:智能設備,永遠無法取代播放設備。所以直到今天,電視機還是家庭中的標配——當我們想看視頻的時候,還是電視機更合適。

不過現在的電視機參數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很多朋友反而不會挑選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挑選電視機需要關注哪些,需要排除哪些。

關注尺寸

過去我們買電視機,最關注的就是尺寸。這是因為,過去的電視機是顯像管顯示,在顯示畫面的時候整個畫面會有輕微抖動。這種電視機的觀看距離不能太近(畫面不能太大),否則就會很明顯的看到畫面在發抖,影響觀看效果。

今天的電視機早就沒有了這方面的顧慮,所以我們完全不需要考慮電視機的最大尺寸,反而是越大越好——根據觀看距離,選擇電視機的最小尺寸,別讓畫面小到看不清,就可以了。


估算方法也很簡單:觀看距離1米以內,選擇不小於20英寸的螢幕;此後每增加一米,螢幕增加15英寸即可。比如客廳電視牆到沙發的距離是3米,那我們就需要一台不小於50英寸的電視機——和傳統電視機尺寸的選擇相比,這個標準高了不少,但觀看體驗也會高出不少。

解析度

解析度是影響清晰度的因素之一,不過我們似乎也別無選擇——前兩年市面上還有2K電視機,現如今基本上都是4K解析度了。

4K解析度又分為「真4K」和「偽4K」——當然了,賣「偽4K」的人不會直接告訴你「我這4K是假的」,而是起一個新的名稱「4色4K」賣給你。兩種4K的區別在於,真4K的發光體只有三種顏色(紅、綠、藍),偽4K的發光體有四種顏色(紅、綠、藍、白)。


與2K電視機相比,偽4K的清晰度的確是有所提升。但是和真4K電視機相比,偽4K在解碼能力、清晰度、幀率等方面都會有差距。

發光體

影響清晰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發光體。市面上很多電視機的解析度都是4K的,尺寸也差不多,但打眼看去,有的就顯得很清楚;有些則顯得畫面發暗、飽和度低——這些,都是由發光體決定的。

老式的液晶螢幕,畫面本身不發光,需要在背後打光,把畫面顯示出來。打光的產品,差一點的叫「LCD」,好一點的叫「LED」。


後來技術有所升級,畫面可以直接發光了,這樣畫面的色彩就會變得更好。這類技術也從「OLED」升級成了「PLED」,甚至「QLED」的產品也已經快上市了。

發光體的升級,除了能讓畫面更清楚以外,在護眼、觀看角度、亮度(室內越亮,畫面就越暗,提高螢幕亮度可以降低對室內亮度的要求)等方面,也會有所改善。

別看這些

還有一些參數往往混淆視聽,用戶選擇在這些方面多花錢,很可能就被坑了。類似的參數有很多,我只說三種最常見的:

1.配置,比如內存、CUP之類的。誠然,現在的電視機都是智能電視,但它和智慧型手機可差得遠了。一台電視機,少說也要服役三五年,多的則要觀看十幾年。憑著現在智能產品技術的發展,不要說十年,基本上一年就被淘汰了。


所以我們雖然買的是智能電視,卻不建議在智能硬體上投入太多,因為早晚會被淘汰。比較建議的做法,是在後期加裝智能電視盒子,通過升級盒子的方法,讓電視機保持運行速度。

2.螢幕新技術:不要在電視機螢幕上做太新穎的改變,比如當年的背投電視,還有現在的曲面屏電視。這些新技術很多時候只是噱頭,市場最終會淘汰它。只有穩定在市場上的螢幕技術,才值得我們選擇。


3.特殊尺寸:現在電視機的螢幕尺寸有不少,但還是無法滿足所有用戶。於是就有廠家推出定製服務,為你量身打造需要的螢幕尺寸,當然價格也是相當可觀。但是這種服務至少我個人認為是不值得的,至少對於家庭用戶來說不值得。

如果對螢幕尺寸的要求比較高,建議選擇投影儀或者雷射電視,可以自行對螢幕尺寸進行調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