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抗美援朝戰爭:炒麵和火雞腿,志願軍和美軍各自吃什麼?

good歲月如梭 發佈 2020-06-04T15:30:00+00:00

作為世界公認最「出手闊綽」的美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對手: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於中國人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麵食以饅頭類為主,缺點是含水量太高,不適合儲存,而且需要挖灶生火,在美軍掌握制空權的戰場,志願軍做一頓熱食很不容易。

作為世界公認最「出手闊綽」的美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對手:中國人民志願軍。起初美軍是帶著輕視散步一樣打到鴨綠江邊的,隨即被志願軍平推到三八線。志願軍之所以能打退美軍,甚至在二次戰役創造了幾乎全殲兩路聯合國軍的戰役局面,靠的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至高無上的軍人榮譽感,鋼鐵一樣堅定的戰鬥意志,以及爐火純青、至臻化境的步兵戰術。假如,志願軍的武器和後勤補給能夠再強一點,美軍沒準就被攆下海了。


美軍的野戰伙食一直是世界軍隊里最頂尖的。在伙食補給十分匱乏的志願軍來看,美軍的戰場伙食簡直是鐘鳴鼎食的奢華。然而美軍並不滿意,二戰後的美國大裁軍導致極為嚴重的部隊缺編和未就緒狀態,在戰爭爆發之際,美軍並沒有考慮過這會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財大氣粗」的美軍也第一次體會到補給不足的痛苦。

在戰爭初期,美軍大量配發的戰場食品主要分為A、B、C、K四種食品。這一分類並非創新,早在二戰開始前就已經投入使用。美軍通常將野戰廚房使用新鮮食材製作的食品稱為A型食品。一般來說,美軍會在較為安全穩定的部署地點採購當地新鮮食材並製作成熱食,配發給部隊。然而,由於美軍在戰爭初期的快速推進,極為惡劣的道路狀況,異常寒冷的天氣,裁軍導致的運力缺乏,美軍前線部隊在早期沒有機會部署大型固定式的食堂,士兵很難得到A型食品。

作為A型食品的補充,B型食品則由經過一定加工的罐頭組成。這些罐頭往往是半成品,例如湯料、果醬、碎牛肉、肉餅等等。雖然經過一定的烹調,但往往沒有足夠的調味,風味較差,沒有自己媽媽做的晚飯可口。美軍往往會在野戰廚房中將這些食材進行快速的二次加工(就是大鍋煮),而後配發給部隊。而在戰爭初期,由於當地民眾對美軍並不十分歡迎,半島的農業水平也沒有進入機械化時代,很難供應足夠美軍需求安全可靠並且數量充足的麵粉、肉類、新鮮蔬菜。美軍不得不從日本的後勤基地大量採購蔬菜和肉類,進行簡單加工後,封裝為B型食品送到戰場。在整個戰爭中,半成品的B型食品是美軍二線部隊和後方最主要的食品來源。


而C型食品則是日後MCI口糧的前身。C型食品在二戰前就已經完成開發,當時主要分為不含肉類的B餐和含有肉類的M餐。C型食品的種類是比較豐富的,包括餅乾、午餐肉、煮豌豆、脫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和果汁。此外在大包裝裡面還有口香糖,5支香菸,火柴,針線盒和剃鬚刀片!對於美軍中數量頗多的各種宗教信徒,美軍使用素食口糧統一處理對於某些肉類由於宗教信仰無法食用的人群。然而,C型食品的主食設計很差勁,主要熱量來源僅僅是巧克力和餅乾,偶爾吃一次還湊合,天天吃顯然無法滿足一線士兵的需求,往往需要為士兵配發另外的口糧作為補充。

這是艾森豪在視察前線,與美軍第三步兵師第15步兵營B連的官兵在一起用餐,新聞報導說吃的是普通野戰食品,實際上吃的是用新鮮食材由大食堂廚房加工成的熱餐,也就是A型食品。實際上,在運動戰期間,前線的士兵是吃不到A型食品的。


由於運力的缺乏和二戰庫存品過量,美軍在戰爭初期往往都是使用二戰期間生產的口糧。這些C型口糧生產日期較早,也沒有補充後來多樣的食物。餐譜較為單一,味道並不十分理想。為此,在大量一線美軍的要求下,美國陸軍軍需部開始為所有一線部隊配發X口糧。X口糧並非某種特殊的口糧,而是直接用來購買食品的資金,類似於現在美軍自行採購部分裝備。相比於標準化的口糧,自行採購的X口糧往往風味更好,也更加符合士兵的需求。但是在食品安全等問題上有著較大的缺陷。

美軍第八集團軍在面對補給不足的情況下,曾經廣泛的採取X口糧配發方案,而在補給能力逐漸恢復後,依然採用了常見的標準化口糧。

隨著戰爭的長期化,美軍對於口糧的需求也在持續變化。由於半島戰場上交火烈度較高,雙方衝突極為慘烈,美軍常常得不到足夠的飲用水。為此,在戰爭中後期,美軍陸軍軍需部改變了配發速溶咖啡和果珍粉的傳統,為一線部隊配發了相當數量的飲料罐頭。相比於常見的果珍粉,飲料罐頭不需要衝泡就能夠

關鍵字: