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九子奪嫡謎案(二十七)

匈奴狼山 發佈 2020-06-04T13:35:32+00:00

瀚海狼山在上一篇中詳細的介紹了「銀票」的歷史,其實銀票真正的流行,是在咸豐初年之後,直到後來同治和光緒這半個世紀才真正的火遍全國,因此不但在康熙朝和雍正朝有人拿著大把的銀票「託孤」和收買人心是亂寫;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在上一篇中詳細的介紹了「銀票」的歷史,其實銀票真正的流行,是在咸豐初年之後,直到後來同治和光緒這半個世紀才真正的火遍全國,因此不但在康熙朝和雍正朝有人拿著大把的銀票「託孤」和收買人心是亂寫;就是幾十年後的H大人拿著大把銀票「犯愁」也是開玩笑。那麼既然在乾隆以前基本不存在大額私票甚至小額官版銀票這種東東,那麼當時的G員和富豪,大額支付時又用什麼?其實就是白銀大錠。如果嫌白銀體積太大,則可以更換為價值更高的黃金金錠。就像年羹堯帶著岳鍾琪和500官兵打劫江夏鎮這種本不存在的情節,對方要出5萬兩銀子平事。有人說5萬兩銀子就是3500斤,沒法拿走,可以換成金錠。雖然金銀實物確實沉重不方便。但卻是在銀票出現以前,唯一的大規模支付方式。

在當時不但商家沒辦法,就是G府和朝廷也為大額財富如何收上來,再轉移支付出去頭疼。畢竟民間交稅收上來的都是散碎銀兩,而且裡面含銅含鉛,成色也很不一致。因此要一級一級的往上繳稅,就必須把這碎銀重新熔化提純鑄造成官銀。為了確保官銀的質量,各級往往會從下級收稅的時候,多收1成到2成的銀子作為「火耗」。這也成了一個長期的弊政。因為火耗到底收多少,完全是地方上說了算。不但增加老百姓的負擔,而且成了地方G的一項隱形收入。而清代的俸銀本就微薄,各級地方G除了養活家小,還要僱傭多名「師爺」,日常開支很大,火耗銀反倒成了地方G的主要收入來源。不過這就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京師的大量G員只能看著這項收入乾瞪眼卻撈不著。於是凡是地方G入京,大大小小的京師Y門都要伸手要「孝J」。


這樣就帶壞了整個的風氣。雍正上台後的一大舉措,就是推行「火耗歸公」,即把這個權利完全收上來,然後再把這項收益比較公平的分發下去,作為「養L銀」。後來居然一年可以多收大幾百萬兩。一二品大G每年可以分到幾千甚至上萬兩。地方六七品G也可分到一年上千兩。有些「清水Y門」也不用再哭天搶地了。這本身也算是一項很有成效的革新,該制度一直執行到了清末。到這裡也可以解釋上篇最後提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清末在錢莊票號最紅火的年代,最大的銀票面額是多大?其實歷史上最大面額的銀票不過1萬兩整。沒有比這更大的了。這種銀票多為大錢莊為朝廷代辦國庫轉運,或者大票號之間轉移支付之用,即使富商包括高級G員手裡,都很難見到這種超級銀票。即使富豪,在當時手裡有一把千兩面值的銀票已經不得了。很多古裝劇動不動街邊吃個小吃就掏出幾十兩銀子,是毫無歷史常識的。其實有清一代。在京師上好地段買套三進院落的大四合院,也不過幾百兩現銀。甚至到魯迅時代買了套3進大院落也不過3000大洋,這已經是到今天不到百年的事情了。同樣的四合院,現在多少錢?


其實古代的房價和現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一套親王府也不過能賣個十幾萬兩現銀。當然,能賺下十幾萬兩銀子買下王府的,也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相對當時G員和老百姓的收入來說,清代京師的房價也絕不便宜,但是古代的物價成分比例和現代大不相同。狼山每次看到有人拿清代的大米價格,反推當時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算法就想笑。這就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事實,就是古人的消費比例和消費水平和當代人完全不是一個模式。在當代,大米和白面都算最常見的基本消費品,人人都消費的起。而在古代,大米白面是稀有的消費品。一般北方老百姓一輩子沒見過大米的人有極大的比例,而到過年都吃不上一頓白麵餃子的也大有人在。在古人看來,當皇帝也不過是在過年時,能一天吃三頓的白麵餃子,而老百姓只能吃一頓。清代北方老百姓主要吃地瓜、小米和高粱米。小麥極少,產量也低,大半年是一半野菜就一半高粱米。

南方雖然主要吃大米,但是絕不是現在的純粹白米,而是帶大量穀殼的糙米,如果吃不起糙米同樣只能吃糠咽菜。因此古代的白米白面的價格相對很高。和現在的米麵價格對比10倍都不止。元明清3代,漕運的重要作用就是從江南往京師運白米。這些白米,在清代,除了供應皇家,還要按定量分發給普通的八旗人家。但不要因此認為凡是八旗,家家都能頓頓吃上白米乾飯。實際是定量供應的白米,也不夠普通旗人家庭吃。而且大部分旗人家庭到清末是越過越差,又不准做小生意。每個月領到朝廷發的白米。第一件事情就是賣掉。換成銅錢用於其他的生活開銷,或者換來更多的雜糧,這樣全家人才能勉強對付過去這一個月。真正能頓頓有白米白面吃的,已經都是京師的豪門勛貴。


因此在清代普通人的消費水平極低。日常主要消費就是填飽肚子。再就是一年甚至幾年才做一身新衣服不得了了。普通人的主要消費就是吃和簡單的穿。再就是油鹽消費。住房消費絕非一般人家的考慮內容。至於汽車旅遊電子消費奢華品牌,在當時更不存在。因此既不能用當時的米價,也不能用當時的房價來反推清代的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價值。萬兩銀票,對大多數清代人,已經是一個超級天文數字。即使到了清末,如果一個人經常經手十兩、二十兩的銀票,已經代表此人發達了。如果說康熙雍正時期,八阿哥和年羹堯2人就能手拿著2000多萬兩的銀票當傳單一樣發給下人,可見是多麼不靠譜。實際上討論了2集的銀票和清代的銀價,為的是又回到了那個老問題,就是雍正到底能從九阿哥家裡抄出多少現銀?另外從那140個G員家裡又抄出了多少現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