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分別能得到什麼待遇?

我就是春春 發佈 2020-06-14T12:03:14+00:00

國軍在解放戰爭中慘敗,合計807萬人戰死或投降,這其中也包含大量起義及投誠官兵。那麼這三種方式分別能在日後得到什麼待遇呢?

解放戰爭中,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分別能得到什麼待遇?

國軍在解放戰爭中慘敗,合計807萬人戰死(約36萬人)或投降,這其中也包含大量起義及投誠官兵。今天討論一下其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少將以上的國軍軍官。從1946-1950年間,總共有1668名將官(看起來數量龐大,包括大量後勤文職人員)脫離國軍陣營,其中真正戰死者僅為85人。換句話說,起義、投誠和被抓是這些國軍將領的主要出路。那麼這三種方式分別能在日後得到什麼待遇呢?

先說最好的一種,也就是主動起義。起義就是該將領在戰役、戰鬥未打響之前,或者已經開戰但勝負形勢還不能立即判明的情況下,覺悟較高,帶領手下部隊主動脫離國軍陣營的行為。這種情況非常多,尤其是在解放戰爭後期。比較出名的有北平傅作義、四川劉文輝、湖南陳明仁、程潛等等,這類將領加起來有近200人之多,普遍發生在三大戰役後期以及49年中後期。由於這些高級將領的舉動減少了同胞傷亡,並且有大量兵力直接被轉化成了新的解放軍戰士,繼續接下來的作戰任務,所以客觀來講他們都是對國家有功的,至少能抵消很大一部分內戰責任。比如長春曾澤生帶領60軍的兩萬多國軍弟兄起義後,甚至在後期又投入到朝鮮戰場保家衛國,這自然是有貢獻的起義行為。所以對於起義的將領,1949年後新中國大都都給予重要職務,繼續讓這些國軍將領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專心建設國家。比如傅將軍日後成了水利部長,成績並不比他帶兵時遜色;再比如想留在軍隊的陳明仁將軍,也得以繼續當司令、當軍長,在西南帶兵剿匪保境安民。

其次是投誠。投誠這個概念有些朋友並不十分了解。其實這是介於起義和戰敗被俘(投降)之間的一種情況。這類將領一開始並沒打算脫離本方陣營,而是當戰鬥不利,再打下去很可能就要成為俘虜甚至戰死的情況下,才迫於形勢提出協商議和,交出武器的行為。那看起來投誠似乎和投降也沒有什麼區別?答案並非如此。雖然投誠將領並不像起義將領那樣有貢獻,對於戰鬥的結果很難有影響,但至少投誠行為直接降低了雙方的傷亡數字,不用繼續打下去了,從這一點來看就是一件好事。所以投誠的將領也能夠得到優待,一般情況下不會送進監獄改造。比如長春的鄭洞國,成都的李文,都屬於自己投誠。他們在這之後仍然有基本的人身自由,能夠選擇出路。(李文後來利用學習的機會潛逃,重新回到國軍陣營)

最不濟的一種就是戰敗被俘。這一類人當中有很多曾經的名將,比如杜聿明、范漢傑、廖耀湘、黃維、宋希濂等人,都是所謂的國軍「棟樑」。無一例外,這些人都是在戰場上打到最後一顆子彈還不肯投降,最後被解放軍生俘的。應該說這些將軍在戰場上沒被打死已經是萬幸。對於這類高級將領,就不會有太好的待遇了,自由更是妄想。大多數都是被直接送進了北京的功德林監獄,反省戰爭責任,並且做10年以上的勞動改造。最後一位被放出來的黃維,在監獄裡整整關了26年,出獄時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滿頭白髮。不過這批人出獄後也得到了國家安置,有了文史專員、政協文員等身份。畢竟很多國軍軍官也在抗戰中立過功,改造完成後大部分人還是恢復了自由和社會地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